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

鎖定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是元代散曲家姚燧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起首二句是説自己原本喜歡描寫清風明月,舞文弄墨地度生涯,但是現在青年一代已逐漸成長,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了。緊接着三句用設問句明白説出自己的感受,嘆息世道艱難。這首散曲寫得嚴謹、沉穩;音韻、格律處處和諧,而且全曲無襯字,代表了文人曲的藝術風格。
作品名稱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
作    者
姚燧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
散曲
宮    調
中呂宮
曲    牌
陽春曲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作品原文

【中呂】陽春曲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1]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註釋譯文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詞語註釋

⑴風月:筆下描繪的清風明月。
⑵兒曹:小兒輩,指晚輩的青年。
⑶人海闊:指人事紛紜複雜。
⑷風波:喻人事的複雜和仕途的艱險。 [2]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作品譯文

吟風詠月的筆墨生涯匆匆流過,眼底下兒孫小輩日漸增多。有人問我人事如何。人海無邊的遼闊,沒有一天沒有風波。 [2]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創作背景

這首散曲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姚燧一生有着歷居顯要、高官厚祿的生活經歷。但宦海沉浮,他也體驗過仕途風波的變幻莫測。詩人面對元代社會上層內部傾軋的現實,慨嘆之中創作此篇。 [3]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作品鑑賞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整體賞析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隨着筆下的風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兒女子孫也一個一個多了起來。時光荏苒,轉眼間詩人已到暮年,兒孫滿堂。這兩句是明顯的對句,無論從詞性、句子的結構,還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對仗工整,而且構思巧妙,前句從多説到少,後句從少説到多。
前面兩句以平常的口吻、簡單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寧靜、恬淡的生活景象,實際上是為後面的“無日不風波”做鋪墊。平靜的背後潛藏着跌宕起伏的“風波”,這種情緒上的反差,正是作者別出心裁的設計。
“有人問我事如何”一句以設問引起轉折,問的是仕途的命運,家事的前途,從上面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轉為對廣闊人生的思考。最後兩句“人海闊,無日不風波”是對設問句的回答,同時也是他對一生仕途生活的總結。人海茫茫,社會廣闊,人事紛爭,無時無刻不是在各種“驚濤駭浪”中顛簸,隨時可能身陷危機,這一略顯消極的總結體現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3]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紹基《元曲選評》:“姚燧善於寫曲,他的曲中經常出現雅俗相村的手法,這支小令則更趨本色,多用口語,朗朗上口,明曉流暢。” [4]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作者簡介

姚燧(1238~1313年),元代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遷居河南洛陽。姚燧3歲喪父,隨伯父姚樞居蘇門,後被薦為秦王府文學,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牧庵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內有詞曲2卷,門人劉時中為其作《年譜》。姚燧以散文見稱,與虞集並稱。宋濂撰《元史》説他的文辭,閎肆豪剛,“有西漢風”。其散曲與盧摯齊名,抒個人情懷之作較多,曲詞清新、開闊;摹寫愛情之曲作,文辭流暢淺顯,風格雅緻纏綿,對散曲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5] 
參考資料
  • 1.    譚帆,邵明珍注評.元散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01月:164
  • 2.    劉興漢,呂樹坤編著.中華歷代詩詞精品譯析 元曲三百篇譯析: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7年02月:97
  • 3.    陳思思,於湘婉編著.元曲鑑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148
  • 4.    鄧紹基選注、譯評.元曲選評:嶽麓書社,2006.8:58
  • 5.    汪少林,嚴成榮.元曲三百首詳註: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04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