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福履

鎖定
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清末學者。光緒18年(1892)進士,入翰林,後改户部主事,歷任湖南慈利沅江益陽知縣,著有《遠堂文集》、《稚箕遠堂詩錄》等,編撰有《豫章叢書》。
中文名
陶福履
出生日期
1853年
逝世日期
1911年
職    業
學者
代表作品
著有《遠堂文集》
《稚箕遠堂詩錄》等,編撰有《豫章叢書》。

陶福履生平

陶福履“少以詩名”,“於學無所不窺,尤其留意鄉先生遺書”。他在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因母病而請假回鄉,在侍親的同時即開始刊刻《豫章叢書》。母死,喪事百日完畢,則全力投入這一工作。守孝三年之期,完成了江西鄉邦文獻的第一次彙集和刊刻。所編《豫章叢書》分為三集,分別由歐陽熙、喻震孟、皮錫瑞作序。 [1]  最後刊刻成書於光緒21年(1895年)。

陶福履彙編和刊刻《豫章叢書》

關於他彙編和刊刻《豫章叢書》,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事情的緣起。據為《豫章叢書》第一集作序的歐陽熙説:他的老師樂平人石景芬(芸齋),感慨當年阮元刊刻皇清經解和撰十三經校勘記,實賴江西人之力,但皇清經解卻未收江西人的著作,於是發願要彙編江西人的經學著作,並叮囑歐陽熙留意,但此願未遂而石景芬已逝。歐陽熙與陶福履談及此事,才知陶福履也早有此願,於是合兩家之書一起編選刻印,並將經學擴大到經、史、子、集四部,名之為《豫章叢書》。
二是編刻《豫章叢書》的深層目的。喻震孟在《豫章叢書》第二集的序言中説:當時“學者沉溺於帖括浮濫之中,無人讀書,而古籍之傳者亦日就湮沒。前之人莫由持餉乎後人,後之人無由乞靈於前人,人才之所以日衰,風氣之所以日壞,職是故也。”而皮錫瑞在《豫章叢書》第三集序言中也説:“君之意在表彰先哲,而津逮後學之功尤偉。”顯然,陶氏之所以編刻《豫章叢書》,是想借珍貴的先賢遺著的傳播,造就人才,改變風氣。
三是當時陶福履的經濟狀況。着手編刻《豫章叢書》在陶福履剛入翰林的第二年,後又經母喪,家境並不寬裕。歐陽熙在序言中説:“君甚貧,舊廬尚質於人,羔雁所入,乃以為表彰先哲之用,君為用非所謂賢豪而何耶?”就此三點來看,陶福履編刻《豫章叢書》書的首創之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