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山寺

鎖定
陶山寺位於瑞安市陶山,清嘉慶《瑞安縣誌·寺院》載:“陶山寺,在陶山。唐天寶二年,高僧潘道悟禪定,降龍創剎。會昌六年賜‘真身禪院’額,周顯德改通明寺,宋太平興國四年,因陶貞白隱居,以山名寺。熙寧五年建塔院二。”
中文名
陶山寺
地理位置
瑞安市陶山
始建年代
唐天寶二年

陶山寺創建

創建陶山寺的潘道悟禪師是唐代一位高僧,宋《高僧傳》中有傳。《浙南瑞安佛教志》記:“釋道悟,陶山人,清高自在,放蕩無束,知識淵博,行動莫測。隱住陶山陶真君所建精舍,精進不懈,人皆敬仰。
一個晚上,道悟禪師手結三昧手印,跏跌端坐,安祥圓寂,面顏如生,如入三昧禪定。眾議不要將他肉身火葬,將他坐在缸內,竟長生頭髮指甲……五年後,忽然舉起右手,狀若傳香,州官百姓來觀看者,如同雲湧,傳為奇蹟,官府將此事上奏唐中宗。帝封‘實相大師’,敕賜紫衣袈裟,安葬塔墓,受百姓敬仰。”
據考,這是瑞安受皇帝敕封的第一位聖僧。民國《瑞安縣誌稿》載:“道悟生有慧眼,博通經典,能預知人間休咎,滅度時囑徒輩不殮葬,以真身供奉塑像……”故會昌六年(846)以“真身禪院”賜額,這是瑞安繼本寂寺之後第二座皇帝賜額的寺院。

陶山寺高僧

陶山寺,出過很多高僧,五代時的詩僧䛒光,《浙南瑞安佛教志》有他小傳:“釋䛒光,字登封,俗姓吳,永嘉人,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孫也。少年到瑞安陶山寺剃髮為僧,喜獨處閒靜……多作古調詩詞……善寫草書與隸書……唐昭宗下詔,令他進京寫字,賜紫方袍……有文集出版,知音者很貴重它。”
另一位是一淨禪師,《平陽縣誌》有載:一淨和尚,字恬西,曉柔法師高徒,歷主瑞安陶山寺、寶興寺。能詩善畫,深得師傳。

陶山寺寺院歷史

陶山寺,歷史悠久。從唐天寶二年(743)潘道悟禪師創剎至上世紀80年代拆遷,已有1200多年。在這一千多年中,寺院幾度興衰、幾度修建。
史載,北宋熙寧五年(1072)擴建兩座塔院。清本邑詩人孫炳在《陶山懷古》中寫道:“梵宇巖嶢勢盛昌,仙壇塔影隔蕭牆。平湖十里遊閒趙,古洞千年跡著楊。草蔓荒園花寂寞,煙疏仄徑市淒涼。空留六六山邊井,今昔興衰問夕陽。”留下了到清朝時,陶山寺“梵宇盛昌”、“仙壇塔影”的歷史見證。
另外,邑人唐寶賢在陶山寺大殿上拆下的大梁上抄錄了這麼一段文字:“本寺,梁朝宰相陶弘景隱居飛昇。唐聖僧道悟坐化,真體常存。繼宋楊老仙翁次建。大清中興本寺沙門一淨等重建者。前檀越狄鍾福建泉州府知仝男璁欽受江西吉安府龍泉縣施基地一片,香燈田二畝,助銀四十兩,祈保子孫昌盛者。雍正丁未重修,合族又助銀貳拾肆兩正,祈保合族後裔永遠昌盛者。大護法主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孫鏘鳴喜捐銀五百兩正,祈保子孫昌盛。”
這段文字,記錄了陶山寺創建後一千多年裏的幾件史實:一、宋時楊老仙翁續建寺院;二、清朝時住持一淨髮起重建,後垟的檀越主狄鍾、狄璁父子施地,且助銀四十兩;三、清雍正丁未(1727)重修,狄家又助銀四十兩,孫鏘鳴捐銀五百兩。可見,拆建前我們看到的陶山寺應是清一淨大師重建,雍正年間重修的梵宇。

陶山寺人文

宋朝著名學者周行己在《浮沚集》中記,北宋崇寧三年(1104),他曾與瑞安知縣——揚州的呂維揚(字少逸)一起,在公餘之暇遊陶山寺“得陶隱居先生丹室於陶佛寺”,並且對《陶弘景傳評》中所載的“梁天監十一年,陶弘景從霍山北返居木溜嶼”中的“木溜嶼”作了這樣的詮釋和考證:“永嘉境中無所謂木溜嶼者,而室之下有仙壇、丹井,雖歲久相傳,不可驗考。然陶山之為陶山,舊矣。豈山以人著,今名遂傳,舊名遂泯乎?”
清黃紹第在詩《陶隱居陶山丹室》中記述了這件事:“仙壇丹井久茫茫,閣本傳真七尺長。浮沚祝詞蒲慄薦,宰官曾記呂維揚。”據現存的詩文看來,清朝時遊陶山寺留下的詩最多。
除以上引到外,還有孫希旦的《遊陶山寺》、鄒元檄的《陶山偶成》、孫炳的《陶山懷古》、石世英的《訪陶山寺》、曹應樞的《陶山寺遇雨》和鬱豫的《陶山懷古》等,他們從不同的側面抒寫了遊覽陶山寺的情景和感慨。
“昔年奇蹟著陶峯,落落禪林出晚鐘。嶺上猶然傳好句,雲間何處駐仙蹤。荒涼古寺寒煙積,飄渺丹台碧樹封。自是高人頻眺望,不教世態卧潛龍。”這是清初本邑文人董鳳翔寫的《陶山懷古》。詩中的“禪林晚鐘”、“寒煙古寺”寫的就是陶山寺,而“嶺上好句”和“飄渺丹台”,指的該是南朝陶弘景的《詠白雲》詩和他在此隱居築的煉丹台。

陶山寺重建

這座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寺,因學校建設的需要,於上世紀被拆毀,只有一口六角古井和開挖出來的八角經幢、青石蓮花磉盤、古塔殘件留在瑞安市第九中學的校園中,去見證這座千年古剎的歷史輝煌。
現在的陶山寺是2007年在原院址的北側擇地重建的,稱“陶山禪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組成,延續了古剎的千年文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