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西縣文化館

鎖定
陽西縣文化館成立於1988年6月8號,現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廣場路陽西縣大會堂內,隸屬公益性全額事業單位。承擔着全縣羣眾文化生活的組織輔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和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輔導。 [2] 
中文名
陽西縣文化館
地理位置
陽江市陽西縣廣場路陽西縣大會堂內
類    別
公益性全額事業單位
景點級別
國家二級文化館
始建時間
1988年7月1日
面    積
300多平方米

陽西縣文化館主要職能

建館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文化館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後一段時間,文化館工作重點將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黨政機關的支持,不斷健全陣地建設,鞏固和提高已取得的成果;二是吸收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並有計劃地輸送部分館員到外地培訓學習,以提高整體素質;三是加強館辦藝術團隊建設,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四是有重點地培養一批文化骨幹和基層苗子,擴大文化創作和理論研究成果,壯大基層文化隊伍;五是努力做好“以文補文”工作,為今後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

陽西縣文化館場館建設

現有幹部職工6人。文化館現有編制人員6名,其中黨員3名,民建會員1名,本科學歷人員2名,大專學歷人員4名,具有助理館員職稱人員2名;專業舞蹈和音樂人員各1名,其他人員負責攝影、曲藝、美術和文藝創作。
文化館全年固定經費7.5萬元(含工資及辦公費),文化活動經費及設備購置費為臨時請款,一般每年活動經費為10萬元左右,基本保證正常運作。館內有活動所415平方米(產權屬縣政府),設有培訓、排練、展覽、歌舞、少兒活動等5個功能廳室和文學、攝影、書法美術、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等5個工作小組,擁有總值15.6萬元的器材設備,有30平方米的宣傳櫥窗。
圖書館設在縣府宿舍首層,面積300多平方米,藏書4.3萬冊,年均總流通量3萬多人次,外借3.5千次,外借書籍6.9千冊。

陽西縣文化館文化活動

在藝術創作方面,提倡多樣化,實施精品戰略,突出地方特色,寫好“陽西”文章。建館以來,突出抓好學術研討會、創作筆談和藝術培訓班等工作,上述活動一般每季度分別舉辦1次。目前,各藝術門類都培養了一批骨幹,也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業餘作者方面:音樂舞蹈35人,書法美術55人,文學47人,攝影22人,戲劇曲藝43人。文藝創作方面,僅去年獲省級以上獎項5人次,市級以上12人次,其中書法7件,文學創作5件,音樂類2件,攝影類3件。
由文化館組織的文藝演出逐年增多。一是堅持做好常規的“節日文化”。建館以來,每年都舉辦一次縣直和鄉鎮文藝匯演,元旦、春節、五一、七一、國慶、中秋等傳統節日,都開展多項羣眾性文化活動。還成功地組織6000多人蔘加的兩屆全縣運動會開幕式的大型團體操表演,得到一致的好評。二是搞好廣場文化活動。近三年來,在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開創了廣場文化活動。整個活動以山歌表演、曲藝表演、歌手聯唱和舉辦愛國教育電影節目為主,堅持每星期有3晚活動,較好豐富了市民的文娛休閒活動,贏得羣眾的稱讚,也引起市縣黨政的重視,去年市委領導還親臨我縣文化廣場主持慶中秋山歌擂台晚會。三是抓好送戲下鄉工作。每年都堅持送戲下鄉活動。去年,根據“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的需要,組織了一台“黨在我心中”文藝節目到9個鄉鎮和12個革命老區中巡迴演出,獲得廣泛的好評,省“農學辦”連續在兩期簡報上報道了這項活動,並給予較高的評價。
在“以文補文”方面,利用館內場地,相繼辦起了歌舞廳、幼兒園等文化產業,在社會上公開招聘專業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為促進文化藝術交流,成立了陽西縣文化交流中心,該中心與省教育學院聯合辦班,培養了一批大專和本科生。為弘揚地方民間藝術,編制了民間藝術檔案,著名的《鯉魚化龍》、《雙鳳朝牡丹》、《鶴蚌相爭》等優秀民間節目都存檔記載。基層文化網點方面,建立了沙扒文化站、邊海文化室、鹹水寨村文化室和奮興中學校園文化室等四個示範點,以帶動其他網點的發展。在管理方面,以制度為準繩,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年終百分考評制度、分片定點下鄉制度、廉政制度、崗位責任制和值班制度等,並充分利用宣傳櫥窗,每年舉辦6期書畫展覽和宣傳專欄。
圖書館舉辦服務宣傳週、全民讀書月,為讀者提供免費借閲、查詢刊物、辦證優惠等服務。平時可電話預借,送書上門,力求方便讀者。

陽西縣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二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