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元九

鎖定
陸元九(1920年1月9日—2023年6月6日),男,漢族,出生於安徽滁州。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原顧問。 [1] 
陸元九主要從事慣性器件及慣性導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問題的研究。 [6]  1941年,陸元九從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45年,成為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深造;1949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儀器學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被聘任為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和研究工程師;1954年,進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科學實驗室工作;195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1965年,主持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併兼任研究室主任;1968年,調到航天工業部門工作,歷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擔任全國慣導與慣性技術專業組副組長、技術諮詢分組組長;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5]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陸元九“七一勳章”。 [16-17] 
2023年6月6日,陸元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 
中文名
陸元九
外文名
Yuan-jiu L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
出生日期
1920年1月9日
逝世日期
2023年6月6日
畢業院校
麻省理工學院(美國)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陀螺與慣性導航原理》
主要成就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21年獲“七一勳章
性    別

陸元九人物生平

1920年1月9日,陸元九出生於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的一個教員家庭。
1931年,進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學讀初中,在初中畢業後,考取了江蘇省立南京中學
1937年11月,在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專業學習。
1941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45年,成為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從重慶飛到昆明,再從昆明飛到印度加爾各答,在此等了兩個月的船,最終到美國,被分配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並選擇自動控制專家C·S·德雷伯教授開設的儀器學專業,成為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1949年1月—1954年1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並畢業,獲得儀器學專業的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立即回到中國而滯留海外,在此期間先後被聘任為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和研究工程師。 [2-3] 
陸元九院士
陸元九院士(8張)
1954年1月—1956年4月,在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科學實驗室工作。
1956年6月—1968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1968年1月—1978年1月,在航天工業部502研究所工作。
1978年1月—1983年1月,擔任航天工業部13所所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
1982年,擔任全國慣導與慣性技術專業組副組長、技術諮詢分組組長。
1984年1月,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4-5] 
2023年6月6日,陸元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 
2023年6月12日,陸元九同志的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20] 

陸元九主要成就

陸元九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5年,陸元九主持組建了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併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開展了中國單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擺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穩定平台的研製。
1978年後,陸元九積極參加航天型號方案的論證工作,根據中國國外慣性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的技術基礎對新一代運載火箭慣性制導方案的論證進行了指導,即確定採用以新型支承技術為基礎的單自由度陀螺構成平台—計算機方案。
陸元九一直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並在型號工作中貫徹“完善一代、研製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陸元九的領導下,中國航天先後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等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的研製工作,他還極力主張改善試驗條件和設施,以便研製高精度慣性儀表。
1982年,陸元九作為全國慣導與慣性技術專業組副組長、技術諮詢分組組長,力主統籌規劃,明確各研究單位的發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複,他明確提出:應用於運載火箭的慣性器件應突破鈹材應用、動壓馬達等技術關鍵;應用於戰術導彈的慣性器件要解決快速啓動、末段導引等技術;應用於衞星的慣性器件則要突破長壽命技術。 [2] 
陸元九 陸元九 [17]
陸元九參加中國科學院早期探空火箭、人造衞星以及一些戰術導彈的控制研製工作,參加多種導彈衞星的論證方案、飛行試驗數據分析等工作;主持開展了飛行器自動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慣性器件及測試設備的研製,穩定系統研究,慣性制導系統研究,液壓、氣動執行機構和紅外光學敏感技術研究等。 [7] 
  • 學術專著
據2020年4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陸元九的主要代表作有《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慣性器件》等。 [1]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64年
《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
陸元九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93年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航天獎 [9] 

陸元九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陸元九對於“錢學森之問”的問題認為,人才培養包括在學校裏培養,也包括在工作中培養。所以,對於錢老的問題應該分成兩方面:一方面,學校培養有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討論得比較多;另一方面,到了工作崗位,也存在多出創新成果培養尖端人才的問題。
陸元九強調在科研機構的工作崗位上對人才的培養,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知識,到工作崗位主要是用知識,這是個大轉變,這些科研單位不僅是要用人,更是要在工作中培養人。學生在大學裏面學的知識面非常廣,但是到工作的時候可能只直接用到很小一部分,那一小部分對工作來講遠遠不夠,還要自學許多知識,因此人才培養不單純是學校的責任,科研單位也有責任,某種意義上,後者更重要。
陸元九認為,中國大學生唸的課程從內容來講,並不比外國差,而且中國國內外也都用考試的辦法來檢查學習的效果,問題在於:中國的教育偏重於應試教育,造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加上用百分制評定成績,對分數斤斤計較;中國國外的考試主要考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考試分數不那麼重視,多采用五分制評分,中國國內外老師施教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陸元九舉例説,比如一個題目不會做,學生去問老師,在中國國內因為學生數量多,老師可能會簡單直接地告訴學生該怎麼做;在中國國外,老師則會耐心聽學生訴説不會做的情況,從而發現什麼內容未領會並建議學生去看看書中的哪一段,讓學生理解後再去做。換句話説,中國國外的老師想方設法知道學生什麼地方沒有弄懂。 [10] 
陸元九認為,作為一名科技人員,應按十八個字要求自己: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精於分析、嚴格、認真、執着,還認為,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念得再好,頂多是個百科全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用”,即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進行研發工作,需要不斷深入,所以,科技人員要不斷前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6] 
  • 教授課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建所初期,陸元九組織了科研人員的專業技術學習和外語學習,並親自講授英語和專業課程。陸元九還兼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和自動化系副系主任,講授陀螺及慣性導航方面的課程。 [11] 
陸元九在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親自給年輕的科技人員講授英語和專業技術。 [11] 
  • 培養工程
2004年,由陸元九發軔的“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工程”研究課題開始試點推廣,人才科學作風培養工程初見成效。 [10] 

陸元九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94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1997年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9] 
2021年
2022年1月12日,入選2021年度安徽“十大新聞人物”。 [18] 

陸元九社會任職

陸元九兼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3月—1988年4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5年1月—1975年1月)、中國慣性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國家學位委員會航空與宇航分組副組長,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副主任、教授。 [13] 

陸元九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陸元九的父親作為中學數學教員,是少有的知識分子。 [2] 
  • 艱難回國
在美國期間,陸元九有了兩個孩子,為了家庭,他被迫辦了綠卡,但對於當局提出的加入美籍的要求,他仍然置之不理。
1955年,中美達成了協議,用戰爭中的美國俘虜換取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不過即使有了協議,回國手續還是相當麻煩。
1956年,陸元九通過印度大使館幫忙,辦好了回國手續,準備登船,但在這時航運公司通知,為防天花,小孩必須接種牛痘,可他最小的孩子還太小不能接種,這樣又拖了一段時間,陸元九和妻子、三個孩子才從舊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輪船,這艘船先開到日本,又繞道菲律賓馬尼拉,當停靠在馬尼拉時,其他乘客可以下船活動,唯獨中國人不能,被集中到一間船艙裏看管。 [2] 
  • 人物語錄
(談自己回祖國)“自己是中國人,回去給中國人做點事情;近20年沒回家,應該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漸長大,希望將來別再像自己那樣受歧視。”
“如果不把技術問題吃透,是要吃虧的。如果技術問題搞不清楚,腰桿子就不硬。”
“人才的科學作風是我們中國航天面臨的較為重要的問題,是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邁向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們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 [6] 
  • 人物逝世
2023年6月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 

陸元九人物評價

陸元九在陀螺、加速度計、平台及捷聯慣導系統等研製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在幾種衞星、導彈的方案論證及飛行實驗數據的分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2] 中國工程院評)
陸元九院士作為航天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為航天事業奉獻終身,並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人造衞星控制研究和慣性技術領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養了一大批航天領軍人才,陸老淡泊名利的品格為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以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情懷成為廣大航天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2]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評)
陸元九在戰亂中輾轉求學,繼而遠渡美國,最終衝破阻力回到祖國懷抱,他的足跡訴説着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求索報國的曲折多艱,陸元九的願望很簡單:為中國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詮釋着科學賦予人格的坦蕩之美,他讓美國同行刮目相看 [14]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