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回

鎖定
陶回(277年―327年),字恭淵 [1]  。(《晉書》為避諱李淵而隱去其字)丹陽(今安徽當塗)人,三國時吳國交州刺史陶基之孫,太子中庶子陶抗之子 [2] 東晉官員、將領。
陶回起初歷任參軍、州別駕、從事中郎、司馬。蘇峻之亂時,陶回等勸司徒王導儘早出兵守衞長江渡口,又勸庾亮設伏兵截擊蘇峻,庾亮不聽,結果兵敗。陶回回到丹陽,聚集一千多步兵,與陶侃等攻擊蘇峻,又敗韓晁,因功封康樂伯。
陶回因有才幹,任北軍中候、中護軍。後升任徵虜將軍、吳興太守。當時饑荒糧貴,三吳地區特別嚴重。陶回擅作主張,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境內得以保全。不久朝廷詔令會稽、吳郡效法陶回,因此二郡百姓也得以保全。後入朝任領軍將軍散騎常侍,徵虜將軍之職如舊。
咸和二年(327年),陶回因病請求辭職,晉成帝不同意。調任他為護軍將軍,常侍、領軍之職如舊,陶回還未赴任便去世,時年五十一歲,諡號威。
中文名
陶回
別    名
恭淵
陶恭淵
國    籍
晉朝
民    族
漢族
籍    貫
丹陽(今安徽當塗)
出生日期
277年
逝世日期
327年
職    業
官員、將領
官    職
領軍將軍散騎常侍
爵    位
康樂伯
諡    號

陶回人物生平

陶回因功封爵

陶回起初受徵用為司空府中軍、主簿,但他都沒有就任。後來大將軍王敦任命他為參軍,轉任州別駕。王敦死後,司徒王導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升任司馬。蘇峻之亂時,陶回和孔坦向王導進言,請求儘早出兵守衞長江渡口。蘇峻將到時,陶回又對庾亮説:“蘇峻知道石頭有重兵守衞,不敢直下,必定會朝小丹楊南路步行而來,應當伏兵截擊,可以一戰而擒。”庾亮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不久蘇峻果然從小丹楊經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見當地人,抓住當嚮導。當時蘇峻夜行,隊形很不整齊。庾亮聽説後,很後悔沒有聽從陶回等人的計策。不久朝廷軍隊大敗,陶回回到丹陽,聚集義軍,得到一千多人,都是步兵,與陶侃温嶠等併力攻擊蘇峻,又另外擊敗韓晁,因功封為康樂伯。 [3] 

陶回賑濟百姓

當時剛剛平定大亂,法紀廢弛,司徒王導因陶回有才幹,提拔他補任北軍中候,不久轉任中護軍。過了很久,升任徵虜將軍、吳興太守。當時饑荒糧貴,三吳地區特別嚴重。詔令想聽任百姓賣兒賣女,以救一時之急。陶回上疏説:“如今,天下不是普遍饑荒,只有東方谷價獨貴,就讓百姓賣兒賣女,消息必然遠流,北賊聽説後,將會來窺視邊境。依愚臣之意,不如打開倉廩(儲藏米穀之所)賑濟百姓。”陶回上疏後,沒有等朝廷批覆,就自己決定開倉,還分割府郡的軍糧幾萬斛米來救濟窮困百姓,境內因此得以保全。不久詔令宣下,令會稽、吳郡依照陶回的辦法賑濟,二郡百姓也靠此得以保全。陶回在郡中四年,受朝廷徵召入朝擔任領軍將軍,加授散騎常侍,徵虜將軍之職如舊。 [4] 

陶回因病去世

陶回稟性高尚正直,不畏強權。丹楊尹桓景諂媚討好王導,很得王導的喜愛。陶回經常慷慨激憤地説桓景不是正人君子,不宜親近。正碰上熒惑星迫近南鬥星十多天,王導對陶回説:“南鬥是提議的分野,而熒惑星迫近它,我應當退位避除災禍。”陶回説:“公憑着明德作宰相,輔佐聖主,應當親近忠賢之人,疏遠邪僻的小人,可是與桓景這麼親近,熒惑星怎麼會退去呢!”王導很慚愧。咸和二年(327年),陶回因病請求辭職,晉成帝司馬衍不同意。調任他為護軍將軍,常侍、領軍之職如舊,陶回還沒有赴任便去世了,時年五十一歲,諡號威。 [5] 

陶回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回性雅正,不憚強禦。” [6]  ;②“回常慷慨謂景非正人,不宜親狎。” [6]  ;③“陶回陳邪佞之宜遠,明鬻賣之非宜,並補闕弼違,良可稱也。” [6]  ;④“陶回規過,言同金石。” [6] 

陶回史籍記載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6] 

陶回家庭成員

陶回父祖輩

祖父:陶基,官至交州刺史。 [2] 
父親:陶抗,官至太子中庶子。 [2] 
大伯:陶璜,吳末名將。 [7] 
二伯:陶濬,吳國鎮南大將軍、荊州牧。 [7] 

陶回平輩

陶融、陶威、陶淑:陶璜之子。
陶湮,字恭之。陶濬之子。
陶猷,字恭豫。陶濬之子。

陶回兒子

長子:陶汪,襲爵康樂伯,官至輔國將軍、宣城內史。 [8] 
次子:陶陋,官至冠軍將軍 [8] 
三子:陶隱,官至少府 [8] 
四子:陶無忌,官至光祿勳 [8] 
參考資料
  • 1.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引《陶氏家傳》曰:回字恭淵,為大司徒王導從事中郎,為人正直不撓。導亦以此重焉。每言曰:"陶中郎有輔佐之才,真國器也。"
  • 2.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陶回,丹陽人也。祖基,吳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
  • 3.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回闢司空府中軍、主簿,並不就。大將軍王敦命為參軍,轉州別駕。敦死,司徒王導引為從事中郎,遷司馬。蘇峻之役,回與孔坦言於導,請早出兵守江口,語在坦傳。峻將至,回覆謂亮曰:“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擒。”亮不從。峻果由小丹陽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鄉導。時峻夜行,甚無部分。亮聞之,深悔不從回等之言。尋王師敗績,回還本縣,收合義軍,得千餘人,併為步軍,與陶侃、温嶠等併力攻峻,又別破韓晁,以功封康樂伯。
  • 4.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時大賊新平,綱維弛廢,司徒王導以回有器幹,擢補北軍中候,俄轉中護軍。久之,遷徵虜將軍、吳興太守。時人飢谷貴,三吳尤甚。詔欲聽相鬻賣,以拯一時之急。回上疏曰:“當今天下不普荒儉,唯獨東土谷價偏貴,便相鬻賣,聲必遠流,北賊聞之,將窺疆場。如愚臣意,不如開倉廩以振之。”乃不待報,輒便開倉,及割府郡軍資數萬斛米以救乏絕,由是一境獲全。既而下詔,並敕會稽、吳郡依回振恤,二郡賴之。在郡四年,徵拜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徵虜將軍如故。
  • 5.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回性雅正,不憚強禦。丹陽尹桓景佞事王導,甚為導所暱。回常慷慨謂景非正人,不宜親狎。會熒惑守南鬥經旬,導語回曰:“南鬥,揚州分,而熒惑守之,吾當遜位以厭此謫。”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輔弼聖主,當親忠貞,遠邪佞,而與桓景造膝,熒惑何由退舍!”導深愧之咸和二年,以疾辭職,帝不許。徙護軍將軍,常侍、領軍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諡曰威。
  • 6.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05]
  • 7.    《晉書·列傳第二十七·陶璜傳》:璜弟濬,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濬弟抗,太子中庶子。濬子湮,字恭之;湮弟猷,字恭豫,並有名。湮至臨海太守、黃門侍郎。猷宣城內史,王導右軍長史。湮子馥,於湖令,為韓晃所殺,追贈廬江太守。抗子回,自有傳。
  • 8.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陶回)四子:汪、陋、隱、無忌。汪嗣爵,位至輔國將軍、宣城內史,陋冠軍將軍,隱少府,無忌光祿勳,兄弟鹹有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