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寺北墓地

鎖定
陶寺北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北800米處,墓地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是東周時期墓地。 [1]  [3] 
從2014年9月~2018年9月,陶寺北墓地發掘面積近10000平方米,暴露車馬坑6座(未發掘),已發掘春秋時期墓葬25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大夫、士一級貴族墓葬19座(其中8座被盜),葬式明確的墓葬頭均北向,仰身直肢。春秋早期平民墓葬214座,頭多北向,個別頭西向或南向;葬式為仰身直肢或屈肢,屈肢葬約佔二分之一強;春秋晚期平民墓葬26座,均仰身直肢,頭北向。陶寺北墓地春秋早期玉石器祭祀遺存在東周考古中是首次發現,也是繼北趙晉侯、曲沃羊舌等墓地之後又一處發現有動物祭祀遺存的墓地,為進一步探索古代“墓祭”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1]  [3] 
2019年10月7日,陶寺北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陶寺北墓地
地理位置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北800米處
所處時代
東周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170-2-00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陶寺北墓地歷史沿革

陶寺北墓地挖掘現場清理銅器 陶寺北墓地挖掘現場清理銅器
2014年、2015年,由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旅遊局、襄汾縣文化局組成的考古隊發掘了春秋時期大中小型墓葬12座。 [6] 
2016年3月~2017年1月,考古隊第三次對墓地中部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850平方米,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 [5] 
2018年,延續2017年的發掘工作,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清理春秋時期豎穴土坑墓109座、祭祀坑31個,漢代灰坑6個。 [3-4] 
202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佈襄汾陶寺北墓地兩座春秋墓葬資料,墓葬出土的楚式青銅器映射出晉楚爭霸的歷史。對外公佈的是2015M2和2016M2的墓葬發掘情況。2015M2出土銅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共計67件(組),銅製禮器有鼎3件,三足盤、匜、甗、盞各1件;2016M2出土銅器、玉石器、骨器、陶器、鉛錫器、漆器等。 [7] 
2024年3月1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山西陶寺北墓地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該墓地發現典型晉系青銅器,並發現楚、齊魯等文化風格銅器,印證了兩千多年前的文化交流。 [9] 

陶寺北墓地遺址特點

陶寺北墓地綜述

陶寺北墓地航拍圖 陶寺北墓地航拍圖
陶寺北墓地羣位於襄汾縣城東北約7千米處,佔地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墓葬從早到晚由西北向東南排列,從兩週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綿延約500年。2014年9月~2018年9月,發掘面積近10000平方米,暴露車馬坑6座(未發掘),已發掘春秋時期墓葬25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大夫、士一級貴族墓葬19座(其中8座被盜),葬式明確的墓葬頭均北向,仰身直肢。春秋早期平民墓葬214座,頭多北向,個別頭西向或南向;葬式為仰身直肢或屈肢,屈肢葬約佔二分之一強;春秋晚期平民墓葬26座,均仰身直肢,頭北向。 [4] 

陶寺北墓地2014年挖掘

陶寺北墓地M7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方向355°。墓口略小於墓底,墓口距地表1.2米。墓口長3.86米、寬2.56~2.76米,墓底長4.3米、寬2.9~3.15米,現存墓口距墓底9.55米。墓壁較規整。填土經夯打,質密,堅硬,夯層厚0.08~0.3米。槨室和墓壁間有熟土二層台,土質堅硬,經夯打,北側寬0.05米、南側寬0.2米、東側寬0.2米、西側寬0.15米、高1.9米。填土中出有石戈、蚌片、石圭、玉魚各1件,以及一具不完整的動物骨骼。葬具為一槨雙棺,僅見板灰。棺室塌毀後,槨蓋板中部首先下陷,導致槨室中間低兩邊高。從板灰痕跡觀察,槨長4.05米、寬2.3~2.35米、高1.9米,與熟土二層台等高。蓋板23塊,寬0.1~0.25米、厚0.1米,東西向橫放於槨室上。槨壁板10塊,寬0.2~0.3米、厚0.1米。擋板情況不明。底板16塊,南北向放置,寬0.1~0.15米、厚0.05米。東西兩側槨壁板上的直角榫頭嵌入南北兩端擋板卯口內,呈“Ⅱ”形。槨底有長方形墊木2根,東西向,置於南北兩端,長2.8米、寬0.23米、厚0.13米。墊木槽挖於生土上,寬0.25米、深0.1米。槨板的縫隙間塗青膏泥,厚0.2~0.3釐米。內外棺髹紅漆。內、外棺蓋板、壁板、底板均南北向順置,擋板東西向。內外棺壁板和擋板嵌合處為榫卯結構,壁板上直角榫頭嵌入擋板卯口內,外棺南端擋板略長於東西兩側壁板,內棺擋板和壁板接合處齊平,呈“□”形。外棺長2.18米、寬0.82、擋板殘高0.76米。蓋板3塊,厚0.07米。壁板3塊,尺寸不詳。外棺、內棺的底板板灰混合,厚度不明。內棺長2.07米、寬0.4米5、殘高0.31米。蓋板3塊,厚0.03米。底部殘存壁板厚0.06米,塊數不詳。墓主人骨骼朽蝕呈粉狀,可見輪廓,僅頭骨尚存。衣物朽成黑褐色粉末。頭北向,面向東,仰身直肢,雙手置於腹部。棺內撒一層硃砂,附着於墓主人隨身玉器上。 [6] 

陶寺北墓地2016年挖掘

陶寺北墓地2016年挖掘墓葬
陶寺北墓地2016年挖掘墓葬(6張)
2016年,陶寺北墓地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2座大型墓葬為春秋晚期墓葬,同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出土有鼎、豆、鑑、壺、簠、舟、鬲、盉、盤、甗等青銅容器35件,以及樂器銅鎛8件、銅紐鍾9件、石磬4套20件和玉飾件等隨葬品,為研究煌煌800年的晉國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5] 
陶寺北墓地2016積石墓葬 陶寺北墓地2016積石墓葬
2016年,發掘的2座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均為大型豎穴積石墓葬,墓口長度在5~7米、寬4~5.4米、深近10米。ⅢM1墓主人是一女性,30歲出頭,腹部有一胎兒。 [5] 

陶寺北墓地2018年挖掘

春秋早期墓葬
春秋早期墓葬,分佈在墓地的西北部(Ⅱ區),發掘的108座墓葬中,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103座。
陶寺北墓地M2009 陶寺北墓地M2009
規模最大的兩座墓葬M2009、M2010,相距約8米,東西並列,是一對夫妻墓。M2010,靠近墓口北部有玉石器祭祀遺存,因距地表較近,多被破壞,以碎石圭為主,玉器很少,有玉人、碎玉片等。玉石器的外圍有動物祭祀,由內向外依次為狗、馬,狗坑有二十餘個,很淺,無明顯邊界,更像是放在地上直接填埋;馬坑較深,有十餘個,可辨性別的個體均雄性。M2009近旁亦有少量的狗坑、馬坑。兩座墓葬四周均有壘砌整齊的石塊,與槨等高,形成積石二層台。其中M2009規模稍大,開口長6.2米、寬4.2米,底部長7.1米、寬5.2米,深11.1米。四周積石寬約1.2~1.6米,高約2.3米,墓底亦鋪有一層石板。隨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僅殘留有銅魚、銅鈴、陶珠、銅器殘片等。在盜洞填土內篩出有瑪瑙珠百餘件,還有銅魚、陶珠、蚌貝等。盜洞內還發現零星的肢骨,經鑑定其中有一截女性的盆骨。M2010,開口長5.1米、寬3.8米,底長5.9~6.1米、寬4.1~4.3米,深約10米。四周積石南北寬約0.7~0.8米、東西寬約0.3~0.5米,高約1.8米。墓底為生土,中部發現較規整圓形腰坑,但未發現任何遺物。槨室被嚴重盜擾,在槨室東北部發現石磬5件,位置已被擾動。棺槨間西北部有青銅武器戈、箭鏃,西、南部發現殘留的銅魚、銅鈴、蚌貝、陶珠等。墓主人應為男性。
陶寺北墓地馬坑K2030 陶寺北墓地馬坑K2030
其餘3座中型墓葬,規模稍小,基本被盜空,可見殘存的棺槨遺蹟,多為一槨雙棺。M2008北部亦有祭祀坑,大型祭祀坑內多為整具馬骨,小型祭祀坑均很淺,距地表近,多被破壞,以狗為主,另有個別的羊。
除最東部的M2008外,其餘的大中型墓葬墓口北部均發現有兩個較規整圓形坑,坑內中部套有圓形或橢圓形坑,外坑直徑約1.5~2米、深約1~1.2米,內坑直徑約0.5~0.7米、深約1.5~1.8米。填土多經夯打,個別有明顯夯層,有的坑內堆積有較大的石塊。M2010墓口北部也有兩個圓坑,玉石器祭祀遺存、動物祭祀坑疊壓在圓坑之上。
春秋早期的大中型墓葬,均有殘存的銅翣、蚌貝、銅魚等。這些墓葬的主人至少應屬大夫階層。
103座小型墓葬中,除1座南向外,餘均北向。葬具多單棺,個別一棺一槨或雙棺,葬式有仰身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前者多於後者。隨葬品多為單件陶鬲,共出土80餘件,也發現有小件玉飾、口唅,個別無隨葬品。此外,還發現一座夫妻同穴合葬墓,為同時期罕見。 [3] 
春秋晚期墓葬
陶寺北墓地M3011 陶寺北墓地M3011
2018年,繼續清理上年未完成的M3011,位於墓地中部偏北(Ⅲ區),M3011方向7°,為一座大型豎穴土坑積石墓葬,與2016XTM1東西並列,相距約10米,是一對夫妻異穴合葬墓。墓口長6.4米、寬5.2米、深約10米。在槨蓋板上及槨室四周、槨底發現有積石,為大小不勻的河卵石。西北角發現有盜洞,但因墓室較深且有積石保護,除西北角被盜外,其餘保存尚好。
陶寺北墓地出土青銅鼓座 陶寺北墓地出土青銅鼓座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隨葬青銅鼓座的墓葬,墓主人多為一國之君或權傾朝野的重臣。陶寺北M3011的青銅鼓座底徑約85釐米,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可能是手握實權的重臣。 [3] 

陶寺北墓地2023年

2024年3月1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人員在山西陶寺北墓地發現典型晉系青銅器,並發現楚、齊魯等文化風格銅器,印證了春秋晚期各國的文化交流。
編號為2015M1的墓葬年代為春秋晚期,出土鼎、簠、敦、方壺、鑑、甗、盤、匜、甬鍾等青銅器,其中絕大多數青銅禮樂器是典型的晉式青銅器。蟠虺紋、變形蟠螭紋等和侯馬鑄銅遺址陶模、陶範上的紋飾完全吻合,是鑄銅遺址的產品。從出土的銅簠分析,其文化屬性屬於楚文化系統。而出土的銅盤多見於山東地區,具有齊魯文化風格 [8] 

陶寺北墓地文物遺存

綜述
陶寺北墓地出土銅鎛
陶寺北墓地出土銅鎛(4張)
陶寺北墓地出土有大量青銅禮樂器,棺槨間東部發現較多車馬器、兵器等,棺內有少量隨身玉器。隨葬品有銅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器、陶器等。 [3]  [5]  [6] 
銅禮器
銅禮器有鼎(鑊鼎,形制大小相同。列鼎兩套10件,鼎蓋上均為三環形鈕,腹部以凸弦紋間隔。兩套列鼎各5件,一套飾勾連雲雷紋,另一套飾蟠螭紋)、夔鳳紋圓壺、素面圓壺、簠、方座豆、鑑、鬲、盤、銅豆等。 [3]  [5]  [6] 
樂器
樂器有鎛鍾13件(靠近盜洞,可能不是完整編鐘數量)、甬鍾一套13件、鼓座、石磬;樂器中,13件一套的甬鍾,11件有刻銘,其中9件甬鍾同銘,各有18個字;另兩件甬鍾亦同銘,各有177個字。均有“衞侯之孫申子之子書”等文字,應是一套衞國編鐘。青銅鼓座由三條蟠龍相互纏繞,龍首昂起口銜承接鼓柱的圓筒。 [3]  [5]  [6] 
銅兵器
銅兵器有戈、戟、箭鏃等。 [3]  [5]  [6] 
銅工具
銅工具有錛、鑿、銅錐、環首刀。 [3]  [5]  [6] 
車馬器
車馬器有車軎轄、馬銜、馬鑣等。 [3]  [5]  [6] 
玉器
棺內發現有殘玉片、玉佩飾、玉環、玉韘、玉璜、玉握、踏玉等。 [3]  [5]  [6] 

陶寺北墓地研究價值

陶寺北墓地從兩週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伴隨了晉國的興盛和衰亡,是晉國的一處貴族墓地。在晉國史中陶寺北墓地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有着什麼樣的歷史地位,當時的社會層級結構、族羣之間的等級差別、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附屬關係、婚姻狀況、家族形態等等都是需要探討的重要學術問題,推動了晉國史乃至兩週史的研究。 [1]  [5] 

陶寺北墓地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陶寺北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陶寺北墓地旅遊信息

陶寺北墓地地理位置

陶寺北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北800米處。

陶寺北墓地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陶寺北墓地,路程約27.3千米,用時約4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