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春白雪

(漢語成語)

鎖定
陽春白雪(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1] 
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後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1] 
中文名
陽春白雪
拼    音
yáng chūn bái xuě
近義詞
曲高和寡
反義詞
下里巴人
出    處
《對楚王問》
注音字母
ㄧㄤˊ ㄔㄨㄣ ㄅㄞˊ ㄒㄩㄝˇ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陽春白雪成語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陽春白雪”。 [1] 

陽春白雪成語故事

人們常用“貌比潘安,顏如宋玉”來形容男子的美貌。其中宋玉,不僅是位容貌姣好,更是一位才子。他師出名門,是屈原的學生,好辭賦,流傳下來的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2] 
宋玉是楚國的大夫,與其一同做官的登徒子嫉妒他的才華,向楚王打小報告,説宋玉很好色,提醒楚王要提防。楚王召見宋玉詢問此事。宋玉舉了個例子,説自己的鄰居就是一位出名的美女,怎麼美呢?增一分則太高,減一分則太矮,塗粉就顯太白,抹脂就顯稍紅。這樣一位美女啊,天天透過院牆偷看自己,足足有三年之久,而自己都絲毫沒有動心。所以,怎麼能説宋玉好色呢? [2] 
接着,宋玉開始反擊:“大王啊,登徒子才是一個好色的人。他的老婆一點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見就迷上了,而且跟她生了五個孩子。”從此,“登徒子”就成了好色之人的代稱。 [2] 
楚襄王又問宋玉:“不少人都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該反省一下呢?”宋玉聽完,微微一笑,並沒有立即否認,而是從容地答道:“大王還是先讓我説個故事再來解釋吧!” [2] 
楚王很是好奇,點點頭,示意宋玉繼續説下去。“原來,有一個很會唱歌的人,他常在楚國的都城唱歌。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歌者唱的是楚國民間最為流行的通俗歌曲《下里》《巴人》。這時候,都城裏的人聽了,有好幾千人都跟着他唱!”宋玉繼續説,“但是後來,這個歌者唱《陽阿》《薤露》這樣的曲子就有些高雅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懂,所以這個時候,就只剩下幾百個人跟着他唱了。最後,當他唱起了《陽春》《白雪》,雖然歌曲曲調優美,抑揚婉轉,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圍觀欣賞,沒幾個人能跟着唱。這説明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 
楚王隨即明白了宋玉的意思,原來宋玉是説自己品性高超,一般人不能夠理解,所以才會説三道四。 [2] 

陽春白雪成語寓意

現實的文藝中存在着高雅文藝與通俗文藝之分,但是無論是高雅文藝還是通俗文藝,都是文藝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高雅文藝具有較強的認知功能、教化功能和審美功能,它的任務主要表現為啓迪人們的心智,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通俗文藝雖然在認知、教化、審美方面的功能相對薄弱,但是卻具有高雅文藝難以企及的強大的娛樂功能,因此通俗文藝可以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提供認知、教化和審美方面的服務的同時,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 [3]  [4] 
人們既需要得到陽春白雪般的高雅藝術的教育和啓發,又需要得到下里巴人般的通俗藝術放鬆和宣泄;既要得到娛樂,又需要得到美的薰陶;既需要提高,又需要普及。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人喜歡這樣,有人喜歡那樣,沒有必要刻意去貶低別人。生活中,人們也應該尊重別人的喜好,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 [3]  [4] 

陽春白雪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後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1] 
運用示例
唐·薛用弱《集異記·王渙之》:“渙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四回:“長老聽了,讚歎不已道:“真是陽春白雪,浩氣沖霄。” [1] 
清·李漁《閒情偶寄·變調第二》:“有暇即當屬草,請以下里巴人為白雪陽春之倡。” [5] 
參考資料
  • 1.    陽春白雪的解釋|陽春白雪的意思|漢典“陽春白雪”詞語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2.    胡柏彰,朱麗秋編著. 圖解青少年必讀的100個典故故事[M].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9.07.174
  • 3.    湯木編著. 成語故事[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03.172
  • 4.    凌厚鋒,蔡彥士主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04.208-210
  • 5.    趙丕傑編. 成語誤用辨析200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