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唐哲學

鎖定
隋唐兩代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統治者採取了儒、釋、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條件。佛教哲學關於心性、理事問題的討論;韓愈的道統説;柳宗元、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中心問題。
中文名
隋唐哲學
內    容
佛教哲學關於心性、理事問題的討論;韓愈的道統説;柳宗元、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中心問題。
代表人物
柳宗元、劉禹錫
背    景
隋唐兩代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統治者採取了儒、釋、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條件

隋唐哲學心性、理事

佛教哲學討論心性、理事問題的目的在於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性,解決成佛的問題,但各宗派的觀點有很大不同。主張印度佛教唯識學説的唯識宗強調境不離識,“萬法唯識”,認為凡夫只有轉識成智才能成佛。具中國化特點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則認為人心即“真心”,其自性本覺,只因妄念所蔽,故為凡夫。如能熄滅妄念,使覺性復原就可成佛。尤其禪宗,創頓悟學説,立無念為宗,主張見性成佛,在唐代後期廣為流傳。與心性問題相聯繫,在理事關係上天台宗主張三諦圓融,華嚴宗提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涉及對本體與現象、現象與現象關係的認識。上述討論對宋明時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隋唐哲學道統與法統

中國佛教各派形成後,都宣稱本教派有一由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的傳法系,稱道統。為與佛教抗衡,唐代中期韓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統説。韓愈認為儒家道統所傳之道即仁義道德,此道統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傳至孔、孟,孟子以後道統中斷。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繼承孟子,延續儒家道統。他主張佛教為夷狄之法,唯儒家道統才是正統。韓愈復興儒學的努力對後世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隋唐哲學天人關係

柳宗元、劉禹錫繼續中國哲學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柳宗元提出天無意識,不能“賞功而罰禍”,天地起源於元氣。劉禹錫提出“天與人交相勝”、“天與人不相預”等觀點,反對天人感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