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隓,異體字: ,拼音huī,duò,意思是倒塌的城牆。
中文名
拼    音
huī,duò
五    筆
BDAA
倉    頡
NLKMM
鄭    碼
YGGB
筆    順
フ丨一ノ一丨一一ノ一丨一
解    釋
毀壞
筆畫數
12
注    音
ㄏㄨㄟ ㄉㄨㄛˋ
簡體部首
部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繁體部首
四    角
74212
統一碼
9693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huī(ㄏㄨㄟ)
1、古同“”,毀壞。
2、倒塌的城牆。
其他字義
duò(ㄉㄨㄛˋ)
1、古同“”,墜落。
UNICODE
隓字UNICODE編碼U+9693,10進制: 38547,UTF-32: 00009693,UTF-8: E9 9A 93。
隓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隓【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0畫
《唐韻》許規切《集韻》翾規切,音䜐。《説文》敗城阜曰隓。《徐曰》俗作隳,非。《玉篇》廢也,毀也,損也。《揚子·方言》攋隓,壞也。《説文》篆作。《玉篇》亦作墮。《集韻》又同。
又《集韻》杜果切,音妥。與陊同。詳前陊字注。 [2]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隓【卷十四】【部】
敗城曰隓。從聲。,篆文。許規切〖注〗臣鉉等曰:《説文》無字,蓋二左也。眾力左之,故從二左。今俗作隳,非是。
説文解字注
(隓)敗城曰隓。從。聲。許書無字。葢或古有此文。或絫左為聲。皆未可知。為篆文、則隓為古籒可知也。山部隓曰隓聲。肉部隋曰隓省聲。皆用此為聲也。小篆隓作。隷變作墮。俗作隳。用墮為落之義。用隳為傾壞之義。習非成是。積習難反也。虞書曰。萬事墮哉。墮本敗城阜之偁。故其字從。引申為凡阤壞之偁。許規切。古音在十七部。
()篆文。小篆則從土、隋聲也。先古籒後小篆者、是亦先二後上之例也。曷為不入於土部而隓為重文也。其字本從。以壞為義。而壞城次之。故入部而為重文也。 [3]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fi1 to3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hlol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許規
支A合
支A
平聲
三等
合口
支A
上平五支
xwie̯
xǐwe
xiue
xjuɛ
hiuᴇ
hʷiɛ
hwiə̆
hui1
hjye
xve
毀也≆説文曰敗城曰隓許規切九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ꡄꡞ
-
-
ci
-
-
dʐi
上聲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呼回
七灰
平聲
分韻撮要 [1]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二威偉畏
陰平
敗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