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肯堂

鎖定
陸肯堂(1650~1696)字邃深,(一作邃升)一字澹成,江蘇長洲人。生於清世祖順治七年,卒於聖祖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七歲。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侍讀。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聖祖嘗贊其學問人品,屢加恩賜。肯堂穎悟嗜學,朱彝尊王鴻緒徐乾學汪琬皆推重之。工詩古文辭,滂沛閎闊,如萬斛泉不可抑止。著有三禮辨真、懷鷗舫詩存、陸氏人物考《清史列傳》等,並行於世。
本    名
陸肯堂
邃深,澹成
出生日期
1650年
逝世日期
1696年

陸肯堂人物履歷

作品 作品
陸肯堂是清代第十八位狀元,字邃升,一字澹成,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七年(1650)生於封建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其先人世居浙江湖州府歸安(今浙江湖州),至祖父陸延楫時遷往蘇州府。陸延楫在鄉里聲名昭著,品行學識受人稱道。他仁慈謹厚,好行善賑濟貧困,鄉人頌其為有德之人。又嗜書篤學,學識博洽,對天文地理靡不精通。陸肯堂的父親陸兗,個性豪放,為人敏捷有智略,曾被誥贈吳縣清生。陸肯堂是家中獨子,倍受愛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穎悟的天賦得到了開發,加之苦讀嗜學,每日誦讀典籍數千言,培養形成了"耳目所接,一過不復忘"的超人記憶能力。這一切為他順利通過科舉考試關隘奠立了基石。  在弱冠之年,陸肯堂補為博士弟子員,即有了秀才的身份。康熙十六年(1677)被授以歲貢生,選送國子監讀書。康熙二十年(1681)參加辛酉科江南鄉試,進入前5名,成為經魁。三年後被授以潁上縣學學官,未及到任,又參加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會試。是科會試,始創榜前皇帝令先以前10本試卷進呈候欽走,進呈卷由試官貼黃箋,上書擬議的第一到第十的名次。康熙皇帝御批曰:陸肯堂"首場格局醇正,二場工穩,三場議論好。"欽定陸肯堂為一甲一名,殿試即得狀元。榜眼浙江海寧人陳元龍,探花江南溧陽人黃夢羣。狀元及第,朝廷授官陸肯堂翰林院修撰。此後,陸肯堂留京為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即充任丁卯科鄉試江西正考官。他秉公辦事,以才選人,"所得盡知名人士",時人皆贊其公正嚴明。故返京城後,翰林院舉薦他為日講起居注官,為皇帝講解漢文典籍,回答皇帝的諮詢,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舉止。由於盡心盡職,康熙三十年(1691)起連續升遷,先是擢為右春坊右中允,轉為左中允,繼之為侍講,官至侍讀。居京為官期間,陸肯堂在館閣整理典籍,所撰著文字,頗受同僚推服。他撰著文章,專心盡力,倚馬而就,滂沛閎闊,凌厲頓挫,文如泉湧,不可遏止。張伯行在《陸肯堂墓表》中予以高度讚美,並非美言死者。以張伯行處理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江南鄉試案看,他決非曲筆虛美之徒。丁卯江南鄉試,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趙晉,榜發解元劉捷,蘇郡中試,者13人,外多中揚州鹽商子弟,輿論喧譁,試子多認為是科考官受賄通關節。諸考生集於玄妙觀,使人抬五路財神像入府學鎖於明倫堂。又爭作聯語以譏嘲,"左丘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影射主考官和副考官。有人甚至以紙糊蓋貢院之匾,改貢院二字為"賣院"。地方官噶禮亦有受賄通關節之嫌。但他竟將考生首領下爾戩等拘押,欲以誣控謀反而治罪。朝廷命尚書張鵬翮會同督撫在揚州審案,鵬翮之子為安慶府知府,因袒護噶禮等人慾平息此案。適逢江蘇巡撫張伯行抵任,決心弄清案情,審案時,趙晉的家人供詞牽涉噶禮。張伯行彈劾噶禮欺君抗旨,年私亂法,噶禮反以他事彈劾張伯行。皇帝詔令解除二人職務,仍由張鵬翮審案。張鵬翮竟上奏説張伯行所彈劾之事全是子虛烏有,應革職治罪,噶禮無罪。皇帝又詔今尚書穆和倫、張廷樞複審,意見同張鵬翮一致。康熙帝認為張伯行天下清官第一,此案是非顛倒有疑,詔令九卿台諫矢公再議案情,審出實情。張伯行回江蘇巡撫任上,噶禮革職,作弊之人分別治罪。"張伯行正直高潔的品行表明,他對陸肯堂的頌言是可信的。
陸肯堂 陸肯堂
陸肯堂作品 陸肯堂作品
陸肯堂不僅才學為人稱頌,而且德行令人欽佩。孝順父母,愛撫兄弟,賑濟窮困,是封建社會的道德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為人稱道。陸肯堂的品行堪稱封建道德的典範。史載他"天性孝友,篤於仁義。"父早身亡,能盡心贍養祖父,撫養異母弟,愛護之情誠懇。對幼孤輔之成人,而對待姊妹尤為循禮關照,凡出嫁必準備一份豐厚的嫁妝。如婿貧窮,不能娶者,則掃館迎之。宗室鄉鄰之人,生活匱乏,則時與餽遺賙貸。對他的仁慈愛人行為,他自以為理所當然。時人認為他的德望才學均不愧於狀元之稱。康熙皇帝褒嘉雲:"陸肯堂學問甚優,人品亦好。"當陸肯堂因疾欲乞歸鄉里時,康熙皇帝關心地遣內閣學士哈山三寶偕醫探視。倍受皇恩禮遇,陸肯堂遂又留京供職。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於宮。

陸肯堂代表作品

其著作有《三禮辨直》、《陸氏人物考》和《懷鷗舫詩存》傳世。

陸肯堂清朝父子兩代殿試卷“問世”

古代狀元的考卷是什麼樣的?2012年5月31日華東師範大學宣佈,該校圖書館在整理古籍中偶然發現了一份清朝的狀元卷,卷面字體雋秀,論述條理明晰。狀元卷在上海民間流傳至今實屬罕見。
狀元們賴以進身的殿試卷子俗稱“狀元卷”,歷來深受重視。華東師大圖書館在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份狀元卷子。這位狀元名叫陸肯堂,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蘇州人,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狀元,時年只有36歲。中狀元后,陸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後來多數時間留京為官,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陸肯堂的殿試卷子當時曾得康熙皇帝讚譽:“首場格局醇正,二場工穩,三場議論好。”校圖書館所藏陸肯堂殿試卷子為卷軸裝,前有署名並開具三代宗親於後,有硃筆標記“第一甲第一名”。
據華東師大圖書館專家介紹,清殿試卷子統一存放於內閣,宣統元年重修內閣大庫,移舊存書籍於學部圖書館,於是所儲歷科策卷多流傳世間。憑藉這一機會,陸肯堂的殿試卷子為陸氏後人所得,重新裝裱,請徐世昌等名人題跋具名,成為一份重要的文獻保存至今。宣統元年,和陸肯堂狀元卷同時為陸氏後人珍藏的,還有陸賜書殿試墨卷。陸賜書是陸肯堂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二十二名進士,官至川東道布政使。陸賜書殿試卷子上有硃筆標記“第二甲第二十二名”,卷末見印卷官職位、姓名。華東師大圖書館收藏的陸氏父子二人的殿試卷子堪稱“雙璧”。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收藏陸肯堂、陸賜書父子殿試卷的陸氏後人也是一位狀元,即陸潤庠,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三年(1874)中狀元。民間傳説陸潤庠的狀元及第也多少沾了一手好字的光。陸潤庠官職顯赫,歷任禮部尚書、參預政務大臣,由體仁閣東閣大學士。這也是他能請到徐世昌陳寶琛等當朝名流題跋吟詠於先祖狀元卷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