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承武

鎖定
陸承武,出生於安徽蒙城,北洋陸軍少將旅長,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陸建章的兒子。
中文名
陸承武
國    籍
中國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安徽蒙城

陸承武主要事蹟

陸承武富平兵變

1916年3月24日,高峻等人在白水縣城起義,成立西北護國軍,豎起了“反袁逐陸”的旗幟,西北護國軍聲勢日益壯大,富平又發生了萬人“交農”運動,渭北一帶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心地區。反動軍閥陸建章派其子、北洋陸軍少將旅長陸承武,率精鋭“中堅團”3000餘人,配備有騎兵、炮兵和機關槍等重武器在渭北一帶巡防。
陸承武於5月1日由咸陽渡渭水,宿營涇陽。次日經三原上瓦窯頭坡,北上到富平莊裏鎮。第三天經富里橋、流曲鎮,駐美原鎮。與駐蒲城的陳樹藩聯繫後,不敢遠進北山。5月5日退駐富平縣城。
當時的富平駐軍是陳樹藩旅之遊擊營營長鬍景冀及其部下300餘人。
1916年5月6日凌晨2時整,胡景冀部乘陸承武立足未穩,先發制人,進攻陸承武部。 [3] 
到第二天下午4時,陸承武部接受胡景冀部“繳槍留命”的通告,停止抵抗。當時嶽維峻直趨湖山書院奎星樓下陸承武駐處,陸承武立即束手就擒。到這時,陸建章派出的援軍才到。胡景冀的援兵也不斷前來,內外夾攻,將陸部援軍打敗。
此戰,胡景冀部陣亡、受傷各10餘人,獲大炮2門,步槍800餘支,馬槍60餘支,手槍20餘支,騾馬30餘匹,斃陸承武官兵300餘,傷200餘,俘800餘,給陝西人民反袁逐陸鬥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時稱“富平兵變”。
“富平兵變”的槍聲打響後,陳樹藩佯裝不知,按兵不動,暗中助胡景冀作戰。陳樹藩接到陸承武兵敗被擒的報告後,立即率騎兵百餘,由蒲城趕來,在胡景翼鼎力推戴下,當上了陝西護國軍總司令,並將與他有過金蘭之交的陸承武掌握到白己手中。
陳樹藩為取陸建章的地位而代之,便以陸承武的生命要挾,迫使陸建章答應讓出陝西督軍之職,並向北京政府保薦陳樹藩接替。
5月26日,陸建章在護國聲討中被逐出陝西,失去陝西督軍職位,狼須回到北京。 [3] 

陸承武為父報仇

1916年5月,陸建章投靠了復辟派張勳。陸建章與段祺瑞素不融洽,段祺瑞對陸建章的種種作為也深為憤恨,意欲除之。
1918年7月,段祺瑞的忠實幹將,陸軍次長兼奉軍副司令徐樹錚,得知陸建章串動奉軍駐天津司令部搞停戰議和,約陸建章前往天津中州會館商談軍事,槍殺了陸建章。
陸建章被徐樹錚殺害後,陸承武妻子孟氏出面利用新聞界及外國人制造與論,事公於眾,一時轟動京、津等地。段祺瑞怕事情鬧大不好收場,為袒護徐樹錚,便蒐集羅列了陸建章的一大堆罪證,迫使馮國障下了一道槍決陸建章的指令。
陸承武知其父被殺害之後,悲痛欲絕,誓死為父報仇。
為防己再被殺害,行動更加戒備,並僱一長像與己相似的人冒充自己,出入住處。同時又僱些殺手準備刺殺徐樹錚,曾在北京兩次對徐行刺,均未成功。
由於直皖戰爭,皖系失敗,徐樹錚被通緝,加上陸承武的跟蹤行刺,徐樹錚在國內無法立足,便出國作政治活動。
1925年12月初,徐樹錚由國外考查歸來,陸承武得知徐由上海經天津到了北京,即請求馮玉祥助其為父報仇。馮玉祥因為與徐樹錚之間的政治矛盾和私人仇恨立即答應,並從手槍隊撥給二十名士兵,化裝後由張家口抵京,伺機行動。由於戒備森嚴,陸承武行刺之事未能得手。馮玉祥考慮再三後,作出決定:對徐樹錚逮捕槍決。
張之江派參謀張錢率衞隊馳往廊坊車站安排槍決。徐樹錚被擊斃之後,立即有人告知陸承武。陸承武連夜趕至廊坊車站,扮演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角色。
第二天,各報都刊載了陸承武替父報仇的新聞。這是北京警備司令部早在事先就擬好了的一則新聞報道。 [2] 

陸承武人際關係

陸承武陸建章

陸承武父親。
字郎齋,安徽蒙城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1895年入新建陸軍,歷任督隊,稽查先鋒官,左翼步一營管帶,山東曹州鎮守使,廣東商州鎮總兵等職。1912年民國成立後,任總統府新衞軍參謀左路備補營統領,同時任北京軍政執法處處長。1914年鎮壓白郎起義時任第七師師長,兼豫陝匯都辦。後排擠走西都督張風翔,自代陝西都督,同年9月派兵關中,伸張勢力於陝南。1915年擁護衰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侯爵。1916年被陝北鎮守使陳樹驅逐離陝。馮國障代理大總統時,被聘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歸屬直系。時直皖交惡,乃為馮國障到處奔走聯繫。1918年7日被徐樹錚透殺。 [1] 

陸承武徐樹錚

陸承武在日本士官學校時的同學,曾結拜為兄弟。 [2] 
參考資料
  • 1.    王新生,孫啓泰主編,中國軍閥史詞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04,第407頁
  • 2.    政協蒙城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 第9輯 漆園古今,1991.10,第77—80頁
  • 3.    白趙峯,杜振虎,張宏武本冊主編,秦東戈馬,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09,第7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