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鈍

鎖定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字步雲,1901年10月29日出生,山東諸城人(今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 [2]  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歷任青島女子中學、濟南第一師範、證誼中學、山東省第四聯合中學教師,山東省國民抗敵協會創始人之一,山東省文協秘書,山東省曲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理事,文化部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曲藝分卷編委會主任。 [1]  1996年11月14日,陶鈍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 [2] 
中文名
陶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省諸城市
出生日期
1901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96年11月14日
性    別

陶鈍人物生平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字步雲,1901年10月29日出生,山東諸城人(今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少年在家塾讀書。1918年,17歲的陶鈍毅然剪掉腦後的髮辮,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諸城縣城觀海高等小學堂。其間接觸了許多進步書刊,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1919年的“五四”運動激發了觀海小學學生的愛國熱情,給來自閉塞農村的陶鈍的政治思想以極大的衝擊和深刻的影響,他成為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帶領學生罷課、遊行示威、宣傳新文化運動,組織成立“反日會”,自己擔任會長,起草反日大會的宣言,查禁日貨等。陶鈍在這一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得到了鍛鍊,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步樹立起來。 [2] 
1921年,陶鈍從觀海小學畢業後考入濟南省立一中,在校期間受王盡美、鄧恩銘等的影響,開始接觸馬列主義,並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夏,陶鈍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因病假、轉系、應邀代課等原因,斷斷續續讀書6年,期間,自覺否定了“先讀書,後救國”的思想,曾積極參與領導北京大學學生救國運動,與李大釗、路友于等著名革命活動家相識,並共同探討過當時的革命鬥爭形勢。1927年4月,路友于被封建軍閥殺害後,陶鈍不計個人安危,以同鄉身份出面協助路友于家屬辦理了烈士的喪事。 [2] 
1931年5月,陶鈍即將從北大畢業時,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脅,經徐子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到青島女中、濟南省立一師任教。“九一八”事變以後,他積極參加救亡愛國運動,1932年3月,在濟南被國民黨山東反動當局以“共黨”罪逮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緩議”,不久經範明樞、路孟凡等人出面活動,改判為五年徒刑,於1935年釋放出獄。但是,他因服刑而失掉組織關係,給他出獄以後的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2]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兵臨濟南,學校提前放假,陶鈍只好攜家眷回到家鄉諸城。在家鄉,他積極組織抗日武裝,與日偽軍開展鬥爭。他還組織抗日宣傳隊,自任隊長,通過演講、文藝演出等形式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1939年,他秘密到沂蒙山區,加入早年結識的李澄之、梁竹航和範明樞等人發起組織的魯南民眾總動員委員會,開展抗戰活動,具體工作是任李澄之等籌辦的山東省第四聯合中學的國文教員。日寇控制魯中南後,學校無法集合復課,陶鈍與李澄之、梁竹航等進步教師對不顧民族大義、堅持反共而又抗戰無能的國民黨省政府不再抱任何希望,乃果斷與其徹底決裂,接受中共山東分局的領導,並遵照山東分局指示,於1939年7月組建了主張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羣眾性抗日團體———魯南國民抗敵協會(簡稱抗協),團結吸收了許多知識分子、上層人士以及四聯中學生等大批抗日青年參加。同時,抗協成立了省會部,作為山東分局直屬的一個機關單位。陶鈍是抗協的三位發起人之一,但因失掉組織關係未能被分配領導工作,只安排在省會部宣傳部任秘書,他意識到這是黨組織在審查、考驗自己,照常積極工作,並義無反顧地讓妻子寧倩雲和兩個女兒都參加了革命工作。1941年冬,日寇掃蕩沂蒙山區後,抗協省會部隨省級機關轉移到濱海區,陶鈍被任命為省會部的宣傳科長。 [2] 
1942年冬,抗協省會部撤銷,其機關的行政班底改為山東省文化界救國協會(簡稱省文協,是建國後省文聯的前身),陶鈍擔任省文協的秘書,相當於辦公室主任,協助會長主持文協的行政及業務工作。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他認真學習、貫徹執行《講話》精神,並對羣眾進行宣傳教育,以自己對農村生活和農民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開始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先後發表了長篇唱本《楊桂香鼓詞》和短篇小説《馬大娘探兒子》《上升》《黃犍》《女運糧》《麥黃杏》等文學作品,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共產黨八路軍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人民羣眾的鬥爭生活。尤其長篇唱本《楊桂香鼓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送未婚夫參軍的農村婦女的光輝形象,在人民羣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2] 
1947年,山東解放區在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之下,山東黨、政、軍各後方機關緊急疏散,省文協也奉命向東北轉移。年近半百的陶鈍雖然在疏散之列,但他卻堅決留下來,和文協會長張凌青、黨支部書記劉知俠等領導幹部一起就地堅持鬥爭,決心為解放戰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1947年9月,省文協黨支部為陶鈍辦理了重新入黨手續。
1948年夏秋間,山東戰場形勢好轉,陶鈍根據華東局安排,回到剛從魯北地區移駐魯中臨朐縣的省文協機關,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為解放濟南做準備,編寫進入濟南的宣傳材料。9月濟南解放,陶鈍奉調到濟南軍事管制委員會報到,被分派協助新成立的文教局工作,主要任務是利用他早年曾在濟南任教、對教育界情況比較熟悉的優勢,聯繫各中學、師範的校長和老教員,宣傳黨的政策,動員和組織各校早日開學復課。各校相繼復課後,他又以軍管會文教局幹部的身份,負責協助組織慶祝濟南解放的文藝宣傳工作。在陶鈍的建議下,進駐濟南的三個文工團通過聯合公演、街頭遊行演出,把慶祝解放的活動推向高潮,在廣大市民特別是教育界和青年學生中贏得熱烈的讚揚。此後,陶鈍深入民間,訪問、聯絡和教育各種戲曲及説唱藝術的職業藝人,動員和指導他們儘快地恢復演唱活動。同時着手籌備建立新的文藝工作機構,指導文工團的宣傳演出活動。 [2] 
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陶鈍被增補為山東文藝界代表,並負責籌備召開山東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不久,他在第一屆省文代會上當選為山東省曲藝改進協會主席,從此成為搞曲藝工作的專職幹部,歷任山東省文聯研究部副部長、省文聯副主席等,期間為推動山東鼓曲、曲藝改革,特別是為呂劇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 
1955年1月,陶鈍奉調進京到中國曲藝研究會工作,先後任副秘書長、秘書長。1956年任中國文聯黨組成員。1958年在全國第一屆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曲藝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此後,他協助曲協主席趙樹理健全曲協組織機構,出版機關刊物《曲藝》月刊,組織曲藝會演,調查和挖掘傳統曲藝作品,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曲藝工作的開展。“文化大革命”中,陶鈍受到林彪、“四人幫”的嚴重迫害,特別是1975年在“四人幫”及其爪牙們製造的所謂“陶鈍事件”中,更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打成“反革命分子”,受到隔離審查和殘酷的摧殘迫害。粉碎“四人幫”後,文藝界撥亂反正,陶鈍得到平反。1978年,他出任中國文聯恢復工作籌備組成員、中國曲協恢復工作籌備組組長。同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1月,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在中國曲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領導中國曲協工作期間,經中組部調查核實,恢復陶鈍1931年入黨後一度空缺的黨齡。同時在他的努力爭取和操辦下,1980年中國曲藝出版社正式成立,並由他任社長。1984年成立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1986年成立了中國北方曲校。1984年春節期間,他與曲藝界知名人士侯寶林、高元鈞、駱玉笙等,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的親切接見。此後,他認真貫徹陳雲關於評彈要“出人出書走正路”的題詞,並以此作為曲藝工作的指導方針而身體力行,特別重視抓好傳統長篇評書的整理工作。在他的提倡、支持下,許多民間口頭流傳的長篇評書相繼被整理出版。 [2] 
陶鈍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為推動我國的文藝事業尤其是曲藝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1年10月,陶鈍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6年2月中國文聯晚霞文庫出版了《陶鈍文集》。1996年11月14日,陶鈍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 [2] 

陶鈍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説《為了革命的後代》,短篇小説集《上升》,論文集《陶鈍曲藝文集》,中篇小説《小鬼的故事》,長篇説唱本《楊桂香鼓詞》,傳記文學《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散文《沂蒙探親記》等。 [1] 
參考資料
  • 1.    陶鈍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0-08-21]
  • 2.    《陶鈍》,《今日諸城》,2021年7月12日, 第03版 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