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應谷

鎖定
陸應谷(1804-1857),字樹嘉,一字稼堂,蒙自人,嘉慶九年(1804)生於蒙自東村一户沒落世家,薄有田產,生母早逝,少年時由伯父陸祥教養。
本    名
陸應谷
樹嘉、稼堂
所處時代
清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蒙自
出生日期
1804年
逝世日期
1857年
主要作品
《抱真書屋詩抄》

陸應谷人物簡介

陸祥是當地有名的堪輿(風水)先生,曾有這方面的經驗心得書稿,對少年應谷有所染,故有後來的著述《地理或問》而聞名朝野。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詩,是清代後期的雲南著名詩人之一,也是晚清的一員封疆大吏。
陸應谷於道光二年(1822)中舉,十二年(1833)參加壬辰恩科會試,中進士,因文學優良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此間,曾一度返鄉,並在五華書院執教。清道光十九年(1839)返京“執簡西台”,改官御史,先後兼過中和殿監試官,鄉試同考官,深受內閣大學士潘世恩的勖勉和知遇。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陸應谷傾主戰派。從1842年至1853年間,先後出任山西朔平知府,太原知府,江西巡撫,河南巡撫。最後,因防堵太平軍不力,被降調為直隸按察使。咸豐七年(1857)病卒於任所。
道光二十五年(1845),陸應谷把歷年詩作選編成《抱真書屋詩抄》八卷,並請戴絅孫作了序。此後,不見有詩歌流傳。

陸應谷人物生平

陸應谷生於蒙自東村,出身沒落世族之家,薄有田產,生母早逝,由伯父陸祥撫育成人,陸祥是地方上有名的“堪輿”(風水先生),曾把這方面的經驗、心得整理成書,陸應谷耳濡目染,除讀書外,對“堪輿學”也有興趣,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詩,是清代後期雲南著名詩人之一,也是晚清的一員封疆大吏。
陸應穀道光二年(1882)中舉,十二年(1832)參加壬辰恩科會試,中進士,因文學優良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十四年底或十五年初返回雲南,十五年(1835),曾一度在五華書院執教,不久,返回蒙自。十九年(1839)返京,“執簡西台”,改官御史,先後兼過中和殿監試官,鄉試同考官,在此期間,深受內閣大學士潘世恩(芒軒)的勖勉和知遇,在其《抱真書屋詩鈔》中有一首《壽芝軒中堂老夫子七十》,句注中有“小子七年親炙,感知最深”等語。 [1] 
清制,都察院設15道(省)監察御史各1人,執掌“彈舉官邪,敷陳治道,各核本省刑名”。陸應谷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先後疏奏“添兵御盜,禁販罌粟,嚴除倉弊,封禁礦洞,蠲緩糧賦”43,而且“均如所請”。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他主張武裝回擊侵略者。二十二年(1842)初春,陸應谷擢升山西朔平知府,離開北京。到任不久,應新任山西巡撫梁萼函召,前往太原。擔任朔平知府未滿一年,即移調太原知府,離任時父老依依不捨。在太原,政餘之暇,他據伯父生前寫成的“堪輿”原稿寫成《地理或問》一書,“二十八年戍申(1848)自刻於太原府署”43。二十九年(1849),清廷修建皇陵,陸應谷因《地理或問》一書聞名朝中,被推薦參與其事,並勘修陵區內河道,從太原調到京城,奔忙於河北易縣的西陵和昌平縣的東陵間,同年初夏,升任順天府尹。三十年(1850),江西巡撫陳阡被革職,清廷派陸應谷代理江西巡撫。咸豐元年(1851)九月,奉召入京44,二年(1852)四月,升任河南巡撫,六月,署東河河道總督,移駐山東,十二月,遷回河南巡撫任所。此時,太平天國革命軍已向北方挺進,清廷命他率軍駐守南陽,加強河南防務。三年(1853)三月,太平軍攻克南京,洪秀全派兵遣將北伐,北伐主將李開芳、林鳳祥從揚州出發,連克鳳陽、懷遠,與吉文元、朱錫琨部勝利會師,由安徽亳縣進入河南。五月,攻佔豫東重鎮歸德(商丘),乘勝向開封挺進,作為清王朝封疆大吏的陸應谷,責任所繫,自然殫思極慮,對革命軍進行防堵,先後收復歸德,解了開封之圍,但機動靈活的太平軍卻插向豫中滎陽,從汜水渡黃河,繞道山西,攻佔豫北涉縣、永安,進入冀境,清廷震動,北京戒嚴。清廷認為,造成如此嚴重後果,陸應谷“未能先事預防”,難辭其咎,九月,將其革職,“交巡防大臣差委”,事後,降調為直隸按察使。七年(1857),病卒於任所。
陸應谷早年不擅作詩,道光二年(1822)與同鄉鄧學先同赴春闈,又結伴入京參加會試,落第而歸,但卻受鄧的影響,“取古人之詩而讀之,而習之”,終於成為雲南有名的詩人。
陸應谷早期的詩作多從眼前的自然風物中汲取素材,以寫景為主。在寫景的同時,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宮詞和閨情詩,這類詩在陸應谷遺集中為數不少。但也有反映其青少年時期田園生活的詩篇,在早期的作品中,有一首《偶成》,詩人吟道:有酒已盈樽,有黍可充飢。東廓力耕田,北窗聊讀書。今夕復何夕,涼風動修竹;明月瀉檐瓦,白露園庭綠,蟲聲發四壁,起聽繞茅屋。對此清曠景,誰復傷侷促。
由於曾“東廓力耕田”,與農民有一定的接近,對農民的疾苦也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他在另一首五言古詩《喜晴》中流露過“皇天作淫雨,萬物皆含愁。鬥米貴如珠,禾黍將不收,餘亦農家流,久懷杞人憂。”的感情,這種感情,在其日後的詩作中也有反映,而且更成熟,現實主義和人民性的色彩更濃郁。
在時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下,陸應谷和大多數士人一樣,希望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在《言志》之五中,他表露過“十三學讀書,十五復學劍。少年慷慨多,心每封侯羨”的想法。但他又不熱衷於追求功名富貴,到他真的做了官,又懷念起田園生活來。他的《言志》之六寫道:我有廓外田,可以種稻黍;我有篋中衣,可以禦寒暑。文繡與膏梁,於我亦何補?以彼奢淫樂,焉知鑿喪苦。不知葆天真,悠然懷太古。衣食但求足,造物庶吾許。
陸應谷所處的時代,正當清王朝日益腐敗之時,內憂外患,紛至沓來,陸應谷面對日益惡劣的社會環境,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道光十一年(1831)冬,他再次上北京應試。進入貴州,看到山路崎嶇,少數民族生活困苦,感慨萬千,寫出了《入黔》詩,含蓄地表達了他對少數民族的同情,希望地方官“有道”、“從寬”,他寫道:山雜疑無路,行行更覺難。樹圍苗女宅,花滿仲家冠。入境驚危險,關心恤苦寒。撫綏應有道,司牧願從寬。
在黔東重安江外,看到兩湖災民逃荒的慘狀後,陸應谷對那些只圖自己享樂,置百姓於不顧的地方官,就不是朦朧地希望他們“有道”、“從寬”,而是態度鮮明的譴責了。他在《流民詞》中寫道:累累共提攜,愀然色不喜。下輿再三問,欲語先流涕:“兩湖今年荒,十金易鬥米。村墟無炊煙,田園蕩洪水。七十老夫婦,攜家強遷徙。中野作哀鴻,災傷復未已。昨日少男病,今日長孫死。生者尚無歸,死者溝壑委”。聽言未及終,我亦淚不止。嗟呼司牧者,笙歌常塞耳,堂上聚珠玉,廚下羅甘旨,愛犬飽肥肉,愛妾厭羅綺。膏脂既已竭,飢寒徒坐視。胡不念聖心,愛民真若子。儻教繪圖進,蒸藜豈若此。
陸應谷在詩中譴責了“笙歌盈耳”的地方官,但又寄希望於“愛民若子”的皇帝,以為只要繪圖進呈,即可感動“聖心”,救災民於水火,一時激動,遂有了“告皇天”的想法,這種想法今天看來,未免過於天真,但其願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救民於水火的想法還是很可貴的。
道光十二年(1832),陸應谷參加壬辰恩科會試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士人企羨的事,然而陸應谷卻另有想法,他在《言志》第七首中寫道:“東山有敞廬,修竹影蕭疏,歸來日徒倚,彈琴復讀書”,吐露了功成告退,居家讀書的心願。在翰林院3年,陸應谷寫下了不少懷鄉詩篇。30歲前後,故鄉傳來他伯父病逝的噩耗,在道光十四年底或十五年初,他離開翰林院返回故鄉,途中寫了一些懷古寫景的詩。回到家鄉,過上田園生活,“家居無一事,息心學農圃”。在《家居》詩中他寫道:“憶昔在京華,冠裳拘束苦。願此田家樂,風味何太苦,逝將早掛冠,林泉得安處。”這和他在京城不止一次流露的引退思想是一致的。
道光十六年(1836)秋,陸應谷面對瘡痍遍地的國家和“災異頻仍民命窮”的滇南,回首3年京都仕宦生涯,聯繫眼前淡泊的田園生活,寫出了《秋感》8首。最後一首説:“剩有苦吟身健在,年來典盡舊朝衣”。當年看來年景不錯,農民慶幸可以不再捱餓,但他想到權豪家裏的馬匹長年喂得又肥又壯,禁不住在《打稻感賦》中寫下農民終歲辛勤,擔擾收成不好而捱餓的情景,最後嘆息説:“誰知貴公子,肥馬飽食粟!”這個時期,陸應谷對“人情浮薄輕於紙,世事紛紜變如棋”的世態有了進一步的參悟,從而產生了隱遁思想,他希望“遂此物外情,永捐名利俗。安得玉壺滿,盡醉卧茅屋。”
陸應谷回鄉屬於告假性質,回到故鄉,又體驗到純粹依靠農業生產,日子並不好過,他的田園生活只堅持了4個年頭。回到京城,改官御史。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鴉片戰爭爆發,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陸應谷,寫出了《禁烏煙》一詩,詩中指出,鴉片由“西夷”傳人,在我國產生了“十家食之九家哭”,“野田開遍罌粟花”的嚴重後果。他希望“自今以後有田且種穀,有錢且食肉”,大家來抵制煙毒。在《有感二首》中,主張武裝回擊侵略者。英軍在定海登陸後,葛雲飛等堅決反擊,結果,葛雲飛等3總兵壯烈殉國。英軍攻陷定海,隨即進攻鎮遠,因鎮守招寶山前沿陣地的浙江提督餘步雲臨陣逃跑,指揮作戰的欽差大臣裕謙戰敗,投河自盡。消息傳到北京,陸應谷寫出了《戰招保》一詩:招寶山,何崔巍!十萬貔貅安在哉!逆夷稱兵攻定海,忠臣死義實可哀。惜我葛將軍,野死無人為招魂,嗟哉王將軍,血肉糜爛無一存!定海失,守招寶,招寶之失何草草,未戰踉蹌倒!一朝鳥獸散,鎮海孤城安能保?犬羊長驅事攻剽,哀鴻流離山陰道。噫吁戲!死者效忠生者逃,鯨魚跋浪連山高,誰其登壇擁節旄,揮戈何日攙槍掃?運籌帷幄待元老,元老奏功胡不早!詩篇歌頌了慷慨殉國的將士,遣責怯敵脱逃的民族敗類,對穆章阿之流的決策重臣表示了憤慨和失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初春,陸應谷擢升山西朔平知府,《至朔平》表達了“靜夜焚香時自警,鬱林莫負舊家聲”的決心。到任不久,應山西巡撫梁萼函邀至太原。一路上,他又一次看到各地“虎吏”濫派力役的殘暴和勞動人民的不幸處境,寫出充滿同情的《催縴夫》:催縴夫,虎吏登門疾聲呼。雞飛上屋,犬吠出廚。老婦當户語,壯男逃後圃,獨將幼子十餘齡,為官牽纖山上行。東家不足西家搜,西家老翁背傴僂,官催牽纖苦無人,翁亦追奔毋逗留。北風吹面凍生粟,縴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懼鞭笞,欲上不能氣喘促。吁嗟斯民皆亦子,疲勞如此官胡喜?表達了對虎吏的深惡痛絕。
陸應谷在朔平期間,常到各地巡視。冬天來了,他見自己的轄區內還有無衣禦寒的貧民,禁不住引咎自責:如何風雪裏,赤子尚無衣!曠野桑麻少,倉空鼠雀飢。憐他貧瘠甚,顧我撫綏非。馬首勞相看,傷心淚欲揮(《偶感》)。
道光二十五年(1845),陸應谷把歷年的詩歌創作選編為《抱真書屋詩鈔》八卷,並請戴絅孫作了序。此後,不見有詩歌流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