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文圭

鎖定
陸文圭(1252年-1336年),元代文學家。字子方,號牆東,江陰(今屬江蘇)人。中國元代詩文作家,學者。 [3] 
陸文圭自幼聰慧,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醫藥、律歷、算術之學,尤精於地理考核。1270年,以《春秋》中鄉選。宋亡後,隱居於江陰城東,授學講課。延祐初開科舉,再中鄉選。朝廷數遣使聘之,其以老疾辭。於1336年,陸文圭逝世。 [3] 
陸文圭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其以“牆東”名集,當是借用西漢末年遭亂不去、儈牛自隱的“避世牆東王君公”之典,以表隱居之意。然其退居山野,卻非遁逃塵世,如《儒學吏治》《農桑》《田制》《流民貪吏鹽鈔法四弊》等策關注時事,所言往往切中時弊。陸文圭崇儒重道,融會經傳,倡言貫道之文,《元史》本傳則贊其為文“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只是傳世之文大多平淡無深致,詩亦缺乏含蓄藴藉之美。 [3] 
別    名
牆東先生
子方
牆東
所處時代
元代
出生日期
1252年
逝世日期
1336年
主要作品
牆東類稿
本    名
陸文圭
籍    貫
江陰(今屬江蘇)

陸文圭概況

南宋鹹淳初,陸文圭18歲,首中鄉試,宋亡,隱居江陰城東,人稱"牆東先生"。元代延祐年間恢復科舉,官員強令他就試,陸文圭於延祐七年(1320年)省(江浙行省)第二名(上一次應舉是第六名)。他的對策有:救流民、革貪吏、拯鹽法、拯鈔法等,皆切中時弊。朝廷幾次徵聘他入朝,都因年老多病,未能成行。年八十五而卒。著有《牆東類稿》二十卷。傳其精通醫道。 [2] 

陸文圭生平

南宋鹹淳九年(1273),陸文圭參加鄉試,以一篇《春秋》中式。當時由於戰事緊急,元兵已下樊城、襄陽,陸文圭沒有去應省試。南宋王朝滅亡以後,陸文圭就隱居在江陰東鄉,學者們都稱他為牆東先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陸文圭在吳縣縣學執教。
元代延祐年間,政府開科取士,地方官強制陸文圭參加鄉試,陸文圭又兩次中舉。延祐七年(1320),獲江浙行省第2 名。陸文圭善於寫文章,他學識廣博,融會經傳,縱橫變化,文名卓著。他隱居澄東,擔任塾師,東南一帶的學者,很多人拜陸文圭為師。朝廷聽説陸文圭的文名,派人幾次來江陰,請陸文圭出山做官,被陸文圭以各種理由謝絕。元泰定、天曆年間,陸文圭應聘設教於容山。至順末(1332)為陳敬叔作《安定祠記》。
陸文圭在撰寫的策問中提出過切中當時社會弊病的言論:
其對策言救流民之策三:曰守令、輕賦役、議振貨。革貪吏之策三:曰清選法、均俸給、嚴糾劾。拯鹽法之策三:曰恤亭户,減官額、省職員。拯鈔法之三:曰住印造、節用度、禁奢侈。”(《新元史·陸文圭傳》)
翻釋成白話文意思就是:陸文圭對策講解解救逃亡民眾的策略有三點:即選擇地方官吏、減輕賦税徭役、發放賑資貸款。革除貪官污吏的策略有三點:澄清選官的方法、均勻俸祿的供給、嚴厲糾察彈劾制度。拯救鹽法之弊的策略有三點:撫卹給官府製鹽的人户、減少官員的名額、省汰辦事人員。拯救鈔法之弊的策略有三點:停止印造新鈔、節約用度、禁止奢侈。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期,重視農業生產,採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建立勸農機構和村社組織,並派勸農使分赴各地整頓農桑,檢查﹑督促生產,對促進社會的安定和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陸文圭作有《戊辰勸農文》:
暨陽一小州,土狹民貧,官府治從簡易,一毫不肯科擾。近者口鹽偏敷,塘夫遠役,出不獲已,然且多方區劃,害不及細民,爾父老所親見也。去春,饑民在野,為之貸糧接濟,僅免流散。夏秋,蝗蝻繼發,極力收捕,幸無害稼,歲小登。一冬雨雪衍期,深為爾農憂之。二月初吉,田事載興,長官親出東郊勸耕,雖循舊典,亦欲延見父老,巡省田裏。爾等一鄉之老,當帥一鄉之子弟,胥訓告,胥教誨,浚乃溝恤,慎乃提防,利乃耒 ,修乃疆 。事事有備,有備無患。又須孝養父母,弟遜兄長,毋淫於逸、於遊。惰農自安不勤不勞,越其岡有黍稷。爾農戒哉。其或好勇鬥狠,博弈飲酒,聚其淫祀,驅誘良民,邦有常刑,罪及爾身,弗可悔。
陸文圭的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他研司地理,考核甚詳。凡天下郡縣的沿革、人物、土產,都能默記在心,瞭如指掌。他還研究星相、占卜之學,史稱他“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陸文圭活到85歲。臨終前,他對他的學生説:“據我推測,江陰二十年後必定有兵災,可能比五代、南宋建炎還要慘烈。我死了以後,可葬在亂墳岡上,不要裝修,不要種樹,使人們不知道是我的墓,這樣便不會來盜墓,沒有暴露屍骨之患。”陸文圭死後被葬在綺山冷水灣,土名瑤墩。此後,江陰果然遭受兵亂,許多人的冢墓都被盜掘,葬於亂墳中的陸文圭墓卻安然無恙。人們這才欽佩陸文圭的遠見卓識。
元代江陰詩人王逢曾來綺山憑弔本邑先賢陸文圭,有《避亂綺山謁陸公子方先生墓》詩:
我經冷水灣,缺月照微服。景非度秦嶺,事類避同谷
松深闃無煙,狐兔紛竄伏。隆然四尺土,卷卷在東麓。
問是先生墳,感慨逾慟哭。洵書失歐陽,蕡對多馮宿
許韓兩耆舊(許益之、韓明善二公),時論推鼎足。
憶過先人廬,白駒駐修竹。周情與孔思,小子幸私淑。
天回晨星稀,世亂烽火屬。心言採芳藻,中宵不盈掬。
太玄屬桓譚,九歌繼宋玉。抱膝獨長眼,披榛忍南逐。
江陰乃人文薈萃之地,歷朝歷代名醫輩出,從儒通醫者亦不乏其人,牆東先生是江陰有史記載的第一位醫學家,所以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 [1] 

陸文圭文學成就

陸文圭牆東類稿

陸文圭著作有《牆東類稿》20卷,原本已失傳,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編纂人員從《永樂大典》中蒐採輯佚,共得文300多篇,詩詞600多首,仍按原目,成20卷收入《四庫全書》。此後,還有道光十九年(1839)世德堂刊本,光緒間刊本,《常州先哲遺書》本,有補遺1 卷、金武祥校勘記1 卷。 [1] 元史》評論"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 [2] 
《牆東類稿》清道光世德堂刊本李兆洛祁寯藻寫的序。李兆洛序雲:
古來文章之得傳於後者,大抵子孫世保守之。或自鄉邦之人刊佈之,蓋愛重慕效故也。江陰之習,尚氣節而不知致力於文章,故自漢以下文章傳者無人,至唐末,魏不琢始以詩稱,而存者絕少。宋時科第漸盛,如葛氏、邱氏仍世館閣,裒然大集,著於崇文總目而未見流傳。元時則有王梧溪、陸子方、繆苔石,皆有聲譽。王有《梧溪集》,幸邑明經葉保堂捐貲,刻之鮑氏《知不足齋叢書》中。《苔石詩集》則未之見。去年春,陸君清臣鳩梓刻其譜,予因從臾刻子方之遺書,蓋他集皆世有傳本,《牆東類稿》則散佚已久。賴《四庫全書》採掇《永樂大典》而存之。如更不刊行,則將遂亡之也。
《牆東類稿》收入了大量著於元代的詩文,對於研究元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舉和江陰的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牆東類稿》卷7有《浙西道院記》,這是一篇記述江陰古時地理位置民風民俗的重要文章。在元代,江陰是“道”一級的行政單位。文章説:“暨居大江之間。東西南百里之近。所統狹,無監臨隸屬之煩;所處僻,無將迎傳送之勞;所治簡,無爭鬥獄訟之囂。古稱浙西道院名者,謂其清淨簡易,無為而化,如真仙隱士之居。窮林絕島,迥隔塵凡,不知其為官府之處也。”意思説,暨州在長江南岸,東西南方圓僅百里,幅員狹小,所處地方也很偏僻,象真仙隱士居住的地方,不知居然是官府所在地。接下來又講,江南道院有10多所,如皋當塗臨武、長林、臨漳、蒼梧都是。浙西有十五六郡,暨州(江陰)最小,它規模不如杭州,奢麗不如蘇州,富庶不如湖州。這裏“延陵公子崇退讓之節於爭奪之吳,《春秋》嘉之,實啓封於茲土。而衣冠之藏,隸刻猶存;香火之祠,綿歷不廢;淵源漸被有自來矣。”接下來,又描述江陰的民俗民風:“入其境,農樸而嗇力,耕而奉公;百工之器,質而不窳,拙而不華;商賈才通有無,而無高資厚值之家;士大夫居處,循禮好學,而不奔競入其官府。官吏畏法而不私,守職而能勤,平旦視事,日晡而散。”可見,季札的風範、情操一直影響着一代又一代江陰人,江陰有良好的民風、官風,道院設立在這裏,堪為一方之表率。
陸文圭的文學思想受到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的重視。《牆東類稿》中的《跋陳元復詩稿》是陸文圭的文論代表作之一。文中説:
餘讀陳君詩稿,擿事充實,肆筆壯宕。如蜀山雪消,春江怒漲,萬里東注,灘瀨不已。魚龍蛟蜃,蜿蜒萬狀,錯出於其中。偉則偉矣,奇則奇矣,然詩有句,句中有字,詩外也;詩有意,意中有趣,詩內也……
宋代科舉有記載到度中十年(1274)為止,5 年後宋亡,直到元代延祐年間才恢復科舉。這一段時間裏,詩歌風氣興盛起來。陸文圭《跋陳元復詩稿》繼續説:
科場度三十年,程文閣不用,後生秀才,氣無所發泄,溢而為詩;詩,未易學也。
接下去,陸氏又闡述了他的文學觀點:
騷選而下,徐庚不必學;盛唐而下,温李不必學;蘇黃而下,江西不必學,下是非詩也。
陸文圭論文尊盛唐而輕晚唐,重蘇黃而薄江西詩派。以學句為外,以意趣為內,強調言外之意,這是當時流行的見解。
陸文圭《跋苔石翁詩卷》雲:
詩家與文章家不同,詩家最難。刪前三百首,經聖人手,後人議論不敢到。建安稱七子,李、杜、蘇、黃集大成。渡江初,誠齋、放翁、後村號三大家數,其餘江湖詩人一聯半句,雖是小家數,亦有過人者。如江西派中人物,如彭城、陵陽、南康人皆入社,獨未有澄江人入社者,故自古澄江無詩人。噫!今有人矣。翁名鑑,字君實,繆氏。詩號《效顰集》雲。
文中説,詩人中,魏晉建安七子、唐李白杜甫北宋蘇軾黃庭堅、南宋楊萬里陸游劉克莊可稱大家。其餘小家中也有突出人物,如江西詩派中都有人入社,唯獨江陰人沒有入社,所以稱澄江無詩人。現在有了,此人名繆鑑,字君實,他的詩作為《效顰集》。由此可見,陸氏對繆鑑及其詩作的評價還是頗高的。 [1] 

陸文圭詩作

陸文圭的詩作也很有特色。有一首《鹿葱》:
丹葩信不類蘋蒿,雨後常抽綠玉條。
此草豈宜充鹿食,瘦莖卻比沈郎腰。
鹿葱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木,春日葉自鱗莖而出,翠綠可愛。秋初天開花形,直立花莖之上,談紅紫色,鮮豔奪目。丹葩是指紅色的花。信不類,確實不象。最後一句沈郎指南朝梁代詩人沈約,沈約曾寫過詩《詠鹿葱》。“瘦莖卻比沈郎腰”成為廣泛流傳的名句,後來,人們以“沈郎腰”代指瘦弱纖細的腰肢,“沈郎腰”也成為表示文人不得志的代名詞。
陸文圭的七言詩《栽桑》:
細聽鄰婦低眉説,年年育蠶苦無葉。
山童執筐入市賣,一稱百錢猶未愜。
更兼春風上寒窗,忍見蠶飢頭戢戢。
買絲織絹輸官外,空借鄰機閒一月。
阿姑卒歲無襦袴,小兒露骭風吹裂。
今時縣官清且明,課民務本令必行。
擔桑赬肩荷鋤去,青青布種環郊城。
明年家養一百箔,巷響繅車楝花落。
滿籠新絲白雪香,聽賽蠶官鼓聲樂。
這是一首反映農村養蠶女窮苦生活的詩。江陰的栽桑養蠶事業歷史悠久,特別是東南鄉,養蠶賣繭成為農村副業之一,然而蠶農終年辛苦忙碌,卻依然衣不蔽體。原因在於官府年年要徵收大量的蠶繭,而桑葉奇缺,蠶繭量少,全部蠶繭繳納上去,官府仍不滿意。蠶農辛酸欲哭無淚,官員卻在尋歡作樂。這首詩表達了陸文圭對蠶農深深的同情之心。 [1] 

陸文圭現存28首詞

陸文圭現存詞28首,《牆東詩餘》是陸文圭的詞集,其中約有一半是以描寫歌妓和豔情為內容的。它們多數只停留在一般聲、色描寫上,並無真實的感情。他晚年所寫的詞,內容上比較充實,藝術上也趨於成熟。如〔探春慢〕《和心淵己巳元夕韻》寫於晚年,寄託了他對亡宋的懷念,感情也沉鬱真切。同年所作《滿江紅》中寫"荒城外,牯眠衰草,鴉啼枯木,黃染菜花無意緒,青描柳葉渾粗俗",傳達出"物是人非"的衰老心境。寫法上以景傳情,景中寓情,也較成功。還有一些作品寫"物換星移"、"人生如夢"、"簞瓢鐘鼎,看來一等滋味"等消極出世思想。但他也有一些贈人作品,標舉"明而恕"、"廉而介"、"德政"等,又表明他未能忘懷世情。
晚清王鵬運輯《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收入《牆東詩餘》1 卷,28首。唐圭璋據此編入《全宋元詞》中。 [1] 
  • 點絳唇
情景四首
玉體纖柔,照人滴滴嬌波溜。填詞未就。遲卻窗前繡。一幅花箋,適與何人手。還知否。孤燈坐守。漸入黃昏後。
  • 點絳唇
笑靨多羞,低頭不覺金釵溜。憑媒將就。鳳枕回雙繡。月地雲階,何日重攜手。心堅否。齊眉相守。願得從今後。
  • 點絳唇
永夜無聊,更堪點滴聽檐溜。枕寒難就。堆亂牀衾繡。人面桃紅,還憶擎將手。君知否。倚門獨守。又是清明後。
  • 點絳唇
悶託香腮,淚痕一線紅膏溜。將身錯就。枉把鴛鴦繡。柳帶青青,攀向行人手。天知否。白頭相守。破鏡重圓後。
  • 點絳唇
王仲謙席上,歌者魏都惜求子華寫真,為賦
小立娉婷,歌聲低遏行雲住。不勝珠翠。玉面慵梳洗。除卻姚黃魏紫誰堪比。君描取。卷中人美。得似崔徽未。
  • 浣溪沙
次伯機
翠玉峯高鷺點明。縠紋波動鴨雛生。湖山宜雨又宜晴。越女盪舟蓮葉碧,裴郎駐馬柳陰青。折花調客訴衷情
庚申六月三日,同耶律君璋、趙子淵兄弟避暑飲於玄妙觀之荷池。君璋不飲,命歌者歌以勸之
雙鬟聳翠。低護金蓮裙窣地。鐵石心腸。無奈梅花一點香。歌聲梁繞。流水泠泠雲杳杳。白髮劉郎。對景須拚醉一場。
即席贈歌者夏奴
香肌玉潤。花前忽聽流鶯韻。移步金蓮。斜轉清眸踏舞筵。因嬌無力。蜀錦纏頭拚百尺。安處奴鄉。且住容山過夏涼。
舟中賦所見
風吹一捻柳腰輕。春柔力未勝。眉兒喜學遠山青。終朝畫不成。嬌滴滴,笑盈盈。雛鶯葉底聲。花梢雨過夕陽明。無情漸有情。
  • 臨江仙
坐客有出寵歌者,乃主人舊所歡也
聽得雅歌珠一串,颯然吹動梁塵。尊前重見舊時人。主人情未重,情重是嘉賓。飛絮落花無定在,近前遮莫誰嗔。文園倦客最傷神。野亭何處泊,空憶畫堂春。
梅隱庵席上,贈歌者
花下笑聲微。鶯喉高又低。怪穿花、粉蝶成圍。唯有禪心清似水,相對坐,兩忘機。莫道絮沾泥。狂風也解飛。恨殘春、九十將歸。回首陽台雲縹緲,愁薄暮,雨霏霏。
寄遠
明豔注秋波。輕鬆綰髻螺。怕逢人、先斂雙蛾。怯雨羞雲情未穩,佳會少,遠離多。梁繞憶清歌。蘭舟肯再過。為他垂淚染香羅。欲倩鱗鴻將錦字,知別後,意如何。
送理伯雍同知改除轉運判官
雙檜堂深,想前日、清風猶在。才半載、政聲傳播,與人稱快。鞠草圜扉無滯訟,憩棠田舍留遺愛。問方今、循吏幾何人,公為最。明而恕,廉而介。官易進,身難退。苦簿書業委,米鹽繁碎。雁鶩自憐羣裏聚,龍豬不計兒時會。望美人、又向碧雲西,徒增慨。
  • 滿江紅
贈歌者
兒女多情,頗自恨、風雲氣少。春夢裏、鶯啼燕語,瞥然驚覺。寸寸凌波蓮步穩,彎彎拭黛山眉峭。似紅雲、一朵罩江梅,天然好。舞腰細,歌喉巧。錦茵退,梁塵繞。更盈盈笑靨,櫻唇紅小。金盞愛從心裏換,玉山偏向懷中倒。奈劉郎、前度看桃花,如今老。
  • 滿江紅
己巳二月二十二日遊北門,有感
試檢春光,都不在、槿籬茅屋。荒城外、牯眠衰草,鴉啼枯木。黃染菜花無意緒,青描柳葉渾粗俗。憶繁華、不似少年遊,傷心目。棠塢錦,梨園玉。燕衣舞,鶯簧曲。豔陽天輸與,午橋金谷。行處綺羅香不斷,歸時弦管聲相逐。怕夕陽、影散近黃昏,燒銀燭。
九皋明月夜,跨一鶴赴仙都。聽佩玉鏘鳴,驂鸞小住,高閣憑虛。萋萋草生南浦,興未闌、歸去東吳。笑指尊前二客,昨宵良會非歟。莊周蝴蝶兩蘧如。變化一華胥。嘆物換星移,壺中日月,鏡裏頭顱。芳洲獨醒人在,採芙蕖,歲晏孰華予。欲泛蘭舟容與。煙沙漠漠重湖。
  • 減字木蘭花慢
和心囦春雪詞
怪東風太早,未燈夕放瓊花。是何處瑤姬,來看玉樹,光彩交加。野人但知三白,喜新年、天意薦休嘉。肯念兵屯北塞,誰上表,賀南衙。西斜日影檐牙。又被黑雲遮。嘆病骨支離,別懷蕭索,空負年華。鰲山已成春夢,歸去來,空谷卧煙霞。卻笑昌黎才子,浪吟逐馬隨車。
  • 念奴嬌
茂林修竹,自山陰散後,幾番陳跡。修禊年年春故事,懊恨風流非昔。當日蘭台,後來菊圃,苗裔江南北。睹君雅號,恍然舊事重憶。歲晚木落天寒,黑貂將敝,尚作新豐客。星斗胸中空燦爛,磨蠍空名何益。袁呂相逢,知音一笑,肉眼無人識。訪予梅屋,談天聊慰孤寂。
  • 念奴嬌
贈王道人性初歸茅山
芙蓉城郭,有羽仙騎鶴,來從何處。曾拉茅君峯頂會,瑤佩隨風吹去。玉笈偷開,青囊拾得,笑看人間世。藏身壺裏,箇中別有天地。共約手種蟠桃,綴花結實,已是三千歲。欲膾長鯨麟作脯,倒海聊供一醉。偶憶寒梅,更慚小草,拂袖懷歸計。蓬萊清淺,雲帆他日相遇。
  • 念奴嬌
送幕職
殘花剩柳,正啼鵑聲裏,郵亭別館。三疊陽關聽未徹,手執離杯引滿。政坐諸君,久煩老子,今日才蕭散。翩然歸去,故園綠樹春晚。人世蒼白浮雲,自舒自卷,不入高人眼。官事如麻何日了,輸與閒中不管。翠柏台高,紫薇省近,別有清華選。功名歲晏,江城回首天遠。
  • 念奴嬌
洛陽耆英會二首
戴花劉監,算耆英會上,與吾同歲。伊洛山川今如古,人事幾番興廢。夢枕初殘,黃梁未熟,已換人間世。簞瓢鐘鼎,看來一等滋味。天上赤白雙凡,東來西往,出沒真兒戲。惟有神仙長年訣,長似功名富貴。欲搗玄霜,難尋玉杵,何日藍橋遇。裴郎老矣,雲英那肯隨去。
  • 念奴嬌
延年有術,飧古松根下,茯苓千歲。縱是延年如何益,命也道之將廢。思古之人,詞章節行,杲杲行當世。遺風流韻,淵然尚有餘味。無奈先哲凋零,後生坦率,多以儒為戲。每笑唐人書不讀,直把黃金買貴。山澤奇才,雲林真隱,沒齒何曾遇。人生如夢,江流日夜東去。
  • 水龍吟
次藥房韻
西州玉局飛仙,霓裳曾侍槐龍翠。飛花麗句,雅音猶在,有人賡未。千載峨峯,一江川練,又練清氣。嘆瀛洲路近,剛風吹斷,漫自有,凌霄意。草碧寒窗靜裏。折瓊枝、小欄同倚。新吟婉美,西施態度,慵梳洗。按羽調絲,雪兒薄相,為君心醉。恨高樓暮隔,江城花暗,碧雲遙睇。
案此下原附史藥房作另錄
  • 水龍吟
再次韻一首,寄藥房
燕芹香老春深,微風颭動新篁翠。驚敲夢斷,忙呼小玉,故人來未。香縷篩簾,遊絲墮幾,暖薰花氣。問春隨鶯到,又隨燕去,誰解得,東君意。澗水流紅影裏。小樓東、有人孤倚。殘桃着雨,鬢容撩亂,未堪妝洗。冉冉年光,悠悠時事,不如沉醉。更韋娘一曲,司空慣見,也應回睇。
和心淵己巳元夕韻
細草黏冰,疏林補雪,衰翁未覺春暖。曝背低檐,燎衣破灶,誰識舞台歌館。樂事如今懶。謝鄰伴、東招西喚。何消看試華燈,月光今夕圓滿。念昔繁華帝裏,侍鳳輦夜遊,棚曉人散。迓鼓方催,韻簫正美,忽被西風吹斷。簌簌梅花落,忍聽得、一聲羌管。懷古傷情,淚痕濕,春衫短。
  • 沁園春
送李同知之官鄴都
東西二都,史載循良,不五六人。記南陽有召,潁川有霸,幷州如郭,河內如恂。直比朱弦,清伴古鏡,吏自秋霜民自春。如公者,守廉平二字,近古名臣。棠陰手種方新。又五馬翩翩鄴水濱。想台高銅雀,尚留遺蹟,堂深畫錦,空鎖凝塵。琴瑟從容,雅歌緩帶,美政遙知達紫宸。期年後,看快行宣召,班冠廷紳。
  • 沁園春
送楊伯可
雨足江皋,月滿中秋,使客將歸。看扁舟空載,貧無長物,破囊收貯,富有新詩。清白傳家,懷金不受,潔已從來畏四知。民何幸,盡相安南里,樂業熙熙。誰知經界良規。是三代相傳古法遺。要講明有素,施行不擾,寬嚴相濟,表裏無私。慚愧偏州,久淹老子,卻怪朝家選用遲。公子去,定致身鵷序,接武龍墀。
  • 金縷曲
代送同僚
乍到蓉城路。聽兒童歌謠德政,感恩如父。好人西京循吏傳,誰道今人非古。留遺愛、甘棠佳樹。節操冰霜清凜凜,看和風、吹作陽春雨。程去速,遽如許。我來不見空懷佇。望彼美、碧雲暮合,草萋南浦。信是有才供世用,敢擇東西何處。又誰念、嬰兒思乳。不恨使君吾不識,恨使君不與吾相輔。聊寄意,短長句
以上四印齋本牆東詩餘二十八首,其中附史藥房詞另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