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陴,漢語三級 [4]  ,讀作陴(pí),本義指城上女牆,上有孔穴,可以窺外。 [1]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形    聲
從阜,從卑,卑亦聲
出    自
城上女牆俾倪也。——《説文
注    音
ㄆㄧ
總筆畫
10
部外筆畫
8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陴pī
⒈ 城上的矮牆。亦稱“女牆”;俗稱“城垛子”。
基本詞義
◎ 陴 pí
〈名〉
(1) (形聲。從阜,卑聲。從阜與高下有關,與建築有關。本義:城上女牆,上有孔穴,可以窺外)
(2)同本義 [parapet (wall)]
陴,城上女牆俾倪也。——《説文》
撫弦登陴。——南朝齊·丘遲《與陳伯之書》
守陴者皆哭。——《左傳·宣公十二年》
子產授兵登陴。
(3)假借為“髀”。大腿 [hip]
有鬼投其陴。——《呂氏春秋·明理》 [3] 

古籍釋義

唐韻》符支切《集韻》《韻會》頻彌切《正韻》蒲靡切,𠀤音脾。《説文》城上女牆俾倪也。《左傳·宣十二年》守陴。
《成十五年》閉門登陴。
《集韻》賔彌切,音卑。同裨。接益也。《釋名》陴,裨也,裨助城之高也。
《集韻》蒲街切,音排。義同。 《説文》籀文作𩫫。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