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源故居

(湖南省隆回縣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魏源故居,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彎村之沙洲上,始建於乾隆初年,屬於典型的湘南民居風格,系魏源的出生地,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總佔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 [3]  [7] 
魏源故居是一座兩正兩橫的木結構四合院,院前有木結構槽門,四周用乾打壘土牆圍繞,形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外垂柳依依,院內藤蔓圍牆。兩棟正房和左廂房均為平房,單檐懸山頂,蓋小青瓦。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左廂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右廂房為二層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底層五間全為穀倉,兩端為樓梯間;二樓為讀書樓,正中三間為講堂,兩梢間為書房。魏源故居的朝門、廳堂、讀書樓等處,懸掛楹聯多副,多數系魏源年輕時期所題。 [8-9] 
1996年11月20日,魏源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魏源故居
地理位置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彎村之沙洲上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23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8:00
編    號
4-0208-5-01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魏源故居歷史沿革

魏源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初年,是魏源祖父孝立公所留下的產業。魏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出生在此。 [4]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魏源全家遷往江蘇定居。
1951年,土地改革時,故居被分給魏源之房族後裔魏華柏等幾户貧下中農居住。
1994年,隆回縣人民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將故居內住户全部遷出,收歸國有。 [5] 
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國家文物局先後三次撥款進行了維修。 [6] 

魏源故居建築格局

魏源故居的主體建築,兩正兩橫的木結構四合院,坐西朝東,院前有木結構槽門,四周有乾打壘土圍牆。槽門上的掛着“魏源故居”四字匾額,兩旁掛着對聯:“朗月照金潭,沙洲回碧水。”平行排列的兩棟正房均為平房,單檐懸山頂、蓋小青瓦,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正屋的一邊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邊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後面正屋的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左側廂房亦為平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曾被故居內住户改建得面目全非,後維修時恢復原貌,現闢為魏源生平業跡展覽室。右側廂房為二層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3]  [8] 
底五間正房為穀倉,兩端為樓梯間。二樓為讀書樓,魏源就在這裏啓蒙讀書的,當年讀書用的條案、條橙仍保留陳列在此。故居門口廳柱上懸掛着牌匾對聯:“功名待寄凌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 [8] 
從建築佈局來看,魏家是根據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和民俗文化來建造的。後院的正房為魏源祖父母居住,前院正房則是魏源的父母和伯父母居住,前後兩院均設置了客廳、卧室和客房,位於大院的左邊廂房則是大家共用的廚房和餐廳。左廂房為貫通前後兩院的兩層木結構建築,二樓為家族私塾,設有教室、教師起居室和圖書室,教室的座位是傳統的長凳長桌,可供三十餘學子上課,教室的正牆上掛着孔子的畫像。 [5] 

魏源故居文物遺存

魏源故居的朝門、廳堂、讀書樓等處,懸掛楹聯多副,多數系魏源年輕時期所題。朝門聯:“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此聯繫魏源二十一歲時所作。廳柱聯:“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此聯亦系魏源二十一歲時所作,懸掛於故居正廳楹柱之上。書齋門聯:“功名待寄凌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該聯繫魏源二十歲時所作,懸於讀書樓楹柱之上。 [9] 

魏源故居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魏源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為中國19世紀中葉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曾官至高郵知州,為“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主要著作有《海國圖志》等。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並説:“變古愈盡, 便民愈甚”,他的思想主張對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產生了較大影響。系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2]  [5] 

魏源故居保護措施

1983年,魏源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保護碑 保護碑
1995年,魏源故居被定為湖南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1996年11月20日,魏源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魏源故居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魏源故居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彎村之沙洲上。 [7] 
  • 交通信息
在高速隆回出口駛出後到達隆回汽車西站(總站),沿國道320線往洞口方向行駛大概800米到達花門,從花門再沿S219省道行駛到羊古坳鎮,之後從司羊路可直穿抵達學堂灣村魏源故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