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鶴琴

鎖定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 [1]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 [1]  後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和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校長。 [1]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中文名
陳鶴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2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82年12月30日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1] 
職    業
教育家
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兒童教育的聖人
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出生地
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
代表作品
陳鶴琴全集
職    稱
教授

陳鶴琴人物生平

1892年3月5日(農曆壬辰年二月初七),生於浙江上虞百官鎮茅家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 [1] 
1898年(6歲)喪父,依靠母親替人洗衣維持生活。 [1] 
1900年(8歲),入私塾學習舊學 [1] 
1906年,在姐夫資助下考入美北浸禮會開設的杭州蕙蘭中學(現杭州二中前身)。 [1-2] 
1912年,陳鶴琴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12年,陳鶴琴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10年冬,中學畢業。 [1] 
1911年春,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 [2] 
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高等科 [2]  ,在校期間創辦校役補習夜校和城府村義務小學。 [1] 
1914年夏,清華畢業,考取公費(“庚款”)留學美國 [2]  ,同船者有陶行知。曾打算學醫,經反覆思考,決心學習教育。 [1]  抵美后,就讀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1] 
1917年夏,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 
1917年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專攻教育學心理學 [1] 
1917年冬,隨孟祿去美國南方考察黑人教育。同年,當選為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會長。 [1] 
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轉入心理學系,準備博士論文。正值“南高師”教務主任郭秉文在美國物色教員,應邀回國任教,於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 [1] 
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任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授,與陶行知等人倡導學生自治。 [1] 
1920年春,參加新教育共進社 [1] 
在妻子協助下將兒子作為觀察實驗對象 在妻子協助下將兒子作為觀察實驗對象
1920年12月26日,長子出生,將其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展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和記錄,並作系統研究。 [1] 
1921年,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 [1] 
1923年秋,在南京鼓樓自己住宅內開辦鼓樓幼稚園,試驗科學化、中國化的幼稚教育。 [1] 
1925年秋,鼓樓幼稚園新園舍建成,定名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請助教張宗麟協助工作,全面開展實驗,被譽為“中國福祿培爾”。同年,出版《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 [1] 
1927年2月,與陶行知張宗麟一同發起中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團體——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幼稚教育》並任主編,發表《我們的主張》,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15條辦園主張。3月,受邀擔任曉莊師範第二院(幼稚師範院)院長兼指導員;協助創辦燕子磯幼稚園 [13]  。6月,任南京市教育局教育課課長,大力推行行政學術化,推廣教育實驗區。 [1] 
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權聲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華人教育,任職期間開辦7所小學(附設幼稚園)、一所女子中學、4所工人夜校等。 [1] 
1929年7月,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 [1] 
1934年7月至次年3月,前往歐洲考察教育,回國後介紹世界新教育發展趨勢和先進教育經驗。 [1] 
1935年,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一文,呼籲全社會、全民族關心和教育兒童,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在戰爭來臨時,先救兒童。 [1] 
1936年,響應“國難教育社”號召,發動募捐,推動“生活教育”、“國難教育”運動。 [1] 
1937年2月,代表中華慈幼會前往印尼爪哇出席國際聯盟遠東禁販婦孺大會。8月,大批難民湧入租界,與上海各界知名人士一道投入救濟難民運動。 [1] 
1938年初,擔任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會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與趙樸初劉湛恩陳望道等開展難民教育,在開辦難民、難童學校;創辦難民工廠,倡導生產自救;發起成立兒童保育會並任理事長;宣傳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1] 
1939年,因宣傳抗日被汪偽特務列入暗殺名單,被迫轉移,離開上海。 [1] 
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 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
1940年夏,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範學校——江西省立幼師,任校長。 [1] 
1941年,創辦《活教育》月刊 [1] 
1943年,創辦國立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即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科前身。 [3] 
1944年,戰爭臨近,帶領師生轉移至贛州 [1] 
1945年,因前方失守,贛州告急,帶領全校師生向贛閩交界的廣昌轉移。9月抗戰勝利後,應邀赴滬,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負責接管外國人辦的學校。11月,創辦上海市立幼稚師範學校(後改為市立女子師範學校)。 [1] 
1946年,與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籌辦社會大學。10月,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會,後被推選為育才學校顧問委員會主席、山海工學團校董會名譽董事長,與政府當局交涉並向社會募捐,將兩所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學校和團體遷來上海。 [1] 
1948年4月,赴菲律賓馬尼拉暑假小學教師講習會講學。8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前往捷克布拉格參加國際兒童教育會議;會後前往美國考察特殊兒童教育,回國後在上海籌辦上海特殊兒童輔導院(現為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院)。 [1] 
1949年5月,兩次被國民黨特務抓走,後經多位大學校長集體作保、營救獲釋。8月,接受南京市軍管會之邀,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 [1] 
1951年春天,在批判《武訓傳》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陳鶴琴及“活教育”被錯誤批判。 [1]  同年6月,為響應抗美援朝號召,與夫人一道送小女兒參軍。 [1] 
1952年院系調整,任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前身)的首任院長,他以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幼教係為基礎,整合全國多個高校的兒童教育和福利專業,建立中國第一個幼兒教育系。 [1]  [3] 
1956年12月,在“向科學進軍”高潮中,作《從一個兒童的圖畫發展過程看兒童心理之研究》學術報告。 [1] 
1961年,陳鶴琴在北京學習期間與孫輩合影 1961年,陳鶴琴在北京學習期間與孫輩合影
1958年5月,在南師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拔白旗”運動中受到批判,年底黯然離開校長崗位。 [1] 
1978年10月,在全國心理學會上發言,提出“要加強兒童心理的研究,為振興教育,適應新時期總任務需要服務。” [1] 
1979年3月,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上,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1]  11月,在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為名譽理事長。 [1] 
1981年,為“六一”國際兒童節題詞:“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一切為四化” [1] 
1982年3月,南京師範學院黨委正式為陳鶴琴平反。 [1] 
1982年年底,陳鶴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覺敷等來探視時,用顫抖的手寫下:“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1] 
1982年12月30日,與世長辭,享年91歲。 [1] 

陳鶴琴人物作品

《智力測驗法》(與廖世承合編)
《語體文應用字彙》
《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
兒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中國第一本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著) [1] 
《家庭教育》(1925年) [1] 

陳鶴琴人物思想

陳鶴琴活教育

目的論
陳鶴琴 陳鶴琴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從“做人”開始,把教育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做人”是“活教育”最為一般意義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際關係,藉以參與生活,控制自然,改進社會,追求個人及人類的幸福便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所以活教育提倡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求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第二層次“做中國人”就是要培養每一個國民,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保衞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品質,這體現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陳鶴琴最後把教育目的歸結到“做現代中國人”上。他認為這樣的人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有服務精神。 [4] 
課程論
陳鶴琴認為,傳統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節一節課地上,學生只是一節課一節課地學。這樣的讀書只能造就“書呆子”。鑑於傳統教育的嚴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陳鶴琴所謂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活教育”的課程論並不摒棄書本,只是強調歷來為教育所忽視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會,而書本知識則應是現實世界的寫照,應能在自然和社會中得到印證,並能夠反映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特點。他把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為“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文學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兒童理想的生活。 [4] 
方法論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認為“做”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論的出發點。陳鶴琴在強調做的同時,還強調思維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步驟:一是實驗與觀察;二是閲讀與參考;三是發表與創作;四是批評與研討。這四個步驟是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機械的、割裂的,它們同樣體現了以“做”為基礎的學生主動學習。 [4] 

陳鶴琴家庭教育

樹立正確的家教觀
陳鶴琴 陳鶴琴
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係着人一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 [5]  他認為,家長應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層意義,在家教目標上儘快擺脱個人家庭的束縛,樹立為國教子的大教育觀,將能否為社會作貢獻作為衡量孩子成材的標準,由“為個人型”向“為國家型”轉變。 [5]  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是單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兒園一樣,也擔負着兒童體、德、智、美、勞諸方面的教育任務,教育內容也相當豐富。 [5] 
重視父母的作用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對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5]  1、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2、父母步調要一致;3、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5] 
家庭教育的科學實施
陳鶴琴認為,應該創設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包括物質的環境與人的環境,而人的環境尤為重要。家長應為孩子選擇和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用以支持他們的模仿,諸如良好的精神環境、遊戲環境、藝術環境和閲讀環境等。父母應隨時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語言交流、行為舉止、性格表現、作風習慣和對兒童的態度等等,這些都在無形之中給兒童以很大的積極或消極影響。陳鶴琴指出,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父母對子女教育第一步應從瞭解幼兒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學的宏觀指導。他還進一步指出,應加強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繫,幼兒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和意義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節,必須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5] 

陳鶴琴學前教育

課程實施
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陳鶴琴認為,“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因為學前兒童的生活和發展都是整體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繫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體化後即為遊戲法,同時要照顧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而採用小團體式教學。 [6] 
課程編制
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1、課程的民族性;2、課程的科學性;3、課程的大眾性;4、課程的兒童性;5、課程的連續發展性;6、課程的現實性;7、課程的適合性;8、課程的教育性;9、課程的陶冶性;10、課程的言語性。陳鶴琴修訂了並形成了新的課程結構:節日、五愛教育、氣候、動物、植物、工業、農業、兒童玩具、兒童衞生。陳鶴琴還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課程編制方法:圓周法、直進法和混合法。 [6] 
教學原則
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即: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7、比較教學法;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10、替代教學法;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13、教學遊戲化;14、教學故事化;15、教師教教師;16、兒童教兒童;17、精密觀察。這突出了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及一個“活”字,一個“做”字,使兒童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6] 

陳鶴琴家屬成員

陳鶴琴全家福 陳鶴琴全家福
妻子:俞雅琴
長子:陳一鳴
次子:陳一飛
三子:陳一心
長女:陳秀霞
次女:陳秀雲
三女:陳秀瑛
四女:陳秀蘭

陳鶴琴人物軼事

陳鶴琴以兒子為對象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為人父,望着自己的“傑作”,初為人父的陳鶴琴來不及興奮,他拿着照相機,鏡頭對着襁褓中已經熟睡的嬰兒連連拍照,然後用鋼筆在本子上記錄下嬰兒從出生時一刻起的每一個反應……陳鶴琴對自己兒子成長髮育過程作了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並用文字和拍照詳細記錄下來。他天天親自給兒子洗澡。他的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成果”與實驗中心。他將觀察、實驗結果分類記載,文字和照片積累了十餘本。他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與研究心得編成講義,在課堂上開設兒童心理學課程。有時,他還會將兒子抱來課堂作示範。 [1] 

陳鶴琴創辦幼教基地

陳鶴琴 陳鶴琴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裏創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遊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枴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着,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當時,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於是,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後,在南京創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有人背後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麼出息?”陳鶴琴卻説:“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 [7] 

陳鶴琴遭到錯誤批判

1941年的中秋節晚上,陳鶴琴組織學生開了一場月光晚會。師生們圍在大禮堂前面的平地上,邊上是松林。在深藍色的無雲天幕下,大家彈琴、唱歌、講故事。後來,學生們高呼“校長來一個!”年過半百的陳鶴琴拿起棍子,唱道:“我是一個小兵丁……”17年後,像這樣的“活教育”實踐,成為了批判老校長的罪狀。1958年一次反右的批判大會上,有領導指着他罵道:“跳跳舞,釣釣魚,發發牢騷,你那學問狗屎不如,不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又是什麼?”此時,有人看見,坐在台下第一排中央的這位中國“幼教之父”,“垂着眼皮,噘着嘴巴,一副受委屈的孩童神情。” [7] 

陳鶴琴人物評價

“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1] 
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 [1] 
陳鶴琴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與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並稱中國教育界有四位聖人,他被譽為“兒童教育的聖人”。(新華網) [8] 
“他確實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一個很淳樸的人,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熱愛兒童,兒童也才能喜歡他。”(潘菽) [9] 
“我的父親是一位好脾氣的老師。”“他不僅對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對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在南京開辦鼓樓幼稚園期間,孩子們都管他叫‘校長媽媽’。”(陳一心) [9] 
陳鶴琴是我國第一位引進西方教育的先驅者。 [10] 

陳鶴琴人物貢獻

陳鶴琴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完整體系。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面的、整體的,從託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中國歷史故事叢書》、《小學自然故事叢書》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他還為幼教、小教界主編了多種輔導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活教育》與《新兒童教育》等。陳教授為了推廣與普及關於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創辦與領導了中國幼稚教育社、中華兒童教育社,通過學術團體的活動,對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行了輔導。
陳鶴琴出版的《語體文應用字彙》,為第一本漢字查頻資料,開創了中國漢字字量的科學研究。對編寫小學課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動作用,也為陶行知、朱經農編寫《平民千字課》課本提供了用字依據。

陳鶴琴人物紀念

研究會
陳鶴琴塑像 陳鶴琴塑像
多個省市如上海、江蘇、安徽等都設有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主要致力於學習、研究和實踐陳鶴琴教育思想,定期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3]  [11] 
故居
陳鶴琴故居位於南京市北京西路4號“鼓樓幼兒園”中,為一棟灰色的二層小樓,小樓牆上的石牌標着“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南京市近現代重點建築”,小樓的前面有一座白色的塑像。 [3] 
學校
為傳承、弘揚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的現代教育思想,上海市靜安區延安中路小學更名為陳鶴琴小學。 [10] 
研究著作
已出版研究陳鶴琴的著作有《懷念老教育家陳鶴琴》、《為中華兒童盡瘁的教育家陳鶴琴》、《陳鶴琴生平年表》、《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陳鶴琴與中國現代教育》、《童心拓荒——現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愛國老教育家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思想與實踐》等多部。
紀錄片
上海紀實頻道《大師》有專門介紹陳鶴琴事蹟的紀錄片。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