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

鎖定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又稱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在1900年第二次山縣有朋內閣時確立,是明治維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內閣實行的的一項特殊制度。1913年大正政變後,山本權兵衞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廢除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這被認為是大正時期推行民主的重要舉措之一。1936年二二六兵變後法西斯軍人控制軍部,內閣恢復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軍部(特別是陸軍)藉此機會控制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日本最高權力機關。此後直到二戰結束,內閣總理大臣多數由軍人出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由美軍佔領,原內閣組織形式也隨之廢除。
中文名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
別    名
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
確立時間
在1900年
廢除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內容

內閣成員中的陸相海相,必須是現役陸軍/海軍大將中將
陸相和海相名義上為內閣成員,卻只須對天皇負責,可以直接向天皇請辭。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制度變化

山本權兵衞內閣(第一次)廢除現役武官制
“軍閥毒殺內閣”(見下文)使人們認識到,陸軍可利用現役武官制這個BUG來操控政府,這成為海軍出身的山本權兵衞要廢除這一制度的原因之一(避免自己也被“毒殺”,畢竟陸海軍矛盾大)。另一原因則是當時處於“大正民主”,軍國主義沒有那麼狂熱,也為山本的舉動創造了相對寬鬆的環境。嚴格來説,山本權兵衞並非完全拋棄整個制度(當時日本不可能接受文人領軍),而只是廢除了“現役”,將陸海軍大臣的人選擴大為預備役軍官,因為後者受軍部操控較小,自由度較大。而且一般預備役軍官輩分較高,軍部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二二六事件後恢復現役武官制
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一大批和皇道派有關的陸軍大將(如真崎甚三郎荒木貞夫)被降為預備役。主持“肅軍”的寺內壽一因此要求恢復現役武官制,理由就是防止這些皇道派的預備役大將去當陸相,以免皇道派復活。這理由好像冠冕堂皇,廣田弘毅內閣很快就恢復了這一制度。但事實上隱含着陸軍企圖重新操控政府的野心。果然此後日本內閣政府就被陸軍綁架了,宇垣一成組閣失敗和米內光政下台(見下文)都成為了這一制度帶來的惡果。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影響力

作為“現役武官”,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成為軍閥集團(軍部)在內閣中的代表,受到軍閥集團的操縱。當內閣不能滿足軍閥集團的要求時,或者內閣與軍閥集團有衝突時,後者可指使陸、海軍大臣直接向天皇請辭,同時不指定繼任人。從而導致內閣不完整,首相只能率內閣總辭。由此軍部可以用這一招來“綁架”內閣。大正民主時,軍部勢力相對較弱,也是因為沒有了現役武官制的緣故(內閣可以相對的“忽視”軍部)。有意思的是,事實上只有日本陸軍才充分運用過這一“權力”來搞垮內閣,而日本海軍卻沒有。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案例

陸軍運用“現役武官制”搞垮內閣的例子
“軍閥毒殺內閣”
1913年,第二次西園寺公望內閣決定整頓財政,消減開支。但陸軍以“維護滿蒙權益和殖民地(制朝鮮)治安”為由,要求擴軍,增設兩個師團。西園寺公望和大藏相山本達雄認為財政困難,予以駁回。結果陸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元帥陸軍大將、陸軍參謀總長長谷川好道指使陸相上原勇作向天皇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結果西園寺內閣只好總辭,由陸軍出身的元老桂太郎繼任首相。這件事被稱為“軍閥毒殺內閣”。但這件事也引發民眾強烈反彈,最後導致“大正政變”,並促進山本權兵衞廢除現役武官制
宇垣一成組閣失敗
1937年廣田弘毅下台後,宇垣一成曾受命組閣。宇垣雖然是陸軍大將,但是卻因為裁軍(主要是對被裁軍官安置不力)問題結果在陸軍中變成另類,備受敵視。因此當宇垣出面要當首相後,由石原莞爾串通陸軍出來鬧“罷工”,不提供陸相人選。最後弄得宇垣組閣失敗,捲鋪蓋走人。這件事可以視為是現役武官制的一個“變種”(直接讓你組不成閣)。
米內光政下台
1940年,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就任首相。當時希特勒在歐洲“所向披靡”,荷蘭、法國相繼淪陷,使得日本軍方深受震動。當時荷蘭在印尼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和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法屬印度支那”)都成了“無主荒地”,日本陸軍於是提出了“不要誤了公共汽車”的口號,積極推動組建德意日三國同盟,準備跟英美開戰,爭奪太平洋。但米內堅決反對,並聲稱“日本海軍不是為了對美開戰而建立的,拿來對付德意海軍還差不多”。這使得陸軍大為不滿。再加上米內本人跟陸軍的關係也很差,因此元帥陸軍大將、陸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指使參謀次長澤田茂,拿着他的印章逼陸相畑俊六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這導致米內內閣垮台。繼而近衞文麿組閣啓用強硬派東條英機擔任陸軍大臣,終於加入了三國同盟,並最終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