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子隆

鎖定
陸子隆(524-570年),字興世,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朝陳將領。 [1] 
年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時,跟隨吳郡太守張彪陳蒨消滅張彪後,授中兵參軍、始豐永興二縣縣令。陳文帝即位後,拜左中郎將,封益陽縣子,累遷廬陵太守。參與消滅周迪陳寶應華皎,遷武州刺史、朝陽縣侯,累遷荊州都督,深得人心,加號雲麾將軍
陳宣帝太建二年(570年),去世,追贈散騎常侍,諡號為威。
興世
所處時代
南朝梁-南朝陳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吳郡吳縣
出生日期
524年
逝世日期
570年
主要成就
屢平叛亂,撫治荊州
本    名
陸子隆

陸子隆人物生平

陸子隆歸順陳朝

陸子隆少時大方正氣,有志於功名。擔任東宮直後起家。侯景叛亂時,陸子隆在家鄉聚集徒眾。當時張彪任吳郡太守,引用陸子隆為將帥。張彪遷徙鎮守會稽,陸子隆跟隨着他。等到陳蒨討伐張彪時,張彪的部將沈泰、吳實真、申縉等都投降,而陸子隆奮力戰鬥直至戰敗,陳蒨認為他很有義氣,又讓他統率自己的軍隊,委任為中兵參軍。歷任始豐、永興二縣縣令。 [1] 

陸子隆屢次平叛

永定三年(559年),陳蒨即位是為陳文帝,陸子隆率領兵士,在宮中值宿警衞。隨侯安都抗拒王琳於柵口。王琳被平定後,任命為左中郎將 [2] 
天嘉元年(560年),封陸子隆為益陽縣子,食邑三百户。調出朝廷任高唐郡太守。 [3] 
天嘉二年(561年),任命陸子隆為明威將軍、廬陵太守。當時周迪佔據臨川郡造反,東昌縣人修行師響應,率兵進攻陸子隆。面對修行師兵鋒強盛,陸子隆設埋伏於城外,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表現出弱勢姿態。修行師到達後,腹背攻擊,導致大敗,乞求投降。陸子隆同意他投降,將他送於京師。 [4] 
天嘉四年(563年),周迪引領陳寶應又出臨川,陸子隆跟隨都督章昭達討伐周迪。周迪退走,陸子隆因而隨章昭達翻越東興嶺,討伐陳寶應。朝廷軍到達建安,用陸子隆監理郡中政事。陳寶應占據建安的湖邊以抗拒朝廷軍隊,陸子隆和章昭達各據一營,章昭達先和叛軍戰鬥,不利,丟失了軍中的鼓角,陸子隆聽到這消息,率兵來救援,大破叛軍,全部收穫章昭達所丟失的羽毛裝飾的旌旗和兵器。晉安平定,陸子隆功勞最大,升任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將軍一職依舊擔任。接着改封朝陽縣伯,食邑五百户。 [5] 
天康元年(566年),陳廢帝即位,加陸子隆為智武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其餘職務跟從前一樣擔任。 [6]  華皎佔據湘州造反,念及陸子隆居於心腹之地,內心非常憂慮,一再派遣使者招求引誘,沒有得到陸子隆跟從。華皎派兵進攻,又不能取勝。華皎戰敗於郢州,陸子隆出兵襲擊後面,和朝廷的討伐大軍相會合。憑藉戰功,陸子隆出任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朝陽縣侯,食邑七百户。 [7] 

陸子隆治理荊州

其後,陸子隆升任宣毅將軍、都督荊信佑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仍任持節、常侍等職。當時荊州新設置,治所設於公安縣,城池不堅固。陸子隆修建城郭,安撫蠻族和漢族,使大家和睦相處,當時稱作稱職。官民百姓到京城上書,請求朝廷立碑頌揚讚美陸子隆的功績,皇帝下詔令許可立碑。 [8] 
太建元年(569年),陸子隆加號雲麾將軍。 [9] 
太建二年(570年),陸子隆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追贈散騎常侍,諡號“威”。 [10] 

陸子隆人物評價

姚思廉:陸子隆、錢道戢,或舉門願從,或舊齒樹勳,有統領之才,充師旅之寄。至於受任藩屏,功績並著,美矣! [11] 
李延壽:沈恪行己之方,不踐非義之跡;子隆持身之節,無失事人之道,仁矣乎! [12] 

陸子隆史料記載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11] 
《南史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14] 

陸子隆家庭成員

祖父:陸敞之,梁朝嘉興縣令。
父親:陸悛,封氏縣令。
弟弟:陸子才,飆猛將軍、信州刺史,始康縣子,贈員外散騎常侍。 [11]  [13] 
兒子:陸之武,弘農太守、朝陽縣侯。 [12] 
參考資料
  • 1.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縣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是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彪徙鎮會稽,子隆隨之。及世祖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世祖義之,復使領其部曲,板為中兵參軍。曆始豊、永興二縣令。
  • 2.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世祖嗣位,子隆領甲仗宿衞。尋隨侯安都拒王琳於柵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將。
  • 3.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天嘉元年,封益陽縣子,邑三百户。出為高唐郡太守。
  • 4.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二年,除明威將軍、廬陵太守。時周迪據臨川反,東昌縣人修行師應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鋒甚盛。子隆設伏於外,仍閉門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師至,腹背擊之,行師大敗,因乞降,子隆許之,送於京師。
  • 5.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四年,周迪引陳寶應復出臨川,子隆隨都督章昭達討迪。迪退走,因隨昭達逾東興嶺,討陳寶應。軍至建安,以子隆監郡。寶應據建安之湖際以拒官軍,子隆與昭達各據一營,昭達先與賊戰,不利,亡其鼓角,子隆聞之,率兵來救,大破賊徒,盡獲昭達所亡羽儀甲仗。晉安平,子隆功最,遷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將軍如故。尋改封朝陽縣伯,邑五百户。
  • 6.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餘如故。
  • 7.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華皎據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頻遣使招誘,子隆不從,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及皎敗於郢州,子隆出兵以襲其後,因與王師相會。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為侯,增邑並前七百户。
  • 8.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尋遷都督荊、信、祐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是時荊州新置,治於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綏集夷夏,甚得民和,當時號為稱職。三年,吏民詣都上表,請立碑頌美功績,詔許之。
  • 9.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太建元年,進號雲麾將軍。
  • 10.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曰威。
  • 11.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3]
  • 12.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6]
  • 13.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子之武嗣。……之武年十六,領其舊軍,隨吳明徹北伐有功,官至王府簿、弘農太守,仍隸明徹。明徹於呂梁敗績,之武逃歸,為人所害,時年二十二。
  • 14.    《南史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