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關博物館

鎖定
陽關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處的陽關,始建於西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博物館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館內面積7.8萬平方米。主要設施有:兩關漢塞館,絲綢之路館,漢闕牌樓,陽關都尉府,仿建陽關關城,仿漢兵營,工藝品展銷中心,仿古民居一條街。館仙外尚有王維石雕像、張騫銅像、壁畫《絲路友誼圖》、陽關刻石區等精美藝術品。博物館整體呈現仿漢風格,古樸典雅。館區的仿漢建築羣與周圍的漢唐歷史遺蹟及大漠綠洲景觀交相映輝,蔚為壯觀。
中文名
陽關博物館
佔地面積
100000 m²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地    點
甘肅省敦煌市
竣工時間
2003年
館藏精品
《絲路友誼圖》、《出征圖》

陽關博物館簡介

陽關博物館 陽關博物館
敦煌陽關博物館位於敦煌市區西南70公里處的陽關景區。於2001年4月21日動工建設,2003年8月28日正式開館。該館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由兩關漢塞陳展廳、絲綢之路陳展廳、陽關研究所、漢闕牌樓、仿古兵營、陽關都尉府、仿漢陽關關城、仿漢民居一條街、旅遊工藝品展銷中心等九部分組成的磚混結構仿漢城堡式建築羣。
現存館藏文物近4000件,包括青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毛麻絲織品等,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142件,三級文物487件,百分之九十以上為冷兵器,主要有弓、箭簇、弩機、鉞、戈、矛、戟、啄、斧、劍、刀、短劍、鞭、錘、叉、削刀、匕首等。其中戈,矛,斧箭簇,削刀,短劍具有各種式樣,且數量之多,又自成體系,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基本反映了春秋,秦漢,魏晉,唐宋等歷史時期的兵器演變過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發展和絲綢之路邊塞地區多民族的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
陽關博物館
陽關博物館(5張)
陽關博物館先後舉辦“兩關長城學術研討會”、“《敦煌詩選》出版發行座談會”等大型文化學術活動,並編輯出版《兩關長城論文選粹》、《敦煌詩選》和《陽關博物館講解基礎知識》等數百萬字的正式出版發行刊物和內部讀物。
陽關博物館秉承“承傳古文化,發展新文化,文經結合,多元互補發展”的理念,不斷地完善館內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已累計接待遊客百萬餘人。 [1] 

陽關博物館發展歷史

陽關風景
陽關風景(20張)
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加之地理位置重要,長期以來,為世人留下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兩關(陽關、玉門關)長城文化作為敦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術界所關注。在久遠的歷史歲月中,陽關都與武帝拓疆、遷民實邊;張騫出使、鑿空西域;去病出徵、收得河西;天馬西出、龍顏大喜;廣利伐宛、用兵神奇;玄奘取經、途經此關;王維勸酒、渭城譜曲等風雲人物、歷史事件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形成了壯麗的歷史畫卷,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藴。但限於各種原因,陽關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因此研究陽關文化、保護其遺址,以承傳古文化、建設新文化,這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賦予當代敦煌人民的重任。
陽關烽燧 陽關烽燧
所謂山以賢稱,境緣人勝。近十幾年來,到陽關觀光者日益增多。但限於其展示內容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影響了遊客的興致,一些遊客甚至乘興而來,掃興面歸。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也要求開發陽關文化資源,以實現旅遊與文化的結合,滿足廣大遊客的內在需求。
在順應兩關文化建設和旅遊事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陽關博物館應運而生。她對文物遺址進行保護的同時,挖掘其價值,豐富其內涵,為人們展示追想歷史的空間,提供解讀陽關的線索,把史有所載的歷史煙雲變得清晰、明朗,使人們對陽關文化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和認識。
如何營建陽關博物館,是建設者們經常思考的頭等大事。建造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的陽關博物館核心在於抓住地域文化的特徵,用新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去表現。系統工程的基礎工作是整理資料,將其歸類整理,對博物館定位,認定其價值,確定其開發方式。其次,借鑑其他兄弟博物館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亦很必要。為此,陽關博物館項目發起人紀永元與黨政文化部門領導先後赴北京、陝西、江蘇等地考察、研究,提高了認識,形成了開發思路和營建方案。在方案形成之後,市政府邀請北京、陝西古建築設計方面的專家教授在我市召開設計方案專家論證會,評審肯定了設計方案。方案確定後,陽關博物館於2001年4月21日破土施工。
陽關博物館的建設是一個文化性、專業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採用何種手段去展現陽關文化,如何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是其中根本性的問題。建設者們通過周密的思考設計,確定了以下開發方案:根據兩關文化內涵特點、價值和遺址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以及國際國內建設博物館的新理念,確定以編輯出版兩關文獻、文物陳列展覽、雕塑壁畫的手段和藝術形式展示風雲人物和歷史事件;採用建築藝術、環境藝術等綜合性物化建築手段和歷史人文活動來展示邊塞文化、解讀兩關。
編輯出版兩關文獻資料是建設陽關博物館的基礎和核心部分,即收集有關陽關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將失散和資料蒐集、整理、校勘,組織專家研究撰寫新論文,為陽關的保護、研究、發掘、承傳、發展奠定長期的基礎。文物展覽是陽關博物館建設的精華所在,蒐集文物用新的綜合性陳列手段,為專家學者和廣大遊客展示兩關長城文化、解讀絲路陽關的文化內涵。
雕塑壁畫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展現文化非常好的手段。陽關博物館用雕塑表現張騫、王維等歷史風雲人物,用壁畫表現絲綢之中上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傳説,用組雕表現兩關、絲路的戰爭事件,以此提高陽關博物館文化的觀賞性,增強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在瞻仰先賢、啓迪襟懷的過程之中,思接千載,浮起連翩,與先賢們默默進行情感的交流,增強愛國之情,提高對陽關文化的認識。建築既是構成陽關博物館的硬件框架,更是藉助建築藝術語言展現漢唐邊關風貌,營造兩關軍事、民俗文化氛圍的重要手段。
陽關道 陽關道
在如何突破傳統博物館的侷限方面,我們有新的思路。通過組織讓遊客登高望遠,觀賞烽火狼煙,乘坐古戰車,走陽關大道,讓其體會古絲路風情;通過讓遊客着古裝、騎馬射箭、調兵遣將、辦理通關文牒、舉行出關儀式等展示歷史的人文活動,使遊客走進歷史的時空,達到旅遊活動文化性、觀賞性、參與性、刺激性、娛樂性於一體的完整統一,從而讓遊客認識陽關文化,體味大漠風情、邊塞風光。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舉世公認,要在敦煌進行文化建設必須是高起點、高品位,否則不敢面對後人、不敢面對世人、不敢面對未來。因此陽關博物館的建設組織了大量的專家,而且經過一段蒐集整理、調查研究、觀摩學習、思考創作、承傳拓新,既有艱難痛苦、又有興奮刺激的建設歷程,此中之酸甜苦辣,難以備述。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邀請李正宇、顏廷亮、李併成、劉進寶、初師賓、吳驤、張德芳、李斌、竇俠父、紀忠元、王淵、張仲、張友仁等敦煌學專家和其他學科專家研究陽關文獻,確定其文化內涵和處延,編輯出版文獻資料,同時制定研究兩關長城文化的長期規劃。邀請王錚、曹斌、方兆瑞、邢同和、鄧延?、趙君、李成崗等建築、環藝專家研究設計監造。邀請婁溥義、楊曉陽、陳雲崗、閻玉敏、王可偉、趙雲、劉建強、朱一圭、杜永衞等藝術家研創、製作雕塑壁畫。邀請初世賓、吳?驤、那拉、樊一、徐徵野、鄒人倜、韓金科、王萬宏、李宏偉、付立誠等文博專家討論研究設計陽關博物館文物陳列方案。
陽關博物館歷時三年零五個月(1999年12月16日?2003年4月16日)建成,她是一個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工程,同時又不斷建設、不斷調整、不斷提升,既保護承傳古文化,又不斷累積現代人文行為的一個長期工程,今天呈現給大家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陽關博物館基本概況

陽關博物館位置與交通

陽關博物館(1)
陽關博物館(1)(13張)
陽關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陽關旅遊景區,坐落在墩墩山漢代烽燧北800米處。陽關博物館交通方便,公路直達敦煌市區,車程僅45分鐘。

陽關博物館建館時間

陽關博物館建尋世紀之交。1999年12月開始籌劃調研,論證立項;2001年3月30日動工修建;2003年3月基本建成,4月16日開始試運營,於2003年5月底正式開館。

陽關博物館建館宗旨

陽關博物館以“挖掘古文化、建設新文化”為宗旨,適應敦煌特別是兩關(陽關、玉門關)文化建設、旅遊事業、歷史遺蹟研究和保護的客觀需要,運用博物館建築、陳展、繪畫、雕塑、造景等綜合藝術手段,以兩關為中心,展現兩關長城和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與地位,揭示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提高人們對敦煌及其兩關長城的認識,促進敦煌旅遊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傳承文明、再創輝煌做出貢獻。

陽關博物館性質

陽關博物館是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由敦煌書畫院投資興建的大型民營博物館,通過註冊得到政府的承認,行政和業務管理上隸屬敦煌市政府。陽關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兼有博物、旅遊、遺址保護與研究等功能的新型博物館。

陽關博物館管理職能

敦煌市政府授權陽關博物館並設陽關文物旅遊景區管理處,對陽關文物旅遊景區的文物保護利用和旅遊經營項目全權進行管理。

陽關博物館任務

根據建館宗旨和性質,陽關博物館的任務是:
1、 履行對陽關文物旅遊景區文物保護利用和旅遊經營項目的管理職能,做好有關工作。
2、收藏展覽敦煌及兩關長城有關歷史文物,宣傳、普及有關歷史文化知識。
3、開展敦煌及兩關長城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發展敦煌文化事業。
4、做好陽關,玉門關地區旅遊服務,發展地區旅遊經濟。

陽關博物館館內設施

陽關博物館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館內面積7.8萬平方米。主要設施有:兩關漢塞館,絲綢之路館,漢闕牌樓,陽關都尉府,仿建陽關關城,仿漢兵營,工藝品展銷中心(包括陶藝坊、絲毯作坊、展銷廳、貴賓接待室),文化辦公區(包括陽關研究所、學術會議廳、資料室、辦公室),仿古民居一條街。館仙外尚有王維石雕像(高6米)、張騫銅像(高5.46米)、大型壁畫《絲路友誼圖》(長46米)、大型浮雕《出征圖》(長128米,待建)、陽關刻石區等精美藝術品。博物館整體呈現仿漢風格,古樸典雅。館區的仿漢建築羣與周圍的漢唐歷史遺蹟及大漠綠洲景觀交相映輝,蔚為壯觀。

陽關博物館館屬機構

陽關博物館設管理委員會,為全館決策、管理機構,下設館長、副館長及顧問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館長和副館長負責領導兩個職能部門和五個業務機構,即辦公室、財務部、接待部、文管部、旅遊服務部、旅遊產品開發部、陽關研究所。

陽關博物館文物景區

陽關文物旅遊景區是獨特的綜合性旅遊景區,大漠綠洲自然景觀、古代人文景觀和現代人文景觀薈萃一地,雄渾壯美。自然景觀有南湖綠洲、戈壁沙漠、龍勒山、阿爾金雪山;古代人文景觀包括絲路南道遺蹟、古董灘遺址、漢唐邊塞烽燧、漢魏晉墓葬羣;現代人文景觀為陽關博物館仿漢建築羣和雕塑壁畫藝術品。
按照功能劃分,陽關旅遊景區由管理區、展覽區和遊覽區三部分組成。展覽區即陽關博物館,遊覽區下分古董灘遊覽區、沙漠森林公園、農家風情園。 [2] 

陽關博物館建築佈局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處,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始建於西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漢屬龍勒縣,魏晉設陽關縣,唐屬壽昌縣。系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也是河西長城防線重要據點,與敦煌郡、玉門關互為犄角,遙相呼應,歷史上曾經為促進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過重要作用,故“陽關大道”被喻為康莊光明之路。人們又常於此為西行者送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以一首《渭城曲》的千古絕唱更使陽關聲震四海,名噪天下。
陽關博物館(2)
陽關博物館(2)(13張)
陽關景區名勝薈萃,蔚為大觀。龍首山崗上矗立有漢代烽燧,位於景區制高點,被稱為“陽關耳目”。南有古董灘,專家推斷陽關遺址即在此地。東有唐壽昌城及出天馬的漢渥窪池故池。沿西南而行,絲路南道遺蹟在羣巒疊嶂中蜿蜒遠去。附近的沙漠森林公園林蔭茂密,古木參天,且多暗泉、溪流、潺潺流淌。登高遠眺,阿爾金山之皚皚白雪,浩瀚戈壁、蒼茫大漠的宏闊壯麗景色盡收眼底。陽關美景,最佳時在黃昏日暮,陽關烽燧在落日雲霞相映下熠熠生輝,令人心醉神迷。
陽關博物館位於景區中心地帶,距烽燧遺址北800米處。由一羣錯落有致的仿漢建築組成。總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佈局上採用借景入園、軸線對稱的建築原則,突出古樸、凝重特色,並營造古代邊塞與周圍風光相融合的氛圍。共分三個區:管理區、展覽區、遊覽區。綜合動用建築、文物陳列、雕塑壁畫、環藝等多種藝術手法,系統而生動展現漢武帝拓疆通路之後,對河西早期開發的驕人成績,突出絲綢之路開通後對我國封建社會盛世形成所產生重大影響,以及敦煌、陽關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另有仿漢軍營、民居一條街、“陽關大道”等旅遊服務設施,突破以往博物館功能狹隘侷限,集博物、旅遊、文物保護與研究等於一體,是目前敦煌市構建功能最全的博物館。

陽關博物館開放時間

8:00至18:00

陽關博物館周邊交通

公交:敦煌現有兩個火車站,分別是柳園站和敦煌市火車站。 柳園站在敦煌市西北方向128公里處,可直達上海、北京西、西安、成都、蘭州,烏魯木齊等數十個城市。從柳園站到敦煌市區,不分晝夜都有汽車,中巴15元,2個小時,出租車40元左右,1個小時。
自駕:自敦煌市向西方向,前往313國道,沿313國道再上215國道,稍向右轉直接駛達。路程大約60公里
陽關旅遊小貼士
1.在春、秋天,由於晝夜温差大,偶爾會有風沙,建議您攜帶禦寒衣服,以免感冒。
2.在夏天,由於室外活動多,氣候乾燥,建議您準備好充足有效的防曬用品,如防曬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傘、太陽帽等。
3.在冬天,氣候乾燥、寒冷,建議您穿好保暖的衣服,戴上保暖的帽子、手套。注:四季都屬乾燥的氣候,建議您多喝水,多吃水果。

陽關博物館旅遊禁忌

博物館裏不要大聲喧譁
展品不能亂摸(在參觀時,觀眾應注意查看展品旁的説明,這樣做既可以瞭解展品的基本情況,也會對其價值作出判斷。有些展品的説明文字中會有明顯的“禁止觸摸”的標誌,參觀者應留心查看。)
進館先看提示牌
拍照別使閃光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