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人聚

鎖定
陽人聚是古村落名,位於現河南省汝州市廟下鄉古城村。現在魯公河和魯公陂之名已經不存。但古城東南五里地有一干河(季節河),名為沙溝河。沙溝河以西地勢低窪,有一小村名曰長張村(原名張莊)。村中原有幾個小水潭,常年不幹,雨季向外淌水。這應當就是魯公河和魯公陂。
中文名
陽人聚
性    質
古村落名
地    址
河南省汝州市
出    處
戰國策

陽人聚建築遺址

汝州市温泉鎮官莊村東北角,現存古陽人城部分城牆。雖歷歲月剝蝕,風雨沖刷,戰爭蹂躪,它依然挺拔,最高處還有4米多,最寬的牆頂還有3米多。雖然曾經有人挖牆平地或取土建房致使牆體殘斷,它古貌猶存。牆體中大多夾雜着不同年代的磚塊和瓦片,還有帶着紋飾的“通古磚”碎塊。這些夾雜的陶片和瓷片就是古陽人城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也是古人在陽人城生活的印證。
西牆之外是三十多米寬的河溝,現在乾涸,雨季當有河水流淌。此河當是古城的西城河。南北城牆之外也有深淺不一、寬窄不等的城壕痕跡。村民們已在其中開荒種地。
原來,北部城牆上有三個城樓,現僅存一個城樓。城樓比其它城牆高出許多,古代上邊應當有房子。原來城牆頂部能過下兩輛汽車那麼寬。四十年前,南牆和西牆又高又寬,比較完整。東城牆早已不存。南城牆東段毀掉沒有多長時間。老人還説,這個古城呈正方形,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大城內還套着一個小城,面積約是大城的八分之一。其位置就在現在“古城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在大城的東北角,其北面和東面依託大城城牆,原來也有東、西、南三門。

陽人聚出土文物

當地人把此村喚作“梁古城”或“古梁城”。古城附近挖出許多東周、秦漢“通古磚”墳墓。出土許多銅器,有鎏金銅壺、車馬配件、弓箭鏃頭以及酒器、禮器和鏟幣、刀幣等。古代人傍城而葬,這些應當是陽人聚的實物證據。

陽人聚史料記載

陽人聚 陽人聚
史記》説:“秦莊襄王元年,滅東周,不絕其祠,以陽人地賜周君。”
三國志·孫堅傳》説:“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後漢書·董卓傳》説:“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得,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資治通鑑》説:“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陳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讀史方與紀要》説:“(陽人城)在梁縣西四十里。” “東漢初平二年,孫堅討董卓,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堅復收散兵,進屯梁縣陽人。去魯陽百餘里,是也。今有陽人故城。”唐代文學家呂温曾賦詩《陽人城》盛讚孫堅伐董之舉:“忠軀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三國演義》移花接木,將斬殺華雄的大功記到了關羽身上,地點也寫成了鞏縣的泗水關。梁縣,就是古“梁城”(河南汝州市王寨鄉樊古城村,又稱慶陽城)。魯陽,就是今河南魯山縣。
《地形志》説:“汝北郡初治陽仁城。”魏收《志》説:“孝昌二年,置汝北郡,治陽仁城,領石台等縣。天平初罷。”《通典》説:“高齊置汝北郡,置兵於此以備周。一名王塢城。”明朝《正德汝州志》也引用《通典》説法。並稱其為高齊城(高齊汝北郡)和孫光普城(“因今有碑刻‘孫光普’三字,故俗以為名。”)
《水經注》説:“(過廣成澤水)汝水又東,得魯水口。水上承陽人城東魯公陂。城,古梁之陽人聚也,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陂水東南流,合於澗水,水出北山,南流注之,又亂流,注於汝水。”
根據《水經注》的描述,陽人聚東邊有一片沼澤地,人稱“魯公陂”。陂中常年積水,其水溢出,東南流淌,與“澗河水”交匯。澗河源於北山,與魯公陂水交匯後,此河喚作“魯公河”。河水再往南亂流,注入汝河。“魯公河”口就在廣成河東邊,相距不遠。
《水經注疏》説:“會貞按: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淮南·覽冥訓》謂之魯陽公,蓋即此魯公,而陂及水皆取以為名也。”《楚語》説:“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文子辭,曰:‘梁險而在境,懼子孫之有二者也。夫事君無憾,憾則懼逼,逼則懼二。夫盈而不逼,憾而不二者,臣能自壽,不知其他。縱臣而得全其首領以沒,懼子孫之以梁之險,而乏臣之祀也。’王曰:‘子之仁,不忘子孫,施及楚國,敢不從子?’與之魯陽。” 魯公河和魯公陂皆取名於魯陽文子。

陽人聚歷史考證

現在魯公河和魯公陂之名已經不存。但古城東南五里地有一干河(季節河),名為沙溝河。沙溝河以西地勢低窪,有一小村名曰長張村(原名張莊)。村中原有幾個小水潭,常年不幹,雨季向外淌水。這應當就是魯公河和魯公陂。令人驚異的是,沙溝河沿岸村莊之中現有許多魯姓散居,更有魯張、上魯、下魯和魯溝幾個魯姓聚居村子。這驚人地印證了酈道元先生的記載。雖然當年魯陽公婉言拒絕了楚惠王的賜贈,恐怕其後代還是承蔭魯公的恩德由魯山遷居梁地(汝州),彰顯對楚惠王的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