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地生態系統

鎖定
陸地生態系統是生態學名詞,指特定陸地生物羣落與其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相互作用並具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 [1] 
陸地生態系統佔地球表面積的1/3,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環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體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和其它生態系統一起共同維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 [1] 
中文名
陸地生態系統
外文名
terrestrial ecosystem
適用領域
全球碳循環
所屬學科
生態學
影響因素
緯度、經度、海拔高度、地形與岩石性質等

陸地生態系統概念釋義

陸地生態系統名詞解釋

陸地生態系統是指特定陸地生物羣落與其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相互作用並具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 [1] 

陸地生態系統主要特點

陸地生態系統佔地球表面積的1/3,它是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環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體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陸地的生態環境複雜多變,生物羣落的種類也很多,兩者的相互結合從氣候炎熱的赤道到氣候嚴寒的兩極,從氣候濕潤的近海地區到大陸腹地的乾旱荒漠,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陸地生態系統。 [1] 

陸地生態系統影響因素

陸地生態系統的分化與分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海陸分佈和由於各地太陽高度角的差異所導致的太陽輻射量和季節變化,以及與太陽輻射量相聯繫的水熱狀況,即水分和温度。通常情況下,水熱條件變化的主導因素包括緯度,經度和海拔高度等。緯度主導温度條件,形成緯向地帶性;經度主導水分條件,形成經向地帶性;海拔高度影響温度和水分,形成垂直地帶性;還有地形與岩石性質的不同,也對陸地生態系統有所影響。 [1] 
  1. 緯度:太陽高度角及季節變化因緯度而不同,太陽輻射量也因緯度而異。北半球天文輻射量與可能輻射量沿緯度呈現有規律的變化。輻射量的不同引起熱量的差異,從赤道向兩極,每移動—個緯度(平均為111千米,在0~10°低緯度地區緯度約為110.57千米,90°時為111.7千米),氣温平均降低0.5~0.7℃。由於熱量沿緯度變化,出現生態系統類型隨緯度變化的規律。如從赤道向北極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北方針葉林與苔原,即所謂的緯向地帶性。 [1] 
  2. 經度:在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由於海陸分佈格局與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引起水分梯度沿經向變化,導致生態系統類型的經向分異,即由沿海濕潤區的森林,經半乾旱的草原到乾旱區的荒漠。如我國從東南到西北,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植被髮生相應的變化,出現生態系統類型隨經度變化的規律。有人把這種變化與緯向地帶性並列,稱為經向地帶性。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嚴格的自然地理規律,後者是在局部大陸上的一種自然地理現象,而在其他大陸如在澳大利亞,這種經向變化就大不相同。 [1] 
  3. 海拔高度:在對流層內,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米,氣温下降1℃左右,而降水量最初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達一定界線(最大降水帶)後,降水量又開始降低。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常引起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在垂直方向的規律性更替,該現象被稱為垂直地帶性。 [1] 
  4. 地形與岩石性質:地形與岩石性質對生態系統的分佈也有重大的影響。如中國青藏高原的隆起,改變了大氣環流,使中國亞熱帶出現了大面積的常綠闊葉林;又如,在同一地區範圍內,酸性岩石區與鹼性岩石區分佈着性質不同的生態系統。 [1] 

陸地生態系統名詞辨析

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
區別:陸地生態系統主要以大氣和土壤為介質,生態環境極為複雜。從炎熱的赤道到嚴寒的兩極,從濕潤的近海到乾旱的內陸,形成各種各樣的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相比,陸地生態系統無水的浮力,温度變化大,多數營養物質通過土壤溶液進入生物體。
聯繫: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都是組成地球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陸地生態系統術語分類

根據植物羣落的性質和結構分類,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凍原極地(苔原)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還有人工影響形成的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1] 

陸地生態系統價值意義

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是生物學領域裏的課題之一,是與分子生物學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宏觀方面的研究。它是生態學研究的必然發展,是生態學和各有關學科的綜合和概括。 [3] 

陸地生態系統實際應用

  • 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的制約因素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包括耕地資源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和農田生態系統抗逆性降低、草地退化、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災害風險增大、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方面。通過耕地保護、農作物輪作、農作物與家禽多樣化、養分循環利用、害蟲天然控制、土壤保持、降低肥料等外源投入的副作用等方法,可以防止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通過優化陸地生態系統的結構,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等方面,可以促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 
參考資料
  • 1.    張坤,張穎,李永峯主編;張寶璽副主編;程國玲,李偉軍主審. 基礎生態學[M].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8.03:184-188
  • 2.    孟紫強主編. 生態毒理學[M].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2019.09:175
  • 3.    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系統科研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8(04):347
  • 4.    中國農學會編.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7.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