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春曲·秋思

鎖定
《陽春曲·秋思》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散曲作品。曲的開始,寫秋天樹葉飄零、萬象蕭瑟,創造了一聲愁思的氛圍,然後進一步寫道:“樓外柳,眉葉不禁秋。”把外在環境和內在世界溝通起來。散曲生動而又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愁思滿懷而又無人可傾訴的思婦形象。該曲感情深切真摯,構思新穎巧妙,語言淺近而含蓄深沉,無論是直抒愁苦之情還是細寫內心的微妙變化,都生動感人。 [1-2] 
作品名稱
陽春曲·秋思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    者
周德清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體裁
散曲
宮    調
中呂

陽春曲·秋思作品原文

【中呂】陽春曲·秋思
千山落葉巖巖瘦,百結柔腸寸寸愁。有人獨倚晚妝樓。樓外柳,眉葉不禁秋。 [3] 

陽春曲·秋思註釋譯文

陽春曲·秋思詞句註釋

⑴中呂:宮調名。中呂宮為元曲常見宮調之一。 [3] 
⑵巖巖瘦:即瘦巖巖,瘦削的樣子。 [3] 
⑶眉葉:似眉的柳葉。 [3] 

陽春曲·秋思白話譯文

座座山上層層的樹都在紛紛落葉,處處巖巒也顯得消瘦了。多少件事都積塞在揉不斷的柔腸上,寸寸都在發愁。傍晚時分﹐有個人獨自靠在妝樓上沉思。樓外邊的柳樹,好象眉毛的柳葉禁不住秋霜侵襲,紛紛禪落了。 [2] 

陽春曲·秋思創作背景

該曲創作於元代時期,是周德清為糾正北曲創作在格律上的混亂而創作的一首曲。 [2] 

陽春曲·秋思作品鑑賞

陽春曲·秋思文學賞析

《陽春曲·秋思》將視線由天涯遊子轉向閨中思婦,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曲。散曲首句以“思婦”的眼光看秋天傍晚的景象,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秋風蕭瑟天氣涼,落葉陣陣草木衰。千山落葉而説“瘦”,並以“巖巖”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生動傳神,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畢現。選擇“瘦山”“落葉”意象,着力渲染烘托蕭瑟荒涼的秋天氣氛,由此而引發出來的秋思之感更是動人心絃。“百結柔腸寸寸愁”,詩人筆鋒一轉,就塑造了一個愁腸百結、柔情萬種的思婦形象。因為她的愁思很重,覺得千山因落葉而變得十分消瘦。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畫面中主人公的沉重感慨和悲涼心境可想而知。“有人獨倚晚妝樓”,一個“獨”字用得很傳神。它既無色澤,又無聲響,卻意味深長。“晚妝”點出時間為秋天傍晚,看似平平,語不驚人。但這兩個字內容豐富,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在這幅佳人獨倚樓的秋景圖中,詩人把人、景、情聯繫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妝女子和悽清的秋景調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秋風掠過的悲涼情思。佳人悲秋思人的情懷,瞬間融入了蕭瑟的情境中,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1] 
“樓外柳,眉葉不禁秋”,一切景語皆情語。秋風柳樹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裏,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哀傷的思婦孤獨的身影,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千山落葉”“樓外柳”兩個意象並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畫面籠罩着一派蕭瑟的氣氛,令人感到濃濃的秋意,照應了題目“秋”,點染出一片淒涼的秋色,襯托出一縷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籠罩上一層深深的愁雲哀霧。整個畫面色調暗淡,氣象蕭索,是思婦淒涼傷別情緒的最好的襯托。這種以自然物的擬人化來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藝術手法是較為精巧的。 [1] 
綜觀全曲,詩人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橋樑,把這些景物、人物聯繫了起來,而且滲透到了景物描繪和人物活動之中,成了有機的藝術整體,使冰冷的千山、楊柳等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變得含情脈脈,藴含着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 [1] 
詩人融情於景,巧妙地寫出女主人公種種含蓄而又複雜曲折的心理,感情綿密細緻,抒寫愁思婉轉曲折。該曲用語清新流暢,舒捲自如,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1] 

陽春曲·秋思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全曲自然流暢,亦物亦人,亦景亦情,但又不像“獨倚闌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那樣含而不露,其尖新俊巧,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情韻顯豁,正體現了散曲中的一種審美情趣。(元曲舉要 [3] 

陽春曲·秋思作者簡介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篇》稱其“又自制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謂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散曲現存小令一首、套數三套。 [4] 
參考資料
  • 1.    趙義山編.元曲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01:第595-596頁
  • 2.    朱敦源編著.中華散曲365首精華今譯.延吉: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10:第277頁
  • 3.    趙其鈞著.元曲舉要.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62-263頁
  • 4.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