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隔代育兒

(家庭教養方式)

鎖定
隔代育兒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家庭教養方式,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特別是在農村,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對教養子女能夠分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育兒、隔代教養這種教養方式在家庭教養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選擇將孩子交由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隔代育兒” 已經成為中國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
老人帶孩子,一直備受爭議。年輕人工作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老人背井離鄉來幫子女帶孩子。自家老人幫着帶孩子當然比交給保姆放心,但老人在餵養、護理和教育孩子上,又常常與子女發生矛盾。 [1] 
中文名
隔代育兒
外文名
Separate child care

隔代育兒育兒技巧

1、親切地説
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俗話説“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還要來幫着帶孩子,需要感激。
想給老人提建議,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2、有重點地説
朋友跟我抱怨説,女兒病了,請老媽來幫忙。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幾點吃藥、幾點喝果汁、幾點吃午飯……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果汁還剩了半瓶。我告訴他,跟老人説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説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藥,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説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
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説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説,丈母孃就很容易接受。
小區裏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4、在適當場合説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着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説,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説,否則讓人掃興。
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説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5、讓第三代説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讓子女無可辯駁。此時不妨先順着他的意思,等“謀劃”一番後,讓孫輩來説。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不露聲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點説
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着説,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
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着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
對老媽説:“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説,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老人還是不聽。此時試着想想,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畢竟,在愛孩子這一點上,你們是完全一致的。 [1] 

隔代育兒各方反應

小心“隔代育兒”埋下“隔代隱患”
舉例:一位7歲的女孩無論如何不肯聽話,有了小秘密也不願告訴媽媽,母女之間有了隔閡。再一問,原來孩子從斷奶後就養在老家,臨近上學了才接到父母身邊。其實,諸如此類的“失陪”現象已十分普遍,有媒體調查顯示,85.2%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隔代教育情況加劇。
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父母還沒“長大”。小生命降臨,年輕人手足無措,在成為實質意義上的父母之前,很多“80後”“90後”早已習慣了多年來的“被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小夫妻成了家,還要回父母家“蹭飯”,連打掃衞生、收拾家務也倚賴父母。自己尚未“斷奶”,如何能養好一個娃娃?失陪也就自然而然。
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父母迫於無奈。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100萬。伴隨着城鎮化發展,本該在農村照料幼兒和老人的農村青壯年前往城市,他們努力賺錢寄回家,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和責任。而對城市父母來説,很多人或因居住條件有限,或因生活成本太高,或因老人離家不便,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寄存起來”。
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家長意識欠缺。“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這篇小學生作文在網上火了一把。給孩子充足且高質量的陪伴,是不是一種必要?一些年輕父母對這個問題,認識得還不夠清楚。於是乎,孩子好不容易盼父母下班回家,卻見爸媽一邊玩手機,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敷衍着自己,“隱性失陪”俯拾皆是。
老人照管第三代是我們的傳統習慣,如處理得當,對老一輩來説是含飴弄孫、人生之樂;對年輕父母來説,可以更好地打拼事業;對孩子來説,能從祖輩身上學到更多的人生智慧。但關鍵是把握好度,且要因人而異。如處理不當,隔代育兒就可能埋下“隔代隱患”。比如,把孩子完全扔給老人,不管不問,一方面會讓老人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老人的溺愛,培養出“小霸王”。尤為重要的是,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人格發展和性格塑造會受到嚴重影響,有可能導致情感缺失,造成自卑、自棄、自控能力低下。
把孩子養好,從小的方面説,是家長裏短的小事,但從大的方面講,一代人“失陪”或者“不失陪”,關係到這代人的人口素質,意義重大。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對家庭來説,年輕父母應當切實承擔起責任,上對老人盡孝,下對孩子盡心;對社會來説,用人單位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破除女性用工歧視,給員工必要的親子時間;對國家來講,應當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諸如增加產假、哺乳假、探親假等,同時完善育兒場所設施,積極探索新的托兒、育兒、教育模式,系統解決就近入托難、上學難以及小學生放學後誰來管、假期孩子誰來看等問題,給年輕父母創造更好的育兒條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