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海軍大元帥府

鎖定
陸海軍大元帥府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孫中山1917和1923年兩次在這裏建立革命政權。
中文名
陸海軍大元帥府
館藏地點
廣州
所屬年代
1923年
出土地點
廣州

陸海軍大元帥府基本介紹

孫中山於1923年2月在廣州主持設立最高軍政機關——陸海軍大元帥府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因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而中斷。1923年1月陳炯明被逐出廣州﹐其部屬退據惠州及東江﹑潮梅地區。孫中山2月從上海回到廣州後建立革命政權﹐再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各軍。3月1日正式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任命譚延闓﹑程潛﹑廖仲愷﹑鄧澤如﹑伍朝樞分別為內務﹑軍政﹑財政﹑建設﹑外交各部部長。朱培德為參軍長﹑胡漢民為總參議。所轄軍隊分東路討賊軍﹑西路討賊軍﹑中央直轄軍﹐並有艦艇數十艘。
當時國共合作處於從醖釀到實現的階段﹐孫中山放棄“護法”的旗幟﹐不再恢復非常大總統﹐也不再召集非常國會﹐政權決策機構的職能﹐逐漸由經過改組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機構來承擔。
1924年7月,孫中山建議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對革命政權進行指導。陸海軍大元帥府的轄區﹐主要是廣州及其周圍地區﹐即廣東境內從西江﹑北江到珠江約佔全省面積三分之一的地區。在這個轄區內﹐粵﹑桂﹑滇﹑湘﹑贛﹑川等各軍曾各霸一方﹐各自擴充其實力﹐爭奪地盤﹐壟斷税收﹐使軍令﹑政令不能統一。1924年10月後﹐在黃埔軍校教導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革命軍隊。由於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努力﹐廣州地區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大元帥府依靠黃埔軍校學生軍和工農革命武裝為主力﹐鎮壓了商團叛亂。繼而進行第一次東征(見國民革命軍東征)﹐擊敗陳炯明反動軍隊。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滇桂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使廣州革命政權得到鞏固。同年6月中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改組大元帥府為國民政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歷史沿革

陸海軍大元帥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因孫中山1917和1923年兩次在這裏建立革命政權而得名。大元帥府前身為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的廣東士敏土(cement)廠,也就是廣東水泥廠。廣東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其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1917年7月,孫中山來到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任海陸軍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的時候,徵用這裏作為大元帥府;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進行革命活動,同樣也在這裏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孫中山逝世後,這裏曾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在1964年後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和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的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陸海軍大元帥府,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海軍大元帥府變遷過程

陸海軍大元帥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大元帥府於廣東廣東士敏土廠,並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但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回到廣州。
1920年秋,援閩粵軍陳炯明部下鄧仲元何貫中等將領在黨國元老何子淵等人多方斡旋下,奉孫中山大元帥之命,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10月底收復廣州,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返回廣州重掌帥印,並着手組建粵軍第一師。
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於觀音山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征討桂系軍閥、北伐等軍事活動。但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已毀,原址建起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倖免於難,但在8月被迫再次離開廣東。
第二次護法運動又以失敗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任大元帥,陸海軍大元帥府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