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虛發熱

鎖定
陽虛發熱,中醫病證名,陽氣虧虛,火不歸原所致的虛熱。因陽氣虛衰而致格陽、戴陽證的真寒假熱症象。見《丹溪心法·發熱》。《醫碥》卷一:“陽虛謂腎火虛也。陽虛應寒,何以反發熱?則以虛而有寒,寒在內而格陽於外,故外熱;寒在下而戴陽於上,故上熱也。此為無根之火,乃虛焰耳。證見煩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遊移不定,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卻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之則不熱,或反覺冷,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脈沉細或浮數無力,按之慾散。治宜温熱之劑,温其中而陽內返,温其下而火歸元。誤投寒涼立死。”
常見病因
飲食、久居寒涼之處、年老久病、先天體質差等
常見症狀
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少氣懶言,頭暈嗜卧,腰膝痠軟,納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淡胖等
英文別稱
中醫科

陽虛發熱病因病機

寒證日久,或者久病氣虛,傷及陽氣,脾腎陽氣虧虛,虛陽外浮,導致陽虛發熱。

陽虛發熱臨牀表現

發熱而欲近衣,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少氣懶言,頭暈嗜卧,腰膝痠軟,納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淡胖,或者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陽虛發熱治療

温補陽氣,引火歸原。正如《景嶽全書·新方八略》説“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1.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
2.常用藥
附子、桂枝、山茱萸、熟地黃、山藥、茯苓、丹皮等。
陽虛較甚者,加仙茅、仙靈脾温腎助陽;便溏腹瀉者加白朮、炮乾薑温運中焦;氣虛者加人蔘補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