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山書院

(李氏朝鮮時期書院)

鎖定
陶山書院(도산서원)位於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安東市陶山面土溪裏,是世界文化遺產、韓國史蹟,佔地面積324945平方米 [1] 
陶山書院是為了褒揚追思退溪先生李滉的學問和德行,於朝鮮宣祖八年(1575年)所建。陶山書院以教育設施為中心,由祭祀空間和附屬建築構成,教育設施以正門進道門和中央的典教堂為基準成左右對稱,在書院地勢最高的地方,以三門為界,有一座尚德祠,屬祭祀用祠堂(退溪先生牌位安放處),還有在祭祀前進行準備活動的典祀廳 [2] 
1969年5月28日,陶山書院被指定為朝鮮史蹟第170號。2019年7月6日,陶山書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 
中文名稱
陶山書院
外文名稱
도산서원
地理位置
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陶山面陶山書院路154號
佔地面積
324945平方米
開放時間
夏季:09:00~18:00;冬季:09:00~17:00
門票價格
成人票1500韓元;兒童票600韓元
保護等級
世界文化遺產
保護級別
韓國古蹟

陶山書院歷史沿革

朝鮮明宗十二年(1557年),僧人法蓮開始修建陶山書堂和隴雲精舍。
朝鮮明宗十六年(1561年),陶山書堂建成。
朝鮮宣祖五年(1572年),陶山書堂決定在尚德祠安放退溪先生牌位。
朝鮮宣祖七年(1574年),由當地儒林公議,修建祠堂,設立書院(典教堂,東西齋)。
朝鮮宣祖八年(1575年),書院落成,國王欽賜匾額“陶山書院” [3] 
朝鮮宣祖九年(1576年),陶山書院正式完工,退溪先生牌位被安放在尚德祠。
朝鮮正祖十二年(1796年),陶山書院設立試士壇。
朝鮮高宗七年(1870年),在大院君的書院撤廢令中,陶山書院被保留。
1930年,陶山書院增建西光明室。
1970年,陶山書院建立了遺物展覽館——玉振閣。
2003年,陶山書院藏版閣所藏書板2790張被移送到韓國國學振興院保管 [3] 

陶山書院建築格局

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4張)
陶山書院以教育設施為中心,由祭祀空間和附屬建築構成。教育設施以正門進道門和中央的典教堂為基準成左右對稱。東西兩翼的光明室是書庫(用來保管書籍)。東西齋是儒生們居住和學習的地方,東邊的叫做“博約齋”,西邊的名為“弘毅齋”,這兩間房子以庭院為中心,左右相對。中央的典教堂由講學空間和院長室組成,東齋後面是保存書板的藏版閣 [2] 
在陶山書院地勢最高的地方,以三門為界,有一座尚德祠,這是屬於祭祀空間的祠堂,退溪先生的牌位就安放在這裏,還有在祭祀前進行準備活動的典祀廳。作為附屬建築的上庫直舍是運營管理書院的辦公室,它位於弘毅齋的後面。遺物展覽館“玉振閣”位於陶山書院入口西側,建於1970年,用於展覽退溪先生使用過的物品 [2] 

陶山書院主要景點

陶山書院陶山書堂

陶山書堂是退溪先生親自教授弟子的地方。於朝鮮明宗十二年(1557年)動工,朝鮮明宗十五年(1560年)完工。是陶山書院內年代最為久遠的建築。
陶山書堂呈“一”字形,共有三間,分為廚房、火炕房、地板房。這裏還加建了半間廚房、一間地板房,還有一個特點是房間三面都有木廊台。加建房頂然後延長了地板間,火炕房叫做玩樂齋,地板房叫巖棲軒 [4] 

陶山書院隴雲精舍

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5張)
隴雲精舍位於陶山書堂的西側,是儒生們的宿舍,據傳是由龍壽寺的僧人法蓮和淨一修建完成的,整體格局呈“工”字形,反映出李滉希望弟子們能夠自覺專心於“心體工夫”的良苦用心。隴雲精舍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各有兩間火炕房和一間向前突出的地板房,後面還有一間封堂。前面的基壇月台是用磚石鋪設起來的。這個宿舍被一分為二,年長的學生住東側,年少的學生住西側。這樣就可以互不影響。通過四面的窗户和房門實現了良好的採光和換氣 [5] 
時習齋是東側突出的地板間,與西側相對稱,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們實現互相對話和競爭,也有督促其全心全意埋頭於學問的意思。觀瀾軒是隴雲精舍東側突出的地板間,與時習齋相呼應。火炕房是學習的地方,地板間是休息的場所。觀瀾就是遠望洛東江的碧波,同時探求理學的意思。 [5] 

陶山書院下庫直舍

下庫直舍是為了管理陶山書堂、學生宿舍、書齋、附屬設施及準備膳食而修建的房子,奴婢住在這裏。
如今看到的房子是在1932年易地重建的,原來是共六間建築,異地重建時在東西兩翼各擴建了一間。原來和書堂處於一個空間內,修建書院時因為擋住了進入書院的路,所以和隴雲精舍一起從書堂建築中分離出來 [6] 

陶山書院進道門

陶山書堂北建立陶山書院的同時,在陶山書堂和隴雲精舍之間修了一條通向書院的小路。順着這條小路通過進道門,就可以走進書院。所以這道門把整個空間分割成書堂區域和書院區域。作為表示與外部劃界的大門,上懸的匾額象徵着禮教的意義 [7] 

陶山書院光明室

光明室指保管和閲覽圖書的地方,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匾額是由退溪先生親筆題寫的。光明室以進道門為中心,分東西兩間,為了防潮,建成了樓閣式。東光明室朝鮮純祖十九年(1819年),室內收藏着歷代國王的內賜書籍和退溪先生閲讀過的藏書 [8] 
西光明室建於1930年,完全按照東光明室的格局修建,也是兩層的樓閣建築,可以起到書院瞭望台的作用。特別是這裏收藏者以退溪門徒為首的韓國國內儒學者的文集和近來出版的各種書籍 [8] 

陶山書院典教堂

典教堂是陶山書院的講堂,是一座正面四間、側面兩間的八作屋頂建築物,由院長室和講堂構成。基壇很高,凸顯其威嚴的一面,兩面還設置了階梯。特別的是,不僅房間數是性理學者們所忌諱的雙數,而且因為西側只有一間火炕房,所以呈不對稱排列。火炕房是院長的卧室,叫做閒存齋。大廳正面三間是開放的,沒有設置門扉,而側面和後面的每一間都設置了兩扇可以推拉的窗户 [9] 
典教堂正面的匾額是由朝鮮中期書法家韓石峯書寫,是在朝鮮宣祖七年(1575年)由宣祖賜給陶山書院的。在講堂的牆壁上懸掛着許多匾額,如院規、白鹿洞規、正祖的賜祭文、國忌案、四勿箴、夙興夜寐箴等 [9] 
1963年1月21日,典教堂被指定為韓國寶物第210號 [1] 

陶山書院尚德祠

尚德祠為陶山書院的祠堂,安放着退溪先生和其弟子月川趙穆的牌位,是一座正面三間、側面兩間的八作屋頂的房屋,一般來説,祠堂建築都是簡潔、嚴謹的牔栱屋頂,但是陶山書院的祠堂卻是八作屋頂,這是一個特別之處。前面的半間是作為退間開放的,退間的地面由磚石鋪成,另外一間半隻有前面裝上了門。除了前面,其餘三面都設計成牆壁,內部則處理成通間 [10] 
1963年1月21日,尚德祠被指定為韓國寶物第211號 [1] 

陶山書院典祀廳

典祀廳是祠堂進行祭祀時,準備、保管所用祭品的地方。位於準備祭品材料的庫直舍和祠堂之間。由東西兩間構成,東側是酒廳,西側是存放祭祀器皿的祭器庫 [11] 
酒廳由一間火炕房和一間地板房構成。火炕房是準備祭品的儒士過夜的地方,地板房是準備和存放祭品的地方。祭器庫位於典祀廳的西側,就像名字一樣,這是保管祭器的地方。為了更方便地搬運祭品和祭器而設置了開有房門的地板間和以磚石鋪地的奉堂 [11] 

陶山書院試士壇

是為了紀念朝鮮時代嶺南地方的科舉考試場所而修的建築物。朝鮮正祖十六年(1792年),朝鮮國王正祖為了褒揚退溪先生的德行和遺業,親自撰寫了祭文並致祭。不僅如此,正祖為了獎勵退溪先生的學問並鼓勵嶺南儒生的士氣,派吏曹判書李晚秀特開別科選拔地方人才。參加陶山別科的考生共有七千兩百餘名,國王親自批閲了試卷,並且為及第的十一名考生擺設的慰勞宴。
為了紀念此事,朝鮮正祖十二年(1796年),由領議政蔡濟恭撰文、刻碑,修建了試士壇。朝鮮純祖二十四年(1824年)進行了重修,1974年,因為修建安東水壩,在原來的位置上堆起了十米的高台,把碑亭和石碑移建到了上面。碑亭是正面一間、側面一間的八作屋頂建築,柱子中間有一棵橫向附着在牆上的樹,為了抵禦風雨加蓋了板牆。在四處飛檐下面,有四根柱子,使亭子更具安定感 [12] 
1973年,試士壇被指定為第33號慶尚北道有形文化財產 [3] 

陶山書院歷史文化

陶山書院藝文

李滉《陶山雜詠十八首》中的“天淵所望,然皆有主,故不繫陶山”即描寫陶山書院 [13] 

陶山書院相關人物

李滉,朝鮮中期文臣,學者,籍貫是真寶或真城,字景浩,號退溪、陶翁、退陶、陶叟、清涼山人,歷任副正子、博士、户曹佐郎、修撰、正言、邢曹佐郎兼承文院校理 [14] 
1542年以檢詳的身份出任忠清道暗行御史,後作為舍人兼任文學、校勘,1543年又被任命為大司成。
1545年乙巳士禍的時候,因為李芑而被削職。後歷任司僕寺正、應教等官職,1552年再任大司成 ,1554年由刑曹和兵曹參議升為副制學,1566年升為工曹判書及禮曹判書,1568年由右贊成升為兩館大提學,1569年隱退,回到故鄉致力於研究學問和教育後生。其著有《退溪全書》 [14] 

陶山書院保護措施

1969年5月28日,陶山書院一帶被指定為第170號史蹟,通過總統令進行了復原與整理 [3] 
1977年,書院設立陶山書院管理事務所,並制定頒佈了《管理運營條例》 [4] 

陶山書院旅遊信息

從安東巴士客運站到河回村或陶山書院時,可以在客運站外右側的乘車站乘坐市區循環巴士(0路、0-1路、1路、2路,運行間隔約10分鐘,所需時間為15—20分鐘)到原安東巴士客運站下車,然後再換乘去河回村或陶山書院的巴士。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