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文聰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鎖定
陸文聰,男,1962年11月生,浙江温嶺人,留德博士(1991-1997),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2001-),博士生導師(2002-);浙江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負責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方向負責人,浙江大學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文名
陸文聰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2年11月
性    別

陸文聰人物簡介

陸文聰,男,1962年11月生,浙江温嶺人,留德博士(1991-1997),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2001-),博士生導師(2002-);浙江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負責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方向負責人,浙江大學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曾任德國基爾大學農經所客座研究員(2000),德國聯邦農科院市場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研究員(2002,2004-05),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與資源經濟系客座教授(2007,2008,2009),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訪問教授(2008),德國哥廷根大學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系客座教授(2010,2011)。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IAAE)會員,德國DAAD、DSE和丹麥Danida獲得者,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7),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2002)、第一層次(2006)和重點層次(2008)人員;近年來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項目、聯合國ESCAP、德國DFG、德國BMBF、中德政府農業科技合作、中丹政府科技合作等課題的研究,在《經濟研究》、《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和《Food Policy》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八十多篇論文,其中SCI和SSCI收錄9篇,浙大權威和一級期刊30餘篇,在國內外出版5本專著,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1] 

陸文聰研究領域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1)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2)農產品市場與貿易分析(3)資源與環境經濟管理
技術經濟管理專業(1)技術經濟與數量經濟分析(2)風險分析與投資管理(3)科技管理與知識產權 [2] 

陸文聰講授課程

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前沿、風險分析與管理、農業政策分析理論與模型(博士生)
技術經濟理論前沿、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碩士生)
發展經濟學(本科)

陸文聰主要成果

近年來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1] 中國農業經營風險決策與管理對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5。
[2] 糧食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結構變動效應及對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2-2003。
[3] 中國農户結構變動:理論與實證研究。德國科學基金(DFG),2001-2005。
[4] 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對浙江農業結構變動效應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2002-2003。
[5] 環境不斷變化中的中國—歐盟農產品貿易增長潛力研究。中國-德國農業科技合作項目,2004-2006。
[6]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歐農產品貿易影響與對策研究。中國-丹麥政府科技合作項目,2002-2005。
[7] 中國入世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及國際市場的影響研究。中國-德國農業科技合作項目,2001-2003。
[8] 歐盟農業政策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啓示。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1999-2001。
[9] 中國發達地區糧食發展潛力的量化研究。國家留學基金,1998-2000。
[10] 中國農業生產發展與政策研究。德國學術交流中心,1995-1997。
[11] 提高區域農業競爭力與糧食安全性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理論、思路與對策研究》子項目,2004-06。
[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糧食供求區域均衡機理與政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2008。
[13] 浙江省主要農產品產量、價格和收益互動關係:實證研究及其政策啓示。浙江省省長基金,2005-06。
[14] 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創新模式研究。浙江省水利廳,2005-2007,主持。
[15] 浙江現代畜牧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浙江省畜牧局,2005-2006,主持。
[16] 基於CGE模型的浙江工業化與城市化對水土資源利用的影響研究。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2007-2009。
[17]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糧食供求區域均衡與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 2006-2009。
[18] 國際生物乙醇生產發展及其對糧食安全的政策啓示。中國丹麥政府科技合作項目,2009-2010。
[19] 中國農業、養殖業和城鎮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研究。德國科技部(BMBF),2008-2012。
[20] 浙江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理機制研究。浙江省水利廳,2009-2011。
[21] 浙江省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研究。浙江省水利廳,2010-2012。
[22] 中國農户農業生產、非農勞動和消費需求聯動增長機理與政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1-2013。
[23] 浙江省農村供水管理研究。浙江省水利廳,2011-2012。
[24]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經濟影響與對策研究:對發展中國家的啓示。德國RB基金,2011-2013。

陸文聰發表論文

主要國際期刊文章:
* Chinese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2010: Region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l 3/2005 (55), p. 61 – 68.(英文,SCI收錄論文) 1/2
*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rket Policy o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In: Food Policy, Vol. 27/5-6 (2003), p. 561-573.(英文,SCI和SSCI收錄論文) 1/1
* Agrarmarktpolitik in China nach dem WTO-Beitritt: Reformen und Perspektiven.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4/2002 (52), p. 249 – 254。(德文,SCI收錄論文)1/1
*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the WTO Accession: Competitiveness and Policy.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Vol. 40 (2001), No 3, p. 251-268. (英文)1/1
* Zur Frage der Wettbewerbsfähigkeit der chinesischen Landwirtschaft nach dem WTO-Beitritt.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9(2001), p 97-111. (德文,SCI收錄論文) 1/1
* Auswirkungen der chinesischen Agrarmarktpolitik auf die Pflanzenproduktion in der Provinz Zhejiang in der VR China.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6(1998), p.115-130。(德文,SCI收錄論文)1/1
* Ueberlegungen zur Entwicklung der Landwirtschaft in der VR China.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0(1995), p.315-327。(德文,SCI收錄論文)1/2
*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Catalysts for Increased Chinese Food Quality.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 Studies,Vol 26, Issue 1, 2008. 1/2
* Integrating Africa to Global Economy: Seeking a Trilateral Partnership of Sino-US and European Union.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l. 4 (10), pp. 903-912, October, 2009. (英文,SSCI收錄論文)2/2
* Policy Reform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I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81, Issue 1, October 2006, Pages 61-79. (英文,SSCI收錄論文)3/3
近年來主要國內期刊文章:
* 兼業農民的非農就業行為及其性別差異 中國農村經濟,2011年第6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中國出口增長的就業效應:基於CGE模型的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1年第9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糧食供求區域均衡: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啓示。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 第04期。(浙大一級期刊)。1/3
* 江西虛擬水消費與貿易研究——基於投入產出分析。《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1年第8期。2/2
* 排污強度的空間差異與收斂:基於長三角地區的實證分析。《經濟經緯》,2011年4期。1/2
* 基於當前經濟形勢如何優化治理家族企業。《中國外資》,2011年第14期,人大複印資料《企業家信息》2011年08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2/2
* 規模化養殖場廢棄物處理方式的優化研究——以北京順義區某村生豬養殖為例。《中國畜牧雜誌》2011年第6期。(浙大一級期刊)。1/3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糧食供求變化趨勢。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農業經濟研究》2011年05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1/3
* 水資源協調利用的利益補償機制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2011年03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1/2
* 跨區水利工程投入與受益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研究。《水利學報》,2010年第8期。(浙大一級期刊,EI收錄)。1/3
* 中國技術創新區域變化及其成因分析——基於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科學學研究》,2010年第10期。(浙大一級期刊)。2/2
* 集約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來自北京順義區農村的政策啓示。《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年4期。1/4
* 中國工業減排的驅動因素研究:基於LMDI的實證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年第10期。1/2
* 基於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縣域糧食生產區域格局研究。《農業技術經濟》,2010年第5期,人大全文複印資料《農業經濟研究》2010年10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2/2
* 糧價波動下的東部動物性食品消費研究。《統計與決策》,2009年第4期。2/2
* 農民工健康權益問題的理論分析:基於環境公平的視角. 《中國人口科學》,2009年第3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中國居民食品消費的AIDS模型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年第9期。2/2
* 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變化:人地關係, 非農就業與勞動報酬的影響效應。《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8年第9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1/3
* 中國糧食生產空間佈局變遷實證。《經濟地理》,2008年第5期。(浙大一級期刊)。2/2
* 國家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1/2
* 收入增長中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結構趨勢實證研究。《技術經濟》,2008年第2期。1/2
* 上海財政支農結構及政策優化評析——基於灰色關聯分析理論。《技術經濟》,2008年第11期。1/2
* 農地流轉供求關係實證分析—以上海為例.。《中國農村經濟》,2007年第1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中國玉米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效率變化:1990-2004年。《農業技術經濟》,2007年第4期。2/2
* 談大學生“村官”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 200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青少年導刊》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2/2
* 浙江省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的基本判斷及綜合評價。《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1/3
*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格局變化及其成因實證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1/2
* 乾旱地區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參與式管理的農户行為分析。《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浙大一級期刊)2/2
* 教育資源不均等對收入差異影響研究。《復旦教育論壇》,2007年第6期。1/2
* 關於我國教育發展與收入差異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8年第4期論點摘編。1/2
* 中國—歐盟農產品貿易增長動因分析:基於CMSA模型。《農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12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農業產業化中農户經營風險特徵及有效應對措施。《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5年第11期全文複印。(浙大一級期刊)1/2
* 農户種植業風險及其認知比較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2/3
* 中國農村勞動力素質對農業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06年第2期。2/2
* 俄羅斯土地改革歷程與現狀。《世界農業》,2006年第1期。2/2
* 我國大豆期貨價格協整關係與引導關係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2006年第4期。2/3
* 市場化轉型中的農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對浙江、湖北兩省的實證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5年第12期全文複印。(浙大一級期刊)。1/2
* 中國與歐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6年第5期全文複印。(浙大一級期刊)。1/2
* 農户農業生產的風險反應:以浙江為例的MOTAD模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5年第12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中國糧食供求展望:一個分區域、多市場模型的模擬分析。《中國農業經濟評論》,2005年第3期。1/1
* 重構農業對社會的貢獻。《中國農村經濟》,2004年第1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需變化趨勢的基本判斷及其政策啓示。《中國農村經濟》,200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4年第7期全文複印。(浙大一級期刊)。1/1
* 中國糧食供求變化趨勢預測:基於區域化市場均衡模型。《經濟研究》,2004年第8期。 (浙大權威期刊)。1/2
* 農業行業協會:利益代表而非經濟合作。《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6期轉載。(浙大權威期刊)。2/2
* 糧食政策市場化改革與浙江農作物生產反應:價格、風險和定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浙大一級期刊)。1/2
* 農業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與對策。《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2年第5期全文複印。(浙大一級期刊)。1/2
* 加入WTO後的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和政策改革。社會科學報,2002年總第803期,第三版。
* 明天的農業:激勵、制度、基礎設施和創新。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6期。1/2
* 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市場化機制和國際制度。自然資源學報,2000年第3期。(浙大一級期刊)。1/2
國際會議論文
* Future Prospectiv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md in China: A Regionalized Mulitmarket Model Simulation,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edited by Xiao-Yuan Dong and Shunfeng Song),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20060801. 1/1
* Modeling Risk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ese Small Households,contributed paper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August 2006, Queensland, Australia. 1/3
* Prospects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contributed paper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August 2006, Queensland, Australia. 1/1
* MOTAD模型的浙江農户農業生產的風險反應分析。載《全球化與中國農業》,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3月。1/2
* Der Einfluss von Politikreformen auf Produktivitaet und Effizienz landwirtschaftlicher Unternehmen in China. In: Perspektiven in der Landnutzung, Regionen, Landschaften, Betriebe- Entscheidungstrager und Instrumente, GeWiSoLa Band 39, 2004, p 513-521(德文)3/3
* 國際農經管理學科發展的新趨勢:基於IAAE大會論文的數量統計和成果整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農業經濟學科前沿與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3月科學出版社,第18-32頁。 1/1
* Policy Reform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I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IAAE), August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 p. 941– 955. 3/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