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阳
- 拼 音
- yáng
- 繁 体
- 陽
- 部 首
- 阝(阜字旁,左耳旁)
- 五 笔
- bjg
- 仓 颉
- nla
- 郑 码
- ykvv
- 字 级
- 一级字 [1]
- 平水韵
- 七阳 [4]
- 注 音
- ㄧㄤˊ
- 总笔画
- 6
- 统一码
- 基本区 U+9633
- 笔顺编号
- 522511
- 结 构
- 左右结构
- 四角码
- 76200
- 异体字
- 阦、氜 [11]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甲骨文的“阳”(陽)字左边是“阜”(土山),有升高的意思;右边上部是“日”,下部是“T”,是祭神的石桌(有学者认为指树枝),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或树枝)的上方。金文在“T”的左下方加“彡”,表示阳光,变为“昜”,会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昜”兼表声(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重体店小篆线条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楷书笔画化,“阜”变为阝(左耳刀儿)。
奔乌循立匪希悼巴员枣探现通行的“阳”是陽一个后起的会意异体字。从阜,日会意。可见于《字学三正》,后在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将“阳”作为陽的简化字。 [11]
“阳”字的本义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引申为太阳、阳光,又引申为温暖,还引申为明亮;又指古代的哲学概念,与“阴”相对;又有“外露的”“表面的”的意思。据《说文》:“阳,高明也。从𨸏,昜声。”其本义亦当为“高明也”,非具体指山之南、河之北也,当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从阜从昜会意。甲骨文见昜、阳,但未见阴和侌,西周金文则昜、阳、阴俱见。 [2-3] [5]
详细字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 south of a hill or north of a river | 衡阳;阳林;阳柯;阳崖;阳坡 | |
日光照得见的一面,向阳部分 | sunny part | |||
太阳;阳光 | sun;sunshine | 阳精;斜阳;阳宗;阳明;阳彩 | ||
物体的正面,前面 | in front;at the head | |||
男性生殖器 | male genitals | 阳物;阳具;阳痿 | ||
农历十月的别称 | the tenth month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year | 阳月;阳朔 | ||
精气,精液 | semen | |||
外面 | outside;out | 阳浮;阳效;阳冻;阳事;阳冰 | ||
晴天 | fine day;sunny day | |||
亢阳之气 | positive life-energy | 阳气 | ||
天 | sky;heavens | 阳灵;阳祀 | ||
人间,人世 | the world | 阳类;阳寿;阳报;阳功 | ||
额,又指前面正面 | front | |||
眸子,借指美目 | pupil | |||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 | 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 阴阳二气 | 阳九;阳干;阳辰;阳童;阳道;阳德 | |
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 | internal organ | 阳病;阳疾 | ||
春秋国名,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 Yang state | |||
春秋燕邑名,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 | Yang city | |||
指春夏季节 | spring and summer | 夫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 | 阳和;阳夏;阳时;阳官 | |
中午 | noon | |||
通“旸”,日出 | coming out of the sun | |||
姓 | Yang | 阳昌朝 | ||
形容词 | 凸出的 | in relief | 阳沟里失风。 | 阳文;阳刻 |
带正电的 | positive | 阳电;阳极 | ||
颜色明亮的 | bright | |||
鲜明的 | clear-cut | |||
向阳的 | face the sun |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三 | 阳台;阳坡 | |
温暖的 | warm | 阳回;阳晁;阳嘉;阳春有脚 | ||
干旱的 | dry | |||
诈伪的 | fake | 阳言 | ||
奇数的 | odd | 阳爵;阳数 | ||
动词 | 外露,显露 | appear;manifest itself | ||
假装 | pretend;feign | |||
复苏,生长 | resuscitate;grow | |||
通“扬”,举起 | raise;lift | |||
副词 | 伪装,表面上 | openly | 阳施阴夺;阳奉阴违 |
[6-9]
古籍解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高、明也。从𨸏昜声。与章切。注:𨼘、𨽐、𣆄,古文。 [7]
说文解字注
高朙也。闇之反也。
从𨸏。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𨸏。《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昜声。与章切。十部。 [7]
康熙字典
《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
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
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又《玉篇》:双也。
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
又《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
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
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
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
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
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
又《玉篇》:清也。
又《诗·周颂》:龙旂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
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
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
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留。
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
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
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
又《玉篇》:伤也。
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
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
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乗。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后裔因邑命。
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青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逼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
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顚实扬休。注:顚,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五音集韵》:俗作𨹈。《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阳氜。 [6]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播报编辑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声符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上古音系 | 阳 | 昜 | 阳 | laŋ | ||||||
广韵 | 阳 | 阳 | 与章 | 以 | 阳开 | 阳 | ||||
蒙古字韵 | 阳 | jaŋ | 平声 | |||||||
中原音韵 | 阳 | 阳 | 影 | 江阳齐 | 江阳 | 阳平 | ||||
洪武正韵牋 | 阳 | 阳 | 移章 | 十七阳 | 阳 | 平声 | ||||
分韵撮要 | 阳 | 阳 | 以 | 张 | 第九张掌帐着 | 阳平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