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母

鎖定
陶母(243年-318年),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幹縣金川鎮)人。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是陶淵明的曾祖母。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賢母。 [1] 
陶母湛氏家境貧寒,其父早喪,16歲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生陶侃,陶侃出生時,時局混亂,戰事不斷。三國歸晉後,丈夫陶丹因是吳國舊臣沒有再出來做官,其家庭也因此而衰落。為了生計,舉家從鄱陽遷往廬江郡尋陽縣 [2]  ,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陶丹離開人世後,生活重擔全部落在陶母的肩上。失去丈夫之痛和家道的沒落,並沒有使這陶母湛氏卻步。她將丈夫的靈柩運回鄱陽老家安葬,依然地挑起了家庭生活和培養教育兒子的重擔。陶母湛氏常常是一邊勞作,一邊陪伴兒子陶侃讀書。為教育兒子操勞一生,後病逝於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終年75歲。 [1] 
陶母教育兒子愛惜光陰,崇尚勤勞。又教誡其子,務“使結交勝已”。她秉性賢良,教子有方,一生都在傳播着“母賢文化”,母範懿德,百世流芳,被世人尊稱千古賢母。與孟母、歐母、岳母一起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1] 
所處時代
三國西晉,東晉
出生地
新幹南市村
出生日期
243年
逝世日期
318年
本    名
陶母

陶母人物生平

陶母湛氏,三國時代(243年)出生於新幹南市村(今金川鎮),病逝於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終年75歲,葬於今江西鄱陽縣城東,現有陶母墓陶侃因年幼喪父,家貧無所依託,湛氏只好攜陶侃由鄱陽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紡織謀生養子,供陶侃讀書。湛氏家教嚴謹,教子惜陰讀書,樹建功立業之志,還以忠順勤儉為美德薰陶其子。為此,小小陶侃總以清貧為樂,發憤進取,自幼伴母夜織而讀書,聞雞鳴而勞作。因此,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範逵薦為縣令,直至任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封長沙郡公,為國為民,清正廉潔。

陶母軼事典故

陶母陶母封鮓

原文
陶母 陶母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選自《世説新語》)
譯文
晉朝人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裏的差役)把一罈糟魚送給母親。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陶母截髮延賓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範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而逵馬僕甚多。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氏頭髮委地,下為二,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日夕,遂為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知湛氏所為,既嘆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語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陽,遂稱之於羊晫、顧榮等人,大獲美譽。
陶母截髮延賓,薦餵馬之事鄉里傳談,以為賢良。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賢母。北寧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於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截髮延賓”的事蹟。後來,為紀念湛氏教子讀書,縣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幹縣皮革廠址)建起陶侃“讀書枱”、“洗墨池”,旁邊還建有“惜陰書院”和“金川望江樓”。
宋代名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楊萬里、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縉等都到此遊歷並賦詩讚譽“陶母教子”。

陶母後世紀念

主詞條:陶母紀念館
鄱陽陶母紀念館
鄱陽陶母紀念館(2張)
陶母紀念館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四十里街鎮。 [3-4] 
主詞條:陶母墓
陶母墓,位於鄱陽縣城東牛崗咀一個小山坡上,2005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