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一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鎖定
博士,研究員,碩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復旦教育論壇》副主編。關注中國高等教育及教育與社會系統中的樞紐性問題,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考試與中國社會”“大學通識教育”等主題領域開展持續的研究。出版專著《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多次獲得國家級學術成果獎。 [1] 
中文名
陸一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大學教師
職    務
研究員

陸一研究方向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學通識教育、考試與中國社會、教育評價與院校研究

陸一科研項目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建設成效分類評估研究(2019 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
中國教育評價問題系統化改革研究(2018 教育綜合改革重大課題)
從“少年班”到“珠峯計劃”:中國大學科技精英教育發展史研究

陸一獲獎記錄

數篇文章被《人民日報內參》錄用,相關研究和政策建議多次獲得中央領導批示。
教育部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
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民進中央 2021 年度參政議政成果一等獎
2018 年復旦大學“港愛”獎教金(教學獎)
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上海市第十一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著作類)
中國高教學會院校研究分會“中國院校研究優秀青年學者”稱號

陸一科研成果

【專著】
陸一《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 年(第一版) 2017 年(增訂版)再版
【論文】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陸一,冷帝豪.中學超前學習經歷對拔尖創新人才大學學習的影響《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4)
陸一,朱敏潔.美國的“少年班”何以成立:一種高選拔適度競爭的英才教育路徑《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9)
陸一,史靜寰,何雪冰.封閉與開放之間:中國特色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類體系與特徵研究《教育研究》2018(3)
陸一,於海琴.“拔尖計劃”學生的學習有何不同《高等教育研究》2016(5)
陸一,史靜寰. 影響拔尖學生學術志趣的教育因素探析《教育研究》2015(5)
陸一,史靜寰.“志趣”: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研究》2014(3)[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構建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教育報》2022.3.29
陸一.我們應該如何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復旦》(校報)2016.1.6
高考改革:
陸一.學業競爭大眾化與高考改革《教育研究》2021(9)
陸一.大道至簡:高考改革不應使選擇高度複雜化《中國改革》2018(3)
陸一.站在十字路口的高考改革《文匯報》2018.10.20
陸一.以科研論文選拔中學生的招生制度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中國青年報》2018.9.3
陸一.“考試備選”真能體現招生公平?《文匯報》2018.6.29
陸一,黃傲寒,黃温馨.考後雙向自主選擇的招生體系成本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5(1)
陸一.先粗篩後細篩效果更好《文匯報》2015.6.29
陸一.統一命題與自主招生《21 世紀經濟報道》2014.8.29
陸一,餘瀟瀟.大學招考制度如何改革?《社會觀察》2014(3)
基礎教育改革:
陸一.從家庭教育期望入手認識教育治理問題《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陸一.強才智與強素質:素質教育改革新認識《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2)
陸一.“堵式減負”困局與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文化縱橫》2019(2)
陸一.在教育改革中認識,尊重,引導家庭教育期望《人民教育》2022(11)
陸一.“雙減”之後如何科學推進教育治理《光明日報》時評 2021.7.30
陸一.素質教育須走出“理念認同、實踐背離”怪圈《文匯報》2018.1.19
陸一.如何讓“減負”不再成為問題《解放日報》2017.4.24(專訪)
陸一.日本教育減負 30 年反思《中國青年報》2017.4.10 [《解放日報》轉載、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等]
林小英,陸一.分層與自主:重整中國基礎教育事業評價體系的縱橫邏輯《全球教育展望》2020(3)
大學通識教育:
陸一,楊曈.高教大眾化視野下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理論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
陸一.“通識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名實互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3)
陸一.從“通識教育在中國”到“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國大學教學》2016(9)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陸一,徐淵.制名以指實:“通識教育”概念的本語境辨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全文翻譯轉載]
Shi Jinghuan,Lu Yi. Empiricism and Idealism: Do We Need a Mode Shif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2016(5) [CA]
史靜寰,陸一.不斷逼近理想: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路徑分析《通識教育評論》2015(1)
陸一.21 世紀日本大學通識教育再出發《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日本通識教育的得與失《第一財經週刊》2018(33)
陸一.儒家經典與近代東亞精英教育《通識教育與大學:中國的探索》科學出版社. 2010
大學教與學:
陸一,林珊,陳嘉.從評價到賦能:大學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新方法《中國大學教學》2020(8)
陸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質量監測診斷:“高能課”與“吹水課”的成因分析與甄別《復旦教育論壇》2017(3)
陸一.把握通識教育的真實效果:“復旦大學通識教育學生調查”工具的研製與信度、效度檢證《復旦教育論壇》2016(1)
陸一,黃天慧.通識教育效果的影響因素辨析《復旦教育論壇》2019(1)[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本科教育的智識尊嚴《中國教育報》2018.7.3
陸一,劉敏,冷帝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效果評析《高等教育研究》2017(8)
方士心,陸一,陳嘉.線上教學質量雙面性:對照組檢驗與學生偏好評價的不同結果《復旦教育論壇》2020(5)
方士心,陸一.中美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不同大學境遇《復旦教育論壇》2022(01)
大學治理與政策:
陸一.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幫學生找到下一個目標《光明日報》2018.6.25(專訪)
陸一.“雙一流”的名義下,大學切莫敏於競爭,鈍於自省《財經》雜誌 2016.8.11
陸一.日本國立大學文科“關停並轉”相關政策分析:兼論兩種文科的現代命運《復旦教育論壇》2016(2) [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國際化焦慮下的日本大學學制改革《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 [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理事會與教授會的“協治”——透視日本私立大學治理模式《復旦教育論壇》2013(10)
陸一.日本國立大學新秩序——國立大學法人化後的權力遷移《復旦教育論壇》2011(4)
陸一.世界知名大學使命宣言的文本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12(9)
陸一,熊慶年.大學章程文本的構成——美日比較的視角《復旦教育論壇》2012(3) [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陸一.大學文化:固有傳統與新思想的均衡取捨《教育學術月刊》2012(1) [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