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隆達帝國

鎖定
或稱“姆瓦塔亞姆夫國”。中世紀中非洲西班圖人所建。國土在寬果河上游和贊比西、剛果兩河河源之間。全國分兩部分:一部分歸國王統治,另一部分由盧科克(意即“眾人之母”)的一個女王掌權,形成雙重政權,反映母權制的殘餘。
中文名
隆達帝國
別    名
姆瓦塔亞姆夫國
時    代
中世紀
創建人
中非洲西班圖人

目錄

隆達帝國簡介

隆達帝國的疆域大體包括今剛果共和國的西南部、安哥拉的東北部和贊比亞的北部地區,是在隆達王國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而成的。
作為班圖人的一支,隆達人於何時何地遷到剛果河流域,尚無定論。根據史料記載和隆達人的口頭傳説,大約在16世紀下半葉,隆達人已遷到今剛果共和國沙巴省西南的布希梅河上游地區,在緊靠盧巴王國中心地帶的西部定居。
他們這時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制度開始瓦解,經濟活動主要以農業為主,兼以打獵、捕魚和採集。其社會內部已出現了勞動分工:年老體弱者留在家裏織酒椰纖維布,作為給成年子女籌集娶親的聘禮;年青男子則出去打獵和作戰,並以此贏得在社會中的地位;婦女承擔的社會勞動最重,要種莊稼和做家務,同時製作各種土罐子,用於貯藏和燒煮食品;未成年的孩子負責看管山羊,採集白蟻烘烤以及把鳥從高粱地裏趕跑。
隆達人的社會結構較為獨特。在建國前,隆達人普遍受被稱為“圖邦古”(tubungu)的長者們的控制。這些長老一般是大家族的首領,他們負責處理各個家庭之間土地和捕魚權的糾紛,還擁有精神上的權力。每個長老都有自己的封號,可以傳給後人,封號之間往往用親屬關係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如用“父親”、“兒子”、“兄弟”來表示大小。在隆達人的口頭傳説中,一族對另一族的征服或融合有時也被説成是聯姻,如地位較高或勝利的一方被説成是“丈夫”,而依附的一方則是“妻子”。因此,隆達人的這種封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義。
在隆達人的早期歷史中,曾先後出現過三個大的家族,其中最早的是雅拉·姆瓦庫家族,當時有15個圖邦古受制於它。隆達國的雛型開始初步形成。取代雅拉·姆瓦庫家族統治地位的是金古裏家族,在隆達人口頭傳説中,這次事件被説成是“父親”與“兒子”為爭奪棕櫚油的控制權而發生的一次衝突,結果“兒子”獲勝。雅拉·姆瓦庫家族失勢以後,先前從屬它的各個家族便擺脱了納貢的義務,有的轉而依附金古裏家族。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又興起了一個新的家族——盧埃吉家族,它向金古裏家族挑戰,雙方展開了較長時間的爭權鬥爭。
大約在這個時候,東部的盧巴王國向隆達地區派出了一支狩獵隊,其首領享有“希賓達·伊倫加”封號。在金古裏家族與盧埃吉家族的爭鬥中,這支狩獵隊站在盧埃吉一方。由於他們使用隆達人尚不熟悉的鐵製武器和原始宗教——使狩獵顯靈的符咒,金古裏家族被擊敗。後來,這支狩獵隊沒有回盧巴王國,他們留下來與隆達婦女通婚,並引進了本國的某些制度①,如按父系計算血統關係和繼承財產、給首領增添一層神秘色彩和設置地方官員基盧盧等,加速了隆達向國家的過渡。大約到17世紀中期,統一的隆達王國正式出現。
隆達王國的首任國王雅·納維吉,在他統治期間(1630—1660年),隆達的疆域向西擴展到開賽河,南達贊比西河上游和支流卡邦波河,東及盧瓦普拉河,成為中非地區的一個強國。為此,他贏得了後人對他的尊重,他的封號“姆旺特”(mwant,或稱mwata)成了隆達歷代國王們的封號,隆達王國亦稱姆旺特·雅烏(MwantYav),或姆瓦塔·雅姆沃(MwataYamvo)。
雅·納維吉建立的隆達國,下設若干個省,由國王任命的省督進行統治。省督的一個重要職責是收集貢品,並負責運往首都。根據各自管轄的地區不同,各省省督有自己的封號,如“姆瓦塔”、“姆韋內”或“卡曾貝”等等。
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國王“姆旺特”。同庫巴和盧巴國王一樣,他被看成是神靈的化身,不能吸煙飲酒,也不能當着臣民進餐,只有騎在奴隸的肩頭上才能出現在臣民面前。他擁有許多顯示尊貴的標誌,諸如頭頂一束紅鸚鵡毛,頸掛珠鏈,胸佩勳章似的銅飾,腕套金屬鐲子等。每任國王登基時都要舉行盛典,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儀式是由國王親自點燃一堆新火,然後各省總督由此火點燃他們自己的火堆,以表示對新王的效忠。新任國王還要在盧盧阿河的東部支流卡蘭古河和路易薩河之間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王府(稱“穆散巴”,musumba,意為“營地”),傳説第一代姆旺特就住在這裏。
久而久之,這塊地方實際上成了隆達王國的都城,四周由一個築有堡壘的土牆和一條長約30公里的幹沽的護城河圍着。各個國王的“穆散巴”又單獨構成一個設防的大封閉體,外面用樹和木樁組成雙層籬笆,裏面建有許多院落,供國王及其家屬居住,也有的供舉行宗教儀式使用。在“穆散巴”裏,還單獨劃出一塊土地作為王室的墓地,設專門的宗教守護人員看管。據19世紀來訪的歐洲人記載,“穆散巴”裏清潔衞生,道路很直,且設有開闊的公共廣場,供集會和集市使用①。
國王和各省的總督都有自己的軍隊,使用的武器包括長矛、大刀、投擲用的短標槍和防護用的盾牌等,以及後來從奴隸販子手中購得的少數槍支。軍隊用於對外擴張和捕捉俘虜。另有近衞隊負責都城的治安。
隆達國王雖然擁有國家最高統治權,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王后、貴族會議和民眾大會的制約。根據隆達傳統習慣,王后“羅孔克莎”(Lukonkeshia,意為“眾人之母”)的意見對決定王位的繼承有特殊的影響,貴族會議隊已故國王的兩個正妻的兒子中選出新的“姆旺特”時,必須徵求她的同意方可登基。平時,“羅孔克莎”的權力象一個大酋長,自設一個歸她管轄的朝廷,收授大臣們的貢品,她的意志不受丈夫的限制。貴族會議除了有權決定國王的人選外,還可對國家事務提出諮詢性意見,並對國王的意志起牽制作用。國家的另一重要機構是民眾大會,它有權批評“姆旺特”的過失,甚至將他廢黜,一些重大事件也由民眾大會表決決定,如向異族宣戰、道路的開閉等。
國王的權力受到上述三個方面的很大影響,説明在隆達王國裏原始社會的殘餘保留較多,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痕跡仍依稀可見。在隆達王國的早期歷史中,氏族組織尚佔有重要地位。有着共同女祖先的一些血緣親屬構成的氏族,依然聚族而居,氏族酋長享有祭司和司法的職權,只是增加了在本族徵收貢賦的任務。隆達王國這種落後的社會發展狀況,是與它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分不開的。在17和18世紀,農業經濟在隆達人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但鐵製工具使用較晚,並且尚不普及;手工製作包括製陶、織布、曬鹽和緞打銅質製品等;集市貿易很早就已產生,而且在大西洋商業經濟的影響下出現了從事長途貿易的商隊,販運諸如歐洲金屬器具、巴西烈酒、煙草和亞洲的紡織品,以及當地的土特產。
三次社會大分工雖然都已出現,但均未完成。他們屬於定居的農業民族,可是在落後的生產工具的限制下,農產品尚不豐富,有時還需要靠打獵、採集和捕魚補充糧食的不足。專門以手工勞動為生的手工階層以及手工業內部的進一步分工尚未產生,直到奴隸出現後依然如此。這種特殊現象或許是隆達社會性質較難斷定的一大原因。多種社會經濟形態的並存,不僅在隆達人中存在,在剛果河流域的許多地區都是如此。
在隆達王國的中央朝廷裏,大臣最初是一些圖邦古長者。他們代表隆達人的祖先,也是貴族會議中的主要成員。他們同各個家族的首領一起,共同維持新舊統治之間的平衡。後來,隨着頻繁向外擴張,在朝廷裏又增設了一些軍事首領的職位,並按他們在戰場上擔任的職務,分別稱為“偵察”、“側翼”和“尾翼”。在朝廷之下,國王在各地設置的重要官員是“基盧盧”(Kilolo),他們與傳統的大酋長不同,一般與所管轄的地區沒有血緣關係。在19世紀中期,據説有36名“基盧盧”向“姆瓦塔·雅姆沃”納貢。對於離首都較遠的行政官員,國王還派了許多王室使者進行監督,在隆達語中他們被稱為“圖克瓦塔”(tukwata)。這些使者實際上是國王在外地的直接代理人,兼管國家的商業,監督商隊,護送外國旅行者,保護王室對某種商品的壟斷以及懲罰那些逃避捐税和關税的人。
國家收入主要來自賦税、依附部落的貢品和從鄰近地區搶來的財物。收税是“基盧盧”的一個重要職能。他先從自己管轄區裏徵收賦税,一般是實物税,再把它送給王室代理人。靠近首都的地區,通常交納淡酒和糧食;而較遠的地區則交納鹽、銅,或其他手工產品,如生產工具、武器、棕櫚油和酒椰纖維織品、土罐子和籃子之類;靠近邊境的地方,由於常同外族作戰,便向朝廷上交一些戰利品和獵物,尤其是象牙和奴隸。國王在收到各地的貢品後,除留下一部分供自己和朝中大臣消費外,其他的則回贈或賞賜給不同地區的進貢人。這樣,無形中構成了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通過國王而進行的貿易網絡。這種貿易網絡對隆達政治結構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也增強了隆達國王的威信。後來,國王還把奴隸、象牙等貢品同周鄰地區和歐洲商人進行物物交換,發展對外貿易。
18世紀期間,葡萄牙人和來自大西洋沿岸的非洲人都沒有獲得直接通過隆達勢力範圍的權利。他們同隆達內地和東部地區的貿易主要通過隆達臣民,或者由間接的中間人進行,如卡桑吉地區的英班加拉人。大約在18世紀上半葉後期,一支英班加拉人的商隊首次抵達隆達的穆散巴。凡是外邦來的商隊,通常由“圖克瓦塔”把他們領到一個指定的、靠近王室都城的營地。在這裏,“姆瓦塔·雅姆沃”對其所有商品首先進行挑選,挑剩下的才被允許拿到外地交換。在這種貿易中,隆達人輸出奴隸、象牙、銅錠、棕櫚布,換取來自安哥拉的煙草、葡萄牙的工業品、槍枝和來自印度的棉布和絲綢。當時,從非洲西海岸的羅安達到非洲東海岸的基爾瓦有一條橫貫非洲的商路,而隆達人正處在這條商路的中央。
隆達王國向外輸出奴隸以購買海外工業品,大約始於18世紀初。隨着隆達對外貿易的擴大和美洲大陸對奴隸需求的增加,奴隸在隆達王國的輸出品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被賣出的奴隸大部分是戰俘。當時,一族向另一族的突然襲擊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北部和東北部的卡隆維族、卡尼奧克族和開賽河中游各族中。這些襲擊不同於過去旨在爭奪商道、獵場控制權的戰爭,它完全是為了獲得戰俘而策劃的。奴隸的另一來源產生於隆達社會內部,諸如把各種罪犯改判成奴隸、因欠交税收而淪為奴隸等。
向外輸出大批奴隸,嚴重削弱了隆達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葡萄牙商人及其非洲代理人為了擺脱隆達國王對貿易的壟斷,獲得更多的奴隸和更大的利潤,他們往往同隆達的一些地方首領和附屬國直接交換物品、奴隸,從而破壞了隆達原有的貿易網絡,使中央財政收入減少。附屬國和地方首領商業財富的增加,特別是槍支佔有量增多,提高了他們自己的威信,使他們有力量同中央政權對抗,這是隆達帝國後來走向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奴隸人口的大量喪失,對地廣人稀的隆達來説,造成勞動力更加短缺,影響了隆達國的經濟發展。
隆達的奴隸除了輸出以外,也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從事各種生產活動。這種奴隸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所謂官奴,人數較為集中。根據隆達王國的內部移民計劃,奴隸被帶往首都“穆散巴”周圍的土地上,替國王和其他貴族耕種,收穫物除上交給主人一部分外,自己也留下一些,處境比在歐洲人種植園裏的奴隸要好。經過一段時間,奴隸在吸收了主人的文化、獲得主人的信任以後,他們就被併入主人團體,這時候的奴隸同一般自由民的區別已經很小,在穿着、飲食方面幾乎一樣。另一類奴隸是貴族、酋長以及部分富裕平民家庭裏的私奴,或稱家庭奴隸。他們人口分散,其作用和地位大致與剛果王國的家奴相同。經過數代以後,這類奴隸一般都被主人同化,成了主人家中的一員。
隆達王國的社會階級狀況表明,16—18世紀的隆達王國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勞動在整個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生產力不發達,以及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原始社會的殘餘還保留較多。隆達的奴隸制此時還屬於一種初級的、不發達的奴隸制形態。
隆達文化對剛果河流域的影響是通過擴張戰爭實現的。從17世紀中葉隆達王國建立起,歷代國王都不斷向外擴張版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隆達帝國。
隆達王國的擴張最初是向西和西北。首先被征服的是位於開賽河下游的潘德族,這裏距隆達首都約300公里。其後不久,隆達又在克旺果河流域的雅卡人中建立了一個傀儡王朝,在蘇庫族、謝吉族和霍洛族中也有一定勢力。隆達向西擴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通與安哥拉和剛果西部集市的直接貿易關係。
隆達擴張的第二個方向是南部的盧拉巴河和贊比西河上游地區。隆達國王想通過這場軍事行動,獲得大批奴隸,更重要的是獲得盧拉巴地區的銅和鹽。當時,銅在中非地區的貿易中已成為一項重要內容,而且一種新的銅質手鐲作為流通媒介已開始在隆達富裕階層中使用。在被征服的族中,著名的有恩當布族,該族酋長“卡隆蓋沙”(Kanongesha)後成為隆達在南部擴張勢力的重要代理人。
隆達擴張的第三個方向是東面。早在隆達王國奠基者姆瓦塔·亞姆沃執政時,他便派將軍穆希迪率軍去控制沙巴東南部盧菲拉河東邊的製鹽場。穆希迪相繼征服了從盧布迪河一直到盧瓦普拉河一帶的各族,並指派隆達人擔任他們的酋長。姆瓦塔·亞姆沃的繼任者們也都不斷向東派遠征隊。

隆達帝國發展歷史

至18世紀晚期,從克旺果河到坦噶尼喀湖西南岸,南至贊比西河流域,都處於隆達人的控制之下,直接或間接地向隆達國王稱臣納貢。隆達王國成為中非地區一個土地遼闊的大帝國。
在隆達帝國建立過程中,一些遠征隊的首領在被佔領地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由於他們享有“卡曾貝”(首領)稱號,他們建立的國家一般取名卡曾貝國。其中以姆維魯湖南部盧瓦普拉河流域的一個卡曾貝國最出名,那裏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統治者“卡曾貝”雖然在名義上是隆達的附屬國,但無異於一個獨立的君主,有自己的軍隊,並直接同歐洲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進行貿易,控制的地區從盧拉巴河源頭一直到坦噶尼喀湖,面積比母國還要大。
從19世紀初開始,隆達帝國在奴隸貿易和外族入侵的衝擊下走向衰落,帝國逐步分裂瓦解。到19世紀末,隆達帝國的實際控制地區已縮小到今剛果共和國南部與安哥拉和贊比亞交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