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子英

鎖定
陸子英,原名陸光亮,組織化名陸宋、吳宋,1920年12月6日生於雲南曲靖會澤縣鍾屏鎮一城市貧民家庭。1937年3月,陸子英以優異成績考入昆華師範學校。1938年5月,在昆華師範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陸子英經包平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2月,中共雲南省工委決定撤銷會澤黨支部,同時成立中共會澤縣特別支部,任命薛振華為書記,陸子英為副書記。1952年8月,陸子英調臨滄專署工作,先後擔任秘書室副主、財政科長(兼)等職務。陸子英於1955年調臨滄地委合作部工作,後又調雙江農場任副場長。曾擔任雲南農墾局臨滄分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1980年9月22日,陸英因患腦溢血不幸逝世。 [1] 
中文名
陸子英
別    名
陸光亮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12月6日
逝世日期
1980年9月22日
出生地
雲南曲靖會澤縣鍾屏鎮
化    名
陸宋、吳宋

陸子英人物生平

陸子英,原名陸光亮,組織化名陸宋、吳宋,1920年12月6日生於雲南曲靖會澤縣鍾屏鎮一城市貧民家庭。他在會澤讀小學和初中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37年3月,陸子英以優異成績考入昆華師範學校。“七·七”事變後,“雲南全省學生抗敵後援會”(簡稱“省抗敵後援會”)宣告成立。陸子英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加入了“省抗敵後援會”(1938年2月與“雲南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合併,統稱“民先”)並擔任常委。同年12月,昆華師範學校“抗先隊”成立。(1938年5月“抗先”隊員全部轉為“民先”隊員),陸子英等一大批進步學生參加了學校“抗先隊”,在這個組織裏學習馬列主義,宣傳黨的抗日主張。 [1] 
1938年5月,在昆華師範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陸子英經包平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他率“民先”隊員何汝昌等到會澤等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為喚醒民眾,壯大抗日力量,團結廣大青年,進行了大量的宣傳發動工作。 [1] 
1939年3月,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民先”組織已不能適應抗戰形勢發展和當時政治形勢的要求,決定解散全省各級“民先”組織。在昆華師範學校“民先”組織解散的情況下,鬥爭更加艱苦。陸子英和原“民先”隊員們繼續在學生自治會中以歌詠隊、宣傳隊、班會和秘密讀書會等方式積極工作,堅持鬥爭,開展革命活動。同年8月,陸子英受黨組織的重託,在環境極其險惡的情況下,挺身而出,領導和發動留校的“民先”隊員及進步學生,開展了反對國民黨C·C分子、雲南省教育廳長王政的鬥爭,在青年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這期間,陸子英曾擔任昆華師範學校學生自治會主席、中共昆華師範學校黨支部委員、黨小組長、代理支部書記等職務。他於畢業前夕進入昆明黨員訓練班學習一個月,系統地學習了黨的基本知識。1940年2月,他從昆華師範學校畢業,受黨組織派遣,打入國民黨《雲南日報》社擔任新聞記者,秘喪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1年2月,昆明地下黨組織獲悉國民黨特務機關即將逮捕陸子英的情報,遂將陸子英先後移到騰衝縣倪家堡小學和緬甸果領華橋崇智小學任教。1942年7月,陸子英回昆明在護國中學以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又被特務監視。之後,他又於1943年9月由護國中學轉移到永勝中學任教,直接受地下黨員、永勝中學教導主任劉雲中的領導,與劉保持單線聯繫。因他在校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僅一學期即被校長辭退。1944年3月,陸子英又受黨組織派遣到西康省鹽邊縣立中學任教。他到鹽邊後即將原名陸光亮改為陸子英,冒稱會澤土司的兒子,與當地土司葛善繼(字紹武)拉上關係,藉此站穩腳跟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同年9月,劉雲中由永勝調昆明,即函告陸子英,今後聯繫和接頭地址改在昆明護國路28號。之後,陸子英曾兩次按新接頭地址與劉聯繫未成。在與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從《新華日報》上了解到當時黨的方針政策和抗日動向,根據黨對白區工作執行“長期埋伏,廕庇精幹,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決定打入國民黨青年軍開展革命活動。他臨參軍前將自己的一隻金錶和兩套呢製衣服,託在鹽邊工作的地下黨員王燮鄒、趙曉萍轉交組織作黨費。環境變了,陸子英對黨無限忠誠的信念絲毫沒有改變。在青年軍中,他以以秘密傳閲《新華日報》辦壁報等方式,積極宣傳進步思想,爭取了一批進步力量。受他影響較深的士兵先後有文彬、馬開祥、李應煊、陳集訓等革0多人,從而擴大了黨的影響。他不顧個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曾秘密發動有正義感的士兵公開揭露和抵制政治幹事張維私吞文娛活動經費的罪行;在壁報上刊登《一切外國軍隊都應撤出中國》等文章,揭露國民黨的反共陰。因此,引起國民黨持務對他的懷疑和監視,並關了他三天禁閉.幸得到七連指導員翟宗躍(地下黨員)的暗中保護才免遭受害。 [1] 
1946年7月,陸子英從青年軍復員,曾先後到晉寧、昆明等地尋找黨組織,均未能如願。同年9月,陸子矛英經雲大附中張正明介紹到金江中學任教,才與黨組織取得聯繫,並把自己參加青年軍的前後情況向黨組織作了報告。中共雲南省工委負責人鄭伯克親自審查了陸的報告,對他參加青年軍的表現作了結論:陸子英在青年軍中沒有暴露過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沒有出賣過黨組織和同志,更沒有泄露過黨的機密,同時他出色地完成了在金江中學發展革力量的任務,決定恢復他的組織關係。 [1] 
1947年8月,中共雲南省工委決定重建會澤黨組織,在昆明成立會澤黨支部,任命陸子英為書記,李紹華為組織委員,李長彥為宣傳委員。時值會澤楚黔中學在昆明聘請教師,省工委通過社會關係,將他們三人安排會澤楚黔中學以教書為掩護,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在陸子英的領導下,會澤黨支部根據省工委的指示,在重點開展黨的建設和武裝鬥爭的同時,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組織和發動學生運動。黨支部分析和研究了會澤的主客觀情況,為迅速打開局面,確定首先由陸子英在上層人士中開展黨的統一戰線作。他在學校裏.生活上與學生同甘共苦,教學工作上竭盡全力,很快即取得董事長兼校長劉緝之(國民黨會澤縣參議會議長、開明士紳)的信任,劉並委以他教導主任職務。之後,陸子英常以教導主任的合法身份,借彙報工作之機,向劉灌輸革命思想,贏得劉自覺地支持和掩護黨在會澤的革命活動,保證了黨組織和黨的幹部的安全。好幾次,省工委派到會澤與會澤黨支部聯繫工作的幹部,有的被特務跟蹤,有的甚至被國民黨會澤縣警察局逮捕,都是由陸子英親自出面通過劉緝之的關係寸把這些幹部保護下來。 [1] 
在陸子英和黨支部成員的積極努力下,短短几個月,黨在會澤的工作局面即迅速打開,黨的活動範圍逐步擴大。黨支部於1947年底先後派出黨員和大批進步青年分赴火紅、礦山、黑麓山(屬巧家縣)、新村(今東川市),娜姑、雨碌、待補等地建立革命據點,開展革命活動,為開展武裝鬥爭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1] 
1948年2月,中共雲南省工委決定撤銷會澤黨支部,同時成立中共會澤縣特別支部,任命薛振華為書記,陸子英為副書記。隨着會澤地下黨組織領導力量的加強,會澤持支加快了黨的建設和武裝鬥爭的步伐。陸子英等地下黨領導人,在學校師生和社會進步青年中發展黨員和黨的外圍組織“青年互助協會”(簡稱“青協”)成員,截至同年5月止全縣先後發展黨員37人,僅在楚黔中學就發展“青協”成員90餘人,壯大了革命隊伍,為開展武裝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之後,在陸子英等的領導下,全縣先後共建立了14支游擊隊。他參與組織和領導了1948年7月和12月火紅、尖山—帶舉行的兩次反蔣武裝起義。兩次起義雖因種種原因而受挫,但它教育了人民,打擊了敵人,政治影響極其深遠。 [1] 
由於陸子英在會澤的革命活動較為頻繁.引起了敵特注意。國民黨雲南省政府曾命令會澤縣政府逮捕陸子英、李紹華、李長彥等。為了組織的安全和保護黨的幹部,中共會巧中心縣委幹1949年2月決定,派陸子英到巧家苞谷堖一帶發展地下武裝。他到巧家後即通過郭中正的關係,打入同興公所以當鄉丁為掩護,在當農民中廣交朋友,宣傳黨的主張,組織“農民翻身會”,先後發展會員400餘人,發展中共黨員11人,秘密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與巧家、魯甸的游擊隊合組其為“全巧魯邊區遊擊大隊”,陸子英任黨代表,羅滔任大隊長。同年8月初,由陸子英、羅滔等率領游擊隊至會澤迤車整訓。整訓後,一部由陸率至會澤者海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六支隊三十二團警衞連,負責六支隊後方醫院、電台及滇東北地委機關、軍政幹校的保衞工作;一部由孫陽艾率領回巧家包穀堖重新組建游擊隊。同年10月,中共滇東北地委在會澤者海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會上宣佈組建“會澤護鄉團”(後授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滇佳黔邊縱隊第六支隊三十二團”),陸子英任團長。同年12月,中共滇東北地委決定成立中國人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六支隊會澤軍事管制委員會,任為錢東平為軍管會主任,陸子英為副主任。12月7日,會澤縣臨時人民政成立,統戰人壯劉緝之任縣長,陸子英任副縣長。1950年5月會澤縣人民政府成立,陸子英任縣長。同年內,會澤境內先後發生土匪暴亂10餘起。身擔要職的陸子英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他曾先後率部到火紅、勺衝角、硝廠、布卡、光頭等地平息匪患,為保護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和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1] 
1952年8月,陸子英調臨滄專署工作,先後擔任秘書室副主、財政科長(兼)等職務。在此期間,他受組織的委託,帶領由臨滄地委、專署、軍分區聯合組成的民族工作訪問團,深入到滄源縣沿中緬邊界一帶進行調查訪問。在調查中,瞭解到巖帥區的佤族頭人與荷蘭寨的羣眾為爭學生享受公費教育名額而產生糾紛,準備械鬥。經陸子英和訪問團成員做大量的調解工作後,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民族間的互相械鬥,在訪問班洪區時,陸子英等又團結和爭取了民族上層胡忠華,經做工作後,不到半年時間,胡忠華即赴北京參觀,拜見了朱德總司令,並堅決表示:熱愛毛主席,擁護共產黨;熱愛祖國,保衞邊疆。陸子英在開闢邊疆建設和穩定邊疆的工作中又立新功。 [1] 
陸子英於1955年調臨滄地委合作部工作,後又調雙江農場任副場長。1955年至1959年,由於極“左”思想的影響,陸子英先後受到開除黨籍、撤職和兩次降薪的錯誤處理。“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扣上“叛徒”帽子交羣眾監督改造。陸子英受到種種非人的折磨,甚至連家屬也受到株連和摧殘。然而,他忍辱負重,對黨的事業仍充滿信心,始終不渝地為黨積極工作。他在雙江農場任副場長期間,努力鑽研和掌握農業科學技術,改善經營管理,短期內即改變了農場長期虧損的局面,使農場成為全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先進單位,他也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他在長期患肺結核吐血的情況下,仍較好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陸子英被錯處的20多年中,他先後數十次向黨組織申訴,問題雖未得到徹底解決,但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對待工作,對黨忠心耿耿。 [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雲南省委、臨滄地委先後對陸子英的問題進行了複查落實,恢復黨籍,恢復幹部級別待遇。之後,他擔任雲南農墾局臨滄分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1980年9月22日,陸英因患腦溢血不幸逝世。終年60歲。 [1] 

陸子英人物評價

陸子英為黨、為人民、為革命事業奮鬥了40多年,把一生交給黨安排,黨指向哪裏就奔向哪裏,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他的—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心為公、不謀私利和對黨忠誠老實的革命精神將永垂青史。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會澤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會澤文史資料 第二輯,內部資料,出版時間不詳,第1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