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陽
- 拼 音
- yáng
- 繁 體
- 陽
- 部 首
- 阝(阜字旁,左耳旁)
- 五 筆
- bjg
- 倉 頡
- nla
- 鄭 碼
- ykvv
陽文字源流
編輯“陽”,六書屬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陽”字左邊是“阜”(土山),有升高的意思;右邊上部是“日”,下部是“T”,是祭神的石桌(有學者認為指樹枝),表示太陽昇到了祭桌(或樹枝)的上方。金文在“T”的左下方加“彡”,表示陽光,變為“昜”,會意太陽昇起,陽光普照,“昜”兼表聲(有學者認為右邊是一盞明燈,明燈升高,光明至極)。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小篆線條化。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阜”寫成“左耳旁”。楷書筆畫化,“阜”變為“左耳刀兒”。簡體楷書以“日”代正體楷書的“易”,成為通用的簡化字“陽”。
“陽”,本作“昜”。昜,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耀。“陽”字的本義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引申為太陽、陽光,又引申為温暖,還引申為明亮;又指古代的哲學概念,與“陰”相對;又有“外露的”“表面的”的意思。據《説文》:“陽,高明也。從𨸏,昜聲。”其本義亦當為“高明也”,非具體指山之南、河之北也,當指高處見到光明的地方,或高處陽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從阜從昜會意。甲骨文見昜、陽,但未見陰和侌,西周金文則昜、陽、陰俱見。
[2-3]
[5]
陽詳細字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 south of a hill or north of a river | 山南為陽,水北為陽。——《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 | 衡陽;陽林;陽柯;陽崖;陽坡 |
日光照得見的一面,向陽部分 | sunny part | 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周禮·考工記·輪人》 | ||
太陽;陽光 | sun;sunshine |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詩·小雅·湛露》 | 陽精;斜陽;陽宗;陽明;陽彩 | |
物體的正面,前面 | in front;at the head | |||
男性生殖器 | male genitals | 其國男子年五十餘,陽多痿。——《海國聞見錄·東洋記》 | 陽物;陽具;陽痿 | |
農曆十月的別稱 | the tenth month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year | 陽月;陽朔 | ||
精氣,精液 | semen | 女子七七四十九陰絕,男子八八六十四陽絕,過此為婚為野合。——《玉堂嘉話》 | ||
外面 | outside;out | 必謀功不察志,論陽效不存陰計。——漢·王充《論衡定賢》 | 陽浮;陽效;陽凍;陽事;陽冰 | |
晴天 | fine day;sunny day | 仰福帝居,陽曜陰藏。——《文選·張衡·西京賦》 | ||
亢陽之氣 | positive life-energy |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楚辭·天問》 | 陽氣 | |
天 | sky;heavens | 陽靈停曜於其表,陰祗霧於其裏。——《文選·左思·魏都賦》 | 陽靈;陽祀 | |
人間,人世 | the world | 唐王遊地府,回生陽世,開設水陸大會,超度陰魂。——《西遊記》 | 陽類;陽壽;陽報;陽功 | |
額,又指前面正面 | front | 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而詔相之。——《周禮》 | ||
眸子,借指美目 | pupil | 陽,《方言》:燕、代、朝鮮、洌水之間或好目為陽。——卷子本《玉篇》 | ||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陽是貫徹於一切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之一,跟“陰”相對 | 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 陰陽二氣 | 陽九;陽幹;陽辰;陽童;陽道;陽德 | |
中國中醫學上指人體內部某些器官 | internal organ |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素問》 | 陽病;陽疾 | |
春秋國名,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南 | Yang state | |||
春秋燕邑名,在今河南省唐縣東北 | Yang city | |||
指春夏季節 | spring and summer | 夫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此牽乎天者也。——張衡《西京賦》 | 陽和;陽夏;陽時;陽官 | |
中午 | noon | 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同人祭日以朝及暗。——《禮記》 | ||
通“暘”,日出 | coming out of the sun | 殷人祭其陽。——《禮記·祭義》 | ||
姓 | Yang | 陽昌朝 | ||
形容詞 | 凸出的 | in relief | 陽溝裏失風。 | 陽文;陽刻 |
帶正電的 | positive | 陽電;陽極 | ||
顏色明亮的 | bright | 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曹植《洛神賦》 | ||
鮮明的 | clear-cut |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呂氏春秋》 | ||
向陽的 | face the sun |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一三 | 陽台;陽坡 | |
温暖的 | warm |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詩·豳風》 | 陽回;陽晁;陽嘉;陽春有腳 | |
乾旱的 | dry | 太白司艾,西嶽國師典致時陽,白煒象平,考量以銓。——《漢書》 | ||
詐偽的 | fake | 陽言 | ||
奇數的 | odd | 陽數奇,陰數偶。——《白虎通》 | 陽爵;陽數 | |
動詞 | 外露,顯露 | appear;manifest itself |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莊子·達生》 | |
假裝 | pretend;feign | 而箕子被髮陽狂。——《大戴禮記·保傅》 | ||
復甦,生長 | resuscitate;grow |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晉·陶潛《雜詩》 | ||
通“揚”,舉起 | raise;lift | 君子陽陽。——《詩·王風·君子陽陽》 | ||
副詞 | 偽裝,表面上 | openly | 吳主孫休,恐其內變,陽示恩寵,內實防之。——《三國演義》 | 陽施陰奪;陽奉陰違 |
陽古籍解釋
編輯陽説文解字
陽説文解字注
高朙也。闇之反也。
從𨸏。不言山南曰昜者、陰之解可錯見也。山南曰陽,故從𨸏。《毛傳》曰: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
陽康熙字典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餘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説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注: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注: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為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為青陽。注:氣清而温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
又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為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清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注: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注: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注: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為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注:陽即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注:屬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於齊,次於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為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注: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為之,名曰云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注: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
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青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逼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注:顚,讀為闐。揚,讀為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注: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雲:魯申公為詩訓,故是為魯詩。其經雲: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為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𨹈。《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陽氜。
[6]
《説文解字》書影 | 《説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陽字形書法
編輯陽字形對比
陽書寫演示
陽書法欣賞
篆書 | 隸書 | 草書 | 行書 | 楷書 |
陽音韻集匯
編輯韻書 |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聲符 | 韻部 | 擬音 | 聲調 |
---|---|---|---|---|---|---|---|---|---|---|
上古音系 | 陽 | 昜 | 陽 | laŋ | ||||||
廣韻 | 陽 | 陽 | 與章 | 以 | 陽開 | 陽 | ||||
蒙古字韻 | 陽 | jaŋ | 平聲 | |||||||
中原音韻 | 陽 | 陽 | 影 | 江陽齊 | 江陽 | 陽平 | ||||
洪武正韻牋 | 陽 | 陽 | 移章 | 十七陽 | 陽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陽 | 陽 | 以 | 張 | 第九張掌帳着 | 陽平 |
- 參考資料
-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19-11-12]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1256
- 3. 吳錫有.常用漢字字理(象形·指事·會意卷).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210
- 4.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1-12]
- 5. 陽 .象形字典[引用日期2019-11-12]
- 6. 張玉書 陳廷敬 等.康熙字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1505-1515
- 7. 陽(簡體)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2]
- 8. 陽(繁體)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1]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6421
- 10. 「陽」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