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隆中

(湖北省襄陽市的國家5A級景區)

鎖定
隆中,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西約20裏西山環拱之中(襄城區南漳縣谷城縣)三區縣交界處隆中風景名勝區內。隆中總面積209平方公里。
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躬耕苦讀、勵志成才的地方,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實就發生在這裏。 [4]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20年1月7日,襄陽古隆中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5] 
中文名
隆中
外文名
Ancient Longzhong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67元 [1] 
佔地面積
209 km²

隆中隆中簡介

“天下隆中對,傳奇襄陽城”
“天下隆中對,傳奇襄陽城”(10張)
古隆中有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諸葛亮寓居之地,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隆中景點起源於西晉。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亭、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主峯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月7日,襄陽古隆中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隆中山巒疊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園風光,羅貫中曾這樣描寫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進入古隆中山口,必經一座三門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 三個大字,背陰寫着“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説: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近千年來唯一的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兩邊除鐫刻着杜甫“三顧頻煩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外,還有摘自諸葛亮《誡子書》一文中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個大字。轉過石坊,就是諸葛亮曾“躬耕壟畝”逾十畝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齊,前行為小虹橋,劉備二顧茅廬時,在這橋邊遇到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見老人衣着不凡,誤以為是孔明,便滾鞍下馬,趨前問候,鬧了一場誤會,小虹橋卻因此著稱於世。清王的《隆中十詠》寫到小虹橋説:“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可見這座小橋很有些不凡的歷史。 [1]  中共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主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給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2014年隆中景區投資修建的草廬劇場建成,大型實景話劇《草廬諸葛亮》在草廬劇場上演。
草廬·諸葛亮》每週六晚將在草廬劇場定時演出。

隆中歷史沿革

隆中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讀書的成才之地。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覽羣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天下大事。隨着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草廬,敦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他住的竹籬草廬依舊保存了下來,據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諸葛亮草廬前“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7]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弔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鎮南參軍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這篇碑文最早見於晉王隱《蜀記》。《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諸葛)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椽李興為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亮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日居月諸,時殞其夕……今我來思,覿爾故墟。’”這篇碑文是諸葛亮死後70年寫的。諸葛亮的草廬由於年長日久無人居住和維修,早已頹垣斷壁。因此,劉弘、李興等人來到隆中時,所能看到的,只不過是“故墟”而已。 [7]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風水,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1200多年來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暫理襄陽府事。朱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並上秦皇帝説:“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先年,簡王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塋地,後人不能體王之意,將諸葛亮祠遷一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廟且陋小,神獲不安,人未蒙福。隆中東去數十步,山 有一窪,欲將亮廟移建。”(見《襄陽縣誌.祠祀(明襄王崇慰先賢疏)》)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進士徐鹹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低窪狹小,房屋傾斜),“矚目為之愀然(愴)”遂與監察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祠。(見明·鄭傑《重修諸葛武侯祠記》)。
明萬曆二十年(1529),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層,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明嘉靖十九年(1540)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卧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明崇禎十六年(1643),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墓,為隆中原貌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緻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1987年,重建了隆中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寫楹聯。
譚其驤題字碑 譚其驤題字碑
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隆中自然風貌

古隆中為隆中山主景區,山巒疊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園風光,羅貫中曾這樣描寫隆中景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隆中被羣山環抱,環境幽雅。林裏“猿鶴相親,松篁交翠”。主峯樂山(即隆中山)高達數百公尺,古木參天,樹林如海。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6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地理座標是北緯31°59' ,東經112°02'09"。

隆中主要景點

隆中風景區有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小虹橋六角井、、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
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騰龍閣、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3] 

隆中隆中牌坊

古隆中-牌坊 古隆中-牌坊
建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標誌性景觀之一。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古隆中”牌坊中間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隆中諸葛草廬

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漢建築。諸葛亮按照孔明當年居住的風格設計,陳設簡單,一琴一劍,幾卷書簡而已。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是隆中傳統十景之一,坐落在隆中山的東山樑上。

隆中襄王陵

襄簡王陵墓 襄簡王陵墓
在諸葛草廬故址,今草廬亭旁一個佔地約100平方米,高約10米的土堆。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簡王朱見淑為自己修造的陵墓。陵墓上面及四周古墓參天,與隆中其它景點相望遠近。襄王陵為襄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隆中風景管理處立碑標記。

隆中三顧堂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的紀念堂。三顧堂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草廬而修建的紀念堂。現存三顧堂的主體,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趙宏恩在三顧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顧堂門口的對聯寫着“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兩表”指的就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一對”則是指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抱膝亭

抱膝亭是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鄖襄觀察時趙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整座亭閣在綠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層,檐角高蹺,造型挺秀端莊。亭內有木梯可登樓賞景,別有一番情趣。

隆中騰龍閣

騰龍閣 騰龍閣
隆中風景區制高點修建的一座紀念塔,總高十層,從三顧堂後面拾級而上,可以達到此塔。塔內有卧龍出山圖與相關三國文化典故。登高遠眺,既可以觀隆中山湖北文理學院卧龍鎮全景,又能夠俯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襄陽城的優美精緻。

隆中躬耕田

諸葛亮在隆中居住時,和弟弟諸葛均一起開荒種地,過着自給自足的躬耕生活。1984年,隆中風景區在躬耕田的中間立單檐廡殿頂式亭閣一座,亭上方有“田園淡泊”匾額。
是一處泉水溶洞,諸葛亮當年躬耕隴畝,引此水灌溉。老龍洞位於隆中山腳下,周圍松柏交翠,山水相映,茂林修竹。大家可能會感到,此時的古隆中更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天然氧吧,令人心曠神怡。

隆中小虹橋

小虹橋橫跨諸葛廟前小溪中段是諸葛亮寓居隆中時,出入必經之橋。該橋小巧玲瓏,如虹跨溪,初建時為拱形。劉備冒大風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時,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在此橋相遇,因在小橋處發生了這段趣事,小虹橋便一直作為諸葛故跡的一個景點,為後人所珍視。

隆中六角井

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生活用水井。自諸葛亮離開隆中之後,隆中在歷史上曾經歷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破壞,而諸葛亮出山後唯一保留下來的有關他生活的遺蹟,就只有這口諸葛亮當年在此居住時用過的生活用水井—六角井,這口井也可以説是隆中的鎮山之寶。六角井由磚砌六邊形的外觀所得名。

隆中隱居之爭

回顧歷史,幾乎從諸葛亮謝世後不久的東晉起,南陽、襄陽之間即開始了其躬耕地之爭。在上千年的爭論中,輿論時左時右,雙方各有千秋。不過總體講,爭論一般僅限於學術範圍內。

隆中交通信息

在襄陽市區乘坐古隆中旅遊專線公交車到(“古隆中游客中心”站)下車即到。
  • 航空 : 出發地→襄陽劉集機場→602路(襄州一中站下)→24路(襄陽四中站下)→旅遊專線、6路→古隆中游客中心
  • 自駕 : 二廣高速隆中收費站→古隆中游客中心
  • 公交 : 古隆中旅遊專線:火車站→人民廣場北→襄樊大道水星台→襄陽四中→襄城十字街→名人酒店→賈洲(黃家灣景區)→古隆中游客中心
  • 列車 : 目的地→襄陽火車站→旅遊專線→古隆中游客中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