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隔泥餅灸

鎖定
首見於唐·孫思邈之《備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療耳病:“作泥餅子厚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忽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剌泥餅穿作一小孔於上,以艾灸之百壯,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側耳瀉卻黃水,出盡即差。
中文名
隔泥餅灸
出    處
唐·孫思邈之《備急千金要方》
主治病證
骨質增生、癰疽、中耳炎
注意事項
粘土必須潔淨、無雜質
醫學分類
中醫

隔泥餅灸內容簡介

當灸時,若泥幹,數易之。”另外還用來治療癰疽初起:“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易一餅子。”在後世的醫著,如《東醫寶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現代,臨牀上亦有報道,且有大樣本病例的觀察。但總體看,應用還不廣泛,研究更欠深入。鑑於本法可就地取材,特別適宜在農村推廣,有必要作進一步探討。

隔泥餅灸操作方法

取潔淨粘土,放於清水之中浸泡後,過濾,以去除雜質。然後晾乾,研成粉末置於容器內備用。臨用時,取粘土乾粉適量,用清水或陳醋調和成餅。每次可多做一些。餅的厚度在0.3~0.5cm左右,直徑約為3~5cm。一般根據灸治的部位和病證而定。施灸時,可用大或中壯艾炷,餅乾時可另易一餅再灸。一次灸3~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隔泥餅灸主治病證

骨質增生、癰疽、中耳炎等。

隔泥餅灸注意事項

1.所用的粘土必須潔淨、無雜質,有條件者最好能做到消毒,以防用於某些炎症病灶時發生感染。
2.大炷艾施灸時,要求醫者有一定臨牀經驗,施灸過程中應嚴密觀察,防止大面積灼傷。

隔泥餅灸臨牀應用

骨質增生 取穴:阿是穴(增生部位)。 治法:選好穴區(一般選壓痛最明顯的增生部位),並作記號。用艾絨捻成饅頭樣大小的艾團,一個艾團約重60g左右。取潔淨粘土適量,以米醋調拌加工成1.5cm厚、面積略大於艾團的泥餅。把艾團放在泥餅中央。然後把點燃後的灸團移至所選部位,以患者感到温熱舒適為度。如患者感到局部太燙,可適當移動泥餅。每日治療 1 次,每次治療時間約1.5小時,3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10日。 療效:以上法治療250例,結果:痊癒100例,有效14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