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鳴夏

鎖定
陳鳴夏,字雷若,號圯庵,雍正丁未(1727)與兄如雄同登武進士,皆授御前侍衞。歷任京營守備、蘇淞遊擊、水師副將、舟山總兵,寧波、松江、廣東、江南五省提督;贈榮祿大夫(從一品),欽賜祭葬,諡恭毅。生∶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六月十五日吉時。卒∶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四月二十七日酉時。壽六十四歲。墓在陳莊鋪石山,坐丙向壬,後遷塟圓內山,坐艮向坤兼醜未
本    名
陳鳴夏
別    名
號圯庵
雷若
圯庵
所處時代
清乾隆
民族族羣
出生地
福建泉州府惠邑龍盤鋪侯卿鄉荔林
出生日期
1695年
逝世日期
1758年
主要成就
惠安歷史武職最高官員,其故居居仁提督衙是泉州市名人故居
陳鳴夏(1 69 5一l 7 5 8年),字雷若,號圯庵,惠安斗門後坑(今屬輞川鎮)人,兄弟四人,其為季。清雍正二年(1 7 2 4年),他與三兄陳如雄參加鄉試,同登甲辰科武舉人。雍正五年 (1 7 2 7年),又為同榜武進士。皆受御前侍衞。
仕初,陳鳴夏受派治理永定河。竣工後,授京營守備。調江蘇任泰興官鹽通行,兵民皆戴其德。先擢蘇淞遊擊,又升遷水師參政。對濱海漁船、商船、運輸規則,悉行裁汰。又裁掛號例金,以利商品流通及市場貿易、漁民捕撈等等,當地商賈漁民為之立碑。淞江福奄寺素為閩人貿易聚焦區,旅梓甚多,他設義冢立石以記之。
陳鳴夏擢升舟山總兵後,見普陀寺進香男女繁雜,風化攸關,影響海防,即移文地方官司飭禁。還勤操水師,日夜巡防,備禦來犯海盜、倭寇。經提督陳倫炯推薦,升江南寧波提督。適逢乾隆南巡,他迎之於江陵,護駕左右。一次行宮失火,時值嚴冬,風助火勢,無人敢近。他不顧自身安危,跳進火海,鬢髮鬚眉皆燒焦。乾隆見之,倍加讚賞。大火撲後滅,乾隆皇帝見他赤膊露體在自己身旁發抖, 遂脱下身上黃馬褂,披在他身上,並賜黃涼傘、孔雀翎(王公冠上裝飾品)、看包一對、克食一併賞賜給他,旋調任江南兩廣提督。 時惠州受災,米價挺貴,陳鳴夏下令平糶,又急赴省垣與制撫議賑,以濟民急。乾隆二十三年( l 7 5 8年)四月二十七日,陳鳴夏因操勞過度,卒於任上。享年64歲。
陳鳴夏故居即陳鳴夏府衙,位於惠安縣輞川鎮居仁村(國道3 24線161公里處),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年)。坐北朝南,以五馬拖車形式共建設五座,總面積1750平方米,由前廳、中廳和後廳組成,古稱二落三進。前廳比較小,中廳與後廳比前廳逐級大,抬梁結構,硬山式翹脊屋頂。牆體“出磚入石”結構,極具閩南建築風格。後廳內有陳鳴夏朔像,府衙內尚有清乾隆年間5幅花崗岩浮雕,雕工精緻,清乾隆時期的輝綠岩陰刻楷書“樂善好施”橫額,刻工精緻,保存完好,同時期的1.7米圓形輝綠岩浮雕“曲水流觴”石雕也保存完好,則屬罕見。
府衙前為大庭院,中設照牆,東、西兩側有院門。府衙前八叢“旗杆石夾”至今仍保留着。
其所建房屋提督衙(居仁)後被列為泉州市名人故居。另惠安縣城也建有提督衙,但己不復存在(現為中新廣場)。
1 9 8 9年,居仁工藝廠陳法亨先生出資按原貌修繕陳鳴夏故居。
2 0 0 2年,陳鳴夏故居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列為第八批具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