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魁亞

鎖定
陳魁亞(1897~1933),廣東海豐縣海城人,12歲進海豐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後考入海豐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成立海豐縣學生聯合會,開展愛國宣傳,抵制日貨。1921年夏天,彭湃在海豐成立“社會主義研究社”,陳魁亞為該社主要成員,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10月1日,陳魁亞全力協助彭湃搞好教育改革,振興海豐教育事業。1922年5月追隨彭湃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
1925年3月間,第一次東征勝利後,陳魁亞被任命為海豐縣教育局局員,後接任局長。在此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受彭湃派遣前往普寧縣搞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成立中共普寧縣支部,他任支部書記。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23日,陳魁亞和楊石魂等率領四面八方的武裝農民圍攻普寧縣城。10月,參加海陸豐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組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後被任為中共普寧縣委書記。
1929年秋以後,陳魁亞分別擔任東江西北區聯席會議主席、東江特委常委、潮普惠三縣蘇維埃主席、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東江特委委員等職。1933年春,東江特委在大南山的龜山灣被敵人包圍,陳魁亞在突圍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6歲。 [2] 
中文名
陳魁亞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省海豐縣海城鎮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陳魁亞人物生平

陳魁亞(1897-1933),1897年9月5日(農曆)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海城鎮,自少性剛強,勇於負責,7歲讀私塾,12歲進海豐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後考入海豐中學,與彭湃烈士結成莫逆之交。1919年9月,在海豐中學畢業後,曾在海豐第一高等小學任教員,並任過海豐縣教育局長。
辛亥革命後,海豐新舊勢力的鬥爭很激烈,海豐中學的師生明顯地分成兩大陣營。以彭湃、陳魁亞、鄭志云為代表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憂國憂民,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常開展各種愛國運動問題的討論和宣傳。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以贊助袁世凱復闢帝制為誘餌,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並於5月7日發出最後通牒,迫使袁世凱賣國政府屈服,引起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憤慨,紛紛起來反對。抗日反袁的浪潮捲到南粵,1916年5月7日,陳魁亞等進步學生舉行了“五七”國恥一週年的紀念集會,並舉行了反日愛國的示威遊行,對海陸豐人民開展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教育和動員,在這個基礎上,組織了“羣進會”,探討中國革命的前途,並開展一些反帝反封建的實際鬥爭。是年秋,大地主豪紳陳月波陰謀在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飯亭”旁為林乾材豎石像,歌頌這個殺害幾百名農民的劊子手“功德無量”。彭湃、陳魁亞等通過貼牆紅(牆報)歷訴林乾材的罪行,並與陳月波進行説理鬥爭,逼使反動勢力把林乾材雕像沉於大海。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陳魁亞和鄭志雲等組成海豐縣學生聯合會,開展愛國宣傳,抵制日貨。同年8月,彭湃從日本血書“毋忘國恥”四個大字寄給海豐學生聯合會,表達了留日學生的支持。陳魁亞積極組織話劇團和演講隊下鄉宣傳反日愛國的道理。
1921年夏天,彭湃從日本學成回到海豐,成立“社會主義研究社”,陳魁亞、鄭志雲、陳修、林盨、林鐵史、李國珍等成為該社重要成員。通過“社會主義研究社”的活動,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把一批進步青年培養成為後來農民運動和蘇維埃時期主要領導成員。1921年10月1日,彭湃被任命為海豐縣勸學所長(次年改為教育局長)後,挑選陳魁亞等為局員。陳魁亞全力協助彭湃搞好教育改革,振興海豐教育事業,制定了“普及教育,辦農民夜校,務使教育為勞動者和貧民服務”的教育方針,使教育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
19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陳魁亞協助彭湃通過組織學生慶祝節日,開展革命宣傳。5月4日,彭湃和陳魁亞等組織各校師生在海城東倉埔(即現在的龔場)集合,由楊嗣震向師生作了《“五一”運動紀念日是社會運動的紀念》的演説。然後,舉行規模盛大的遊行。隊伍高擎“赤化”兩字大紅旗,唱着彭湃創作的《勞動節歌》,對海城民眾震動很大,引起了反動勢力的驚恐。5月9日,陳炯明撤去彭湃的教育局長之職,隨着,陳魁亞、楊嗣震、李春濤等都被革職,於是他們追隨彭湃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
1923年元旦,縣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陳魁亞協助彭湃處理農會的事務工作。同年8月間,發生“七五”農潮,農民受災要求減租,遭到陳炯明的鎮壓,被抓去25名農會幹部。陳魁亞為營救農會幹部出獄而四處奔波。11月,他協助彭湃在汕頭髮起組織“惠潮梅農會”。他和林盨、杜式榜等分別到潮安、澄海、潮陽、五華、紫金、普寧、惠來、陸豐等縣、宣傳農運,建設農會,直到擁有數十萬農會會員,對海豐農會給以莫大的支援,逼使陳炯明不得不向彭湃讓步,釋放被捕的農會幹部,同意恢復農會。
1925年3月間,第一次東征勝利後,陳魁亞被任命為縣教育局局員,後接任局長。任職期間,他大力提倡普及教育,發展農村小學,開設平民夜校、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做出一定成績。在此期間,陳魁亞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受彭湃派遣,與陳頌、彭奕、吳棣伍前往普寧縣搞農民運動,組織普寧縣農民協會,成立中共普寧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1925年冬他組織普寧縣農民圍攻縣城,取得了減租減息的勝利,大掃地主階級的威風。隨着鬥爭形勢的發展,汕頭地委決定在普寧成立“部委”,書記仍為陳魁亞。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正在普寧縣檢查工作的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軍部主任李芳歧與中共汕頭地委聯絡中斷,決定由陳魁亞前去找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張善銘聯繫。他冒着大雨奔赴海陸豐,與張善銘取得聯繫並決定以革命暴力反擊反革命暴力的方針後,及時趕回,在普寧塔腳與楊石魂、林盨、李芳歧共商暴動大計。決定由陳魁亞部署落實暴動計劃,李芳歧擔任軍事總指揮。4月23日,他們率領四面八方的武裝農民圍攻普寧縣城,守敵拚死頑抗,攻城的武器彈藥不足,縣城沒有攻下來,但殲滅了從汕頭調來救援的一個連。汕頭反動派聞訊萬分恐慌,繼續派反動武裝增援。為了減少損失,陳魁亞、李芳歧把農民自衞軍撤退到陸豐新田。根據中共海陸豐地委的建議,把所有農軍編為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向五華轉移,隨即向粵贛邊進發。部隊到尋鄔後,派員到武漢向中共中央彙報。當時汪精衞已同蔣介石相勾結,聯手反共。救黨軍轉戰湖南汝城,又遭到國民黨軍隊的伏擊,救黨軍雖英勇作戰,終因人員少,又缺乏嚴格的軍事訓練而戰敗。陳魁亞突圍後,輾轉回到海豐。是年10月,在東江特委的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彭湃親自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陳魁亞參加了這次起義,協助彭湃做了大量工作。後由東委委任他為中共普寧縣委書記,領導普寧人民反抗國民黨的反革命屠殺,支持配合海陸豐的鬥爭。
這期間,八一南昌起義的部隊進入廣東東部,同廣東的反動武裝進行了殘酷的鬥爭。陳魁亞和縣委領導普寧的農軍,配合紅四師的戰鬥,組織了多次暴動,但攻佔縣城的計劃都沒有成功。1929年秋,中共東江特委把轄區各縣劃分為西北、東南、西南三片,組成三個聯席會議,以適應各地組織和策應暴動。陳魁亞被任命為西北區聯席會議的主席和東江特委常委,負責策劃西北區所屬各縣的暴動和接應工作。他又擔任了潮普惠三縣蘇維埃主席。
從1930年到1933年初,蔣介石先後集結了大批反動軍隊,對中央蘇區進行了四次反革命“圍剿”。與此呼應,粵東的軍閥也不斷地進剿工農革命武裝,粵東的黨組織和政權也不斷調整。1930年5月,東江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豐順縣八鄉山舉行,選舉成立了東江蘇維埃政府,陳魁亞當選為主席。是年冬,東江的兩個特委——東江特委和海陸惠紫特委合併,隨後又併入閩粵贛特委,至1931年5月重新成立東江特委後,陳魁亞任特委委員。
1933年春,國民黨反動派對東江蘇區大舉進攻,由於東江特委受到“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工農紅軍和根據地受到重大損失。一次,東江特委在大南山的龜山灣被敵人包圍,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陳魁亞在突圍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6歲。 [1] 

陳魁亞後世紀念

為了緬懷先烈,1963年廣東省政府興建了海豐烈士陵園,將陳魁亞等114名烈士忠骨安置於烈士墓內,由省委書記陶鑄題了“革命烈士墓”五字以供後人景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