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鑄故居

鎖定
石洞源,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的故鄉,陶鑄同志的故居就坐落在風景宜人的石洞源旅遊區內陶鑄故居在祁陽市潘市鎮石洞源陶家灣村 [1] 
中文名
陶鑄故居
地理位置
祁陽市潘市鎮石洞源陶家灣村
佔地面積
計200平方米
修建時間
1997年

陶鑄故居故居歷史

陶鑄故居 陶鑄故居
1958年修建石洞源水庫時,因水淹拆遷至西向的後山背高處,一正一橫兩棟,土磚牆,椽、門窗、青瓦大部為搬遷來的原物。房前有小坪,四周樹木葱鬱。1997年於其旁建陶鑄故居陳列室,青瓦平房5間,計200平方米,前有約1500平方米的廣場,可集會停車。山頂建有陶公亭、松風亭。俯瞰湖水,波映青山,松濤陣陣,去思悠悠。2003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陶鑄故居人物生平

陶鑄 陶鑄
陶鑄(1908 01.16 - 1969 11.30),又名陶際華,號劍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於湖南省祁陽市石洞源陶家灣村。早年當過店員 。1924年考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湖南三師),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在葉挺部任連長。後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警衞團工作,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春回湖南,任中共祁陽縣委軍事委員,曾在唐生智部從事兵運工作。1929年秋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書記,漳州特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福州中心市委書記等職。曾組織指揮廈門劫獄鬥爭,建立閩南工農紅軍遊擊總隊和閩東地區人民武裝力量。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同年5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並判無期徒刑,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鬥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經組織營救出獄,被派往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8年冬赴鄂中地區,組織抗日武裝,參與開闢鄂中游擊區。後任新四軍鄂豫挺進支隊代理政委。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1945年隨八路軍南下支隊南進,途中奉命轉赴東北地區。先後任中共遼寧、遼吉、遼北省委書記兼遼西、遼北軍區政委組建地方部隊,領導土地改革,參加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1947年8月兼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政委。遼瀋戰役後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平津戰役中,他作為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元帥)的全權代表,參與了同傅作義將軍的談判,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北平和平解放後,負責整編傅作義部,領導南下工作團工作。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戰軍(5月兼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並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負責武漢三鎮的接管工作,還曾赴長沙接收起義部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陶鑄同志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中南軍政(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軍區黨委常委 。1951年2月,擔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主持廣西剿匪工作。他緊密依靠人民羣眾,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勝利完成任務,受到黨中央嘉獎,使廣西順利進入了全面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的新時期。隨後,陶鑄同志奉調廣州,於1951年11月出任直接領導廣東省工作的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四書記。1953年5月,任華南分局代理書記和廣東省人民政府代理主席。1955年7月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同年起兼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並曾兼任廣東省省長。曾兼任暨南大學校長、華南師範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教授。1956年9月在黨的八大上,陶鑄同志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51年至1966年,陶鑄主政廣東15年期間,廣東省的工農業生產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南粵大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陶鑄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自1960-年擔任中南局第一書記後,陶鑄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領導中南五省區的工作上。在他的支持下,廣東一些地方較早地推行過農村生產責任制。陶鑄同志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使“大躍進”運動之後整個中南地區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平穩恢復,並有所發展。他十分重視中南全區的水利建設和綠化工作,多次視察各地水庫和林區,鼓勵興修水利,發展林業。他尊重知識,愛護人才,善於團結知識分子,關心他們的政治進步和工作生活困難,並多次指出,我國知識分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廣大知識分子是革命的,不要再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名詞了,“應該叫人民知識分子”。1965年,他領導組織了很有影響的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1965年1月,在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陶鑄同志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開始直接參加中央的工作。他分管宣傳和文教等方面事務,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5月後,陶鑄同志相繼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
1966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陶鑄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名列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後,成為中共中央第四號領導人。並同時兼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化革命小組顧問等重要職務,協助周恩來同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動亂形勢下,陶鑄同志的工作異常艱難。但他堅持原則,剛直不阿,竭盡全力協助周恩來同志支撐大局,努力保護老幹部、黨外人士和受害羣眾,貫徹執行“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勉力維持全國工農業生產的運轉和交通運輸的通暢,儘量減輕“文化大革命”對黨和國家的衝擊和影響。為此他於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陳伯達等人的陷害和打擊,成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大冤案。1969年11月30日,陶鑄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
陶鑄故居
陶鑄故居(5張)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為陶鑄同志徹底平反,恢復名譽。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致悼詞,對陶鑄同志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