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江石灣

鎖定
佛山市石灣美名曰“陶都”,聞名天下。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先有陽江石灣,後有佛山石灣”這一段歷史。
中文名
陽江石灣
地    址
陽江
時    期
唐代後期
主要產品
陶瓷

陽江石灣石灣簡介

據考古研究表明,唐代後期,陽江城郊的尖山河畔便有燒窯處,久而久之此地就叫“瓦窯”。因為此地生產陶瓷,繁盛一時,人口聚居成村,便叫瓦窯村。後來當地的讀書人認為此名不雅,遂諧音取名為“雅韶”。因為雅韶此地開發較早,所以後來成了文化之鄉;又因為這裏姓譚的人居多,故陽江有“無譚不成校”的説法。
後來由於地勢變遷,河流改道,交通不便諸多原因,“瓦窯”便遷到現在江城崗列南排石灣村

陽江石灣石灣歷史

古時在江城段漠陽江邊,其泊船處有石伸出河中,故名“石灣”。《廣東陶瓷》説:“石灣位於陽江縣城東北,是個小村落,四面羣山起伏,地下藴藏着豐富的白色泥土,含有不少石英砂和長石,無疑是天然形成的瓷土,為制瓷的好原料”。
“瓦窯”遷至此後大有長進,至宋代憑着南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航線,石灣陶瓷遠銷海外聞名天下,成為皇家貢品。天藍色號筒型小瓶、葱綠色小樽、月白牡丹型筆洗等是故宮藏品,解放前曾在世界博覽會展出。1940年中國文化協進會香港展出時,屬於陽江古窯的作品有11件。
後來(明朝)又是因為地勢變遷河流改道交通不便等原因,產品難以外運,(因陶瓷比較脆薄,且較重,不宜陸運車輛顛簸,只宜水上運輸)故石灣窯倒閉,窯工逐漸失業。
當時陽江至省城廣州,不像如今方便,除了坐船,只能走路。而許多人暈船,只能選擇陸路,有錢人則租人抬轎,於是“轎伕佬”這行業便應運而生。失業窯工,不慣農桑,便紛紛改行抬轎。陽江至廣州並非一日能至,來回路上均要尋驛館歇宿,廣州城外的佛山乃為一站。窯工往來至此,發現此地泥土與石灣無異,憑藉職業敏感,認為此地十分適宜開窯,且近省城,交通方便,於是三五成羣,在這裏重操舊業。為圖產品暢銷,仍沿用陽江石灣牌子。久而久之,石灣陶瓷便聞名天下。
關於這一歷史,有書有實為證:
1963年廣東省民間工藝館舉辦石灣歷代陶瓷藝術展覽,長達一年。陽江的梅瓶等5件石灣陶瓷擺展廳首要位置,以示“先有陽江石灣,後有佛山石灣”這段歷史。 “陽春之南有縣曰陽江……而較陽春距海尤近,廣窯中最著名之窯也……昔(乾隆時)曾有此窯所制之寶藍瓶,自北京宮中發出,交唐英(管陶瓷製造的官員)在官窯中依式仿製,其精巧可知。”——(英)S,W,BUSHELL《中國拳術史》。
“廣窯,宋南渡後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廣窯在粵名曰石灣,蓋南海縣佛山鎮之村名也, 自明已遷於此,而陽江舊窯早已消失矣。”——清?許之衡《飲流齋説瓷》。
“宋末,陽江工匠曾遷東莞開窯,出品鈐‘南石堂’楷書印。茲查傳器,有圖案而無釉者,底鈐‘南石堂’楷書方印,土質較石灣較輕。厥後再遷石灣,乃創‘祖唐居’,出品以祖述黃、綠、藍三彩唐為宗旨,故曰‘祖唐’。“少數石灣陶工,尚有遄返陽江省墓者。”——李景詔《石灣陶業考》。《中國輕瓷史略》、《中國的陶瓷》等權威著作亦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