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渾山莊

鎖定
《陸渾山莊》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首聯總敍巡視莊田,定下全詩輕快的情緒基調;中間兩聯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見,表現出愉悦悠閒的心情;尾聯緊承詩意發展,將愉悦心情昇華為獨善其身的意念。全詩敍事抒情,其中亦含景緻,運用側面描寫説明了陸渾山莊的清幽超塵,自然地完成了隱逸主題的提煉。
作品名稱
陸渾山莊
作    者
宋之問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陸渾山莊作品原文

陸渾山莊
歸來物外情,負杖閲巖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
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
去去獨吾樂,無然愧此生 [1] 

陸渾山莊註釋譯文

陸渾山莊詞句註釋

⑴陸渾:地名,在今河南省嵩縣。
⑵物外:世外,謂超脱於塵世之外。
⑶巖耕:耕種于山中。借指隱居。
⑷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⑸“山鳥”句:據崔豹古今注》載:“南方有鳥名鷓鴣,其名自呼,向日而飛。”這裏的山鳥就是鷓鴣。
⑹然:一作“能”。 [1]  [2-3]  [4] 

陸渾山莊白話譯文

一回陸渾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揹負竹杖巡視山地農事感受山林美景。
順着溪流一路賞花,我抵達溪水的源頭;為了採摘藥草,我行走在幽靜的樹林。
山野的人們熱情打招呼,交換姓氏;好客的山鳥鳴叫着,彷彿呼叫自己的名字。
歸去吧歸去吧,還是獨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對明時又愧對此生。 [5] 

陸渾山莊創作背景

《陸渾山莊》是宋之問前期的作品。宋之問一生混跡於官場,雖然在宦海中幾經沉浮都沒有痛下決心,絕塵歸隱,但他愛好山水之心卻是真摯的。他在長安附近有藍田輞川別業(後為王維所居),在東都洛陽附近有陸渾山莊。他在《藍田山莊》詩中自白説:“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有時這別業、山莊也是他宦海中的避風港。陸渾山莊有山有水,風景幽美,離洛陽又不遠,朝發夕至,往來很方便,是個可進可退的好去處。或許正因為他飽經仕途滄桑,飽嘗世事無常,才更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在這些地方短暫的“隱逸”生活期間,寫下了一些優美的田園山水詩。《陸渾山莊》是其中的一篇。 [3]  [4] 

陸渾山莊作品鑑賞

陸渾山莊整體賞析

經歷南方蠻煙瘴雨之苦的宋之問,回到鄰近副都洛陽的陸渾山莊,全身心感到從未有過的安寧和愉悦。這種欣悦的心情不只緣於自然環境的舒適,更緣於脱離貶謫羈束之所的自由舒暢。
詩的首聯大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筆意。首句“歸來物外情”,劈空而起點明“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的題旨,同時定下了全詩輕快的情緒基調。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別業,供休暇時居住,同時利用田產獲得部分經濟收入。宋之問的陸渾山莊顯然也是有一定規模的田產,次句的“閲”字點出自己的業主身份,説明閲巖耕是巡視山地,檢閲農事,而不是休閒遊覽,承起句“歸來”二字,暗示了個人身份的轉變。“負杖閲巖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敍事,卻字字精當,不可移易。先看負杖,古人年屆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視山地,須攀巖而上,無法拄杖而行,只得揹着杖走,這是寫人。再看巖耕,一方面説明了山莊地貌,同時也包括了勞作者在內,比直接説山地意思豐富得多。
在起聯總敍巡視莊田之後,中間兩聯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見。頷聯先自敍,用了倒裝句式,本意是説沿着澗水看花深入,無意中來到源頭;為了搜採藥草,不知不覺走進幽靜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頭和密林深處的意外驚奇之感,讀來比“看花入源水,採藥行幽林”這樣的寫法更有趣味。這裏,連用四個動詞(看、入、採、行),在優美的自然景色中別有一種動態美,顯得意象活潑而富於生氣。既寫出了爛漫山花、蒼翠林色的誘人,也表現了人物悠閒的心情。頸聯再寫所遇見的人和物,這裏的野人應該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認識作者,殷勤地請教姓氏。這一情節有可能是事實,也可以是虛構,用意只有一個:表明自己的裝束和普通百姓一樣,野外相遇全然沒有距離感。官服本來會帶來威嚴,但自從經歷貶謫,官場對他來説就只是個不堪回首的噩夢,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與山民見禮,反而更讓他感覺自然和親切。人猶如此,鳥更不用説,對詩人咕咕啼叫着,彷彿自報姓名。“山鳥自呼名”的寫法很風趣,後來蘇東坡《海外》詩襲其意,寫成“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一聯,到元代薩都剌乾脆就原樣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詩裏。宋之問這裏將鳥自呼名與野人的殷勤相問對舉,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與剛剛擺脱的嚴酷的流貶境遇形成鮮明對照,強化了“歸來物外情”的主題。
結聯緊承詩意的發展,順勢將這愉悦心情昇華為獨善其身的意念。“去去”兩個疊字具見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態,向讀者表明了要與官場決裂、只求獨善己身的決心。但這麼寫有個問題,按照傳統觀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生當盛世而以“獨吾樂”傲世,這非但背離了士大夫立身處世的原則,對朝廷也是個不小的諷刺,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為此宋之問追加了“無能愧此生”一句結束全詩,使獨樂的念頭避免涉及宦海風波,而將理由歸咎於自己的無能,且表示辜負盛世的慚愧之意,這就委婉地避免了憂讒畏譏的嫌疑。儘管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話,而且他的結局也證實他並未踐行隱退山林之志,但就詩的立意而言,確實如清代詩論家賀裳所説,“辭理兼至”。
自陶淵明的作品行世,不為五斗米折腰,寧棄軒冕而歸隱田園,就成為詩歌中習見的主題。如何將這個老生常談的意思表達得自然而不矯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問這首五律,完全跳過“久在樊籠裏”,而直接從“復得返自然”寫起,首句點題,中間以富有生活氣息的細節渲染鄉居生活的舒適和人情味,最後以謙卑的態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題的提煉和表現,堪稱是同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3]  [4] 

陸渾山莊名家點評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通篇幽寂,似物外矣。獨一“愧”字,露出本相。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晴光曉色,良自澹遠,何用捉襟攢眉為?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通首寫物外景,極其清幽。“去去”二句結到歸來意。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野人”二句,風跊雲上。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去去”二句)雖違心之言,卻辭理兼至。 [4]  [6] 

陸渾山莊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一説汾州(今山西汾陽)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則天時,宋之問先後轉任洛陽參軍、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宋之問品行卑下,曾先後獻媚於張易之、太平公主,為時人所不齒。唐睿宗即位後,宋之問被流放欽州,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賜死於徙所。宋之問詩與沈佺期齊名,稱“沈宋體”。宋之問多應制之作,擅長五言律詩,屬對精工,聲韻諧美,語近旨遠,清通圓美,對唐代律詩的完成頗有貢獻。有《宋之問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8
  • 2.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明詩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2-53
  • 4.    蔣 寅.説宋之問《陸渾山莊》.文史知識,2018(12)
  • 5.    宇文所安.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99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2-83
  • 7.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