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隨姓

鎖定
隨姓源於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後隨國為楚附庸國,亡於楚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另一支隨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後人。
中文名
隨姓
源    於
隨國,今湖北省隨縣
讀    音
Suí
出    自
姬姓、祁姓

隨姓歷史發展

隨姓起源始祖

  • 姓氏起源
隨(Suí 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代時有諸侯隨國,其後人以國名為氏。周代有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
2、出自士姓,為春秋時晉國大夫士會之後,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士會,字季,輔佐晉文公、襄公、成公、景公,於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師攻滅赤狄,晉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修訂法規。士會食邑於隨(今山西省介休),後又食邑於範(今河南省範縣),其子孫以邑名為氏,是為隨氏和範氏。隨姓,在隋代時,去掉走之字,是為隋姓,從此又分為隨姓和隋姓,隨、隋兩姓源流相同。
  • 得姓始祖
隨會。春秋時晉國大夫,姓士,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於隨,稱為隨會;後又食邑於範,故又稱為範會,史稱範武子。他是活躍於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範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故隨氏後人奉隨會為隨姓的得姓始祖。

隨姓遷徙分佈

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辜被殺,他有個兒子叫隰權,逃往晉國,被任命為士師(法官)。隰權的兒子士為以官名為姓,子孫為士氏。士為的孫子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393年,他領兵攻滅赤狄人的甲氏、留籲、鋒派等部落,因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在山西省介休縣),後來又得到範邑(在河南省範縣),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的子孫後來分為士氏、範氏、隨氏三支。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隨姓望居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還有一支隨姓分支。安徽省界首市、太和縣、蒙城縣各有一支隨姓分佈。山東省魚台縣羅屯鎮(隨集村、隨海村、隨莊村、吳莊村斜街等)有一支隨姓分佈。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岐河鄉(前隨樓村、後隨樓村、隨溝涯村、東隨莊村、西隨莊村、隨高莊村)有一支隨姓分佈。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鄧城鎮(前史村隨莊)有一支隨姓分佈。河北省邢台市謝爐鎮史莊有一支隨姓分佈。

隨姓傳統文化

隨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 堂號
(缺)

隨姓宗祠楹聯

  • 〖隨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漢廷辯士;墨派高徒。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人隨何,以善辯著稱,曾任謁者,楚漢戰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説淮南王英布歸漢。後為護軍中尉。下聯典指戰國時人隨巢,墨子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闡述墨子的學説。
漢廷辯士;晉國名卿。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隨何,以善辯著稱,佐漢高祖得天下。下聯典指周時士會食採於隨邑,號隨武子,其後人因以為氏。
  • 〖隨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腐儒賢於騎士;史遷幸有名姬。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高祖嘗謂隨何為腐儒,何曰“陛下發步卒五萬,騎五千而不能取淮南,何一説而下之,是賢於步騎多也。”下聯典指西漢·司馬遷有姬隨清娛,嘗從遊。

隨姓歷史名人

隨 會:原姓士,名會,字季,以士為氏,曾食邑於隨稱隨會。又食邑於範稱範會,史也稱範武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於晉國政治舞台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隨 巢:又稱隨巢子,戰國時人,墨子的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載於《漢書·藝文志》,闡述墨子的學説。
隨 何:漢初人,以善辯著稱,劉邦為漢王時,曾任謁者,負責接待賓客。楚漢戰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説淮南衞英布,使之叛楚歸漢,取了九江。後為護軍中尉,佐漢高祖得天下。
隨清娛:西漢時太史公司馬遷的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