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頊

鎖定
陳頊(530年8月14日 [6]  ~582年2月17日), [52]  本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籍貫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陳武帝陳霸先之侄,陳文帝陳蒨的弟弟。南朝陳第四位皇帝(569年2月5日~582年2月17日在位)。 [49] 
陳頊寬宏大量,多智謀,有勇力,善騎射。梁元帝時,官至直閣將軍、中書侍郎。江陵陷落後,被西魏掠至長安。永定元年(557年),陳頊襲封始興郡王。陳文帝即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陳頊被北周送回建康,陳文帝授以侍中、中書監、中衞將軍。後歷任揚州刺史、司空、尚書令。廢帝陳伯宗即位,官拜司徒、驃騎大將軍、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光大二年(568年),進位太傅、司徒,掌握軍政大權,後廢黜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元太建。太建五年(573年),命大將吳明徹、裴忌率兵十萬伐齊,幾乎收復江北、淮泗之地。但陳軍並未乘勝滅齊。不久,北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再次北伐,終被周軍擊敗,將士三萬人被俘,淮南之地全數淪陷。
太建十四年(582年),陳頊駕崩,享年五十三歲,諡號孝宣皇帝 [55]  ,廟號高宗,安葬於顯寧陵。 [2]  [28] 
陳頊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使當時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與發展。陳頊率羣臣禮敬慧思、智豈頁等高僧,為天台宗的成立創造了有利條件。 [50-51] 
(概述圖片來源於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之《陳宣帝》)
全    名
陳頊
別    名
師利 [1] 
紹世 [1] 
諡    號
孝宣皇帝 [55] 
廟    號
高宗 [55] 
年    號
太建 [53] 
所處時代
南朝陳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建康(今南京
出生日期
530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
582年2月17日
逝世地
宣福殿 [54] 
陵    墓
顯寧陵 [55] 
在位時間
569年2月5日 至 582年2月17日 [53-54] 
前    任
陳文帝陳蒨
繼    任
陳後主陳叔寶
主要成就
興修水利,鼓勵生產;一度佔有北齊淮、泗之地 [5] 
主要作品
勝天王般若懺文 [4] 
本    名
陳曇頊 [3] 

陳頊人物生平

陳頊早年經歷

陳頊出於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七月初六日。陳頊年少時寬厚大度,富於才略。成年後,容貌俊美,身高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擅長騎射。陳武帝陳霸先在平侯景之亂時鎮守京口梁元帝徵召陳武帝子侄入侍,陳頊受陳武帝之遣赴江陵,經多次升遷,任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 [6] 
陳頊 陳頊 [48]
承聖三年(554年),江陵陷落,陳頊被遷到關右。
永定元年(557年),遙授襲封為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户。
永定三年(559年),陳武帝陳霸先去世,陳頊之兄陳文帝陳蒨即位,改封陳頊為安成王。
天嘉三年(562年),陳頊從北周歸國,被授為侍中、中書監、中衞將軍,並官任佐史。不久又授使持節,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將軍。
天嘉四年(563年),加開府儀同三司。
天嘉六年(565年),遷任司空。陳頊因為是陳文帝的兄弟,權勢在朝野之上甚重。直兵(王府屬官)鮑僧睿憑藉陳頊的勢力橫行不法,御史中丞徐陵上奏彈劾他,與南台官屬一起講奏章送入陳文帝宮內。陳文帝見徐陵上奏時冠冕嚴整、表情嚴肅,為之正坐。徐陵上奏彈劾時,陳頊正在殿上,仰頭觀看陳文帝,流汗失色,徐陵派遣殿中御史扶着陳頊下殿。陳文帝為此免掉陳頊侍中、中書監之職,朝廷之上為之肅然。 [7] 
天康元年(566年),陳頊再加封尚書令。 [8] 

陳頊權勢日增

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病重,尚書僕射到仲舉、五兵尚書孔奐與安成王陳頊、吏部尚書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入宮侍奉醫藥。當時太子陳伯宗年幼柔弱,陳文帝懼怕他難以守住皇位,對陳頊説:"我想效仿當年吳太伯傳位於其弟。"陳頊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堅決推辭不受。孔奐對陳文帝説:"安成王是您的兄弟,必定會效仿周公輔政。他若有廢立之心,臣等雖然愚鈍,也不敢聽命啊。" [9]  同年五月,拜任陳頊為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總領尚書職,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予班劍三十人。 [10-11] 
陳頊的權勢在陳文帝死後一步步增大。當時劉師知中書舍人,與陳頊、尚書僕射到仲舉同受陳文帝遺詔輔政。劉師知、到仲舉在宮內參決朝政,陳頊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
劉師知感到陳頊的地位和權勢逐漸加大,心裏十分忌憚,與尚書左丞王暹等謀劃將陳頊調出京城。多位朝臣十分猶豫,都不敢首先提及此事。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矯詔調令陳頊去東府經理州務。 [12]  陳頊將要出京,中記室毛喜驅車進入王府見陳頊説:"大陳立國十分短暫,國內禍患一件件到來,內外危機嚴重。太后深入地思考過解決的辦法,才令您進入中樞共同處決政務。如今調您出去,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願您為宗廟社稷考慮,不要聽從那些小人的話語。今天您一旦出京恐怕就要受制於人了,就像當年的曹爽,想做一個無權勢的富家翁,這可能嗎?" [13] 

陳頊擅權秉政

陳頊派遣毛喜就劉師知密謀將他調出京師之事與領軍將軍吳明徹商議,吳明徹説:"眼下新帝守喪,政事處理大多缺失。殿下處理大事就像周公、召公一樣,應該留下輔助皇帝安定社稷,一定要安心地留在朝中。"於是陳頊假裝生病,召劉師知入王府,留下他説話,同時派毛喜先入宮面見太后。太后説:"如今新帝伯宗年幼柔弱,所以政事才委任劉師知等二人決斷。這不是我的本意。"於是毛喜又去見皇帝陳伯宗。陳伯宗説:"調安成王外任這件事完全是劉師知等人所為,朕不知道。"毛喜出宮之後去向陳頊報告此事。於是陳頊扣押了劉師知,自行入宮面見太后和皇帝,陳言劉師知的罪行,草擬誅殺劉師知的敕令請求皇帝答應,將劉師知交給廷尉。當夜,就在獄中將他賜死了,還將王暹誅殺。自此以後,國家大政全部都歸於陳頊了。 [14]  陳文帝的寵臣右衞將軍韓子高鎮領軍府,在建康諸將中帶領的兵馬最多,與到仲舉合謀圖取陳頊。還沒來得及行動,毛喜請求精選人馬分配給韓子高,並賜給他鐵、炭等物資,檢修兵器盔甲。陳頊不解,問道:"韓子高將要謀反,正想要收取他的兵權,你為何還要這樣做呢?"毛喜回答説:"先帝剛剛下葬,邊境的強敵也有很多,而韓子高是受命於先帝的,只能在表面上順從他。要施以恩惠引誘他,讓他安心,然後緩緩地削奪他的權力,只需要一個壯士就夠了。"陳頊深以為然。 [15]  到仲舉被罷官歸鄉後,心中十分不安。韓子高也日益感到不安,請求出京去衡、廣諸鎮統兵。上虞令陸昉及韓子高的軍主告發他們謀反,陳頊在尚書省,召文武大臣在一起議立皇太子。第二天,到仲舉、韓子高入尚書省,一到尚書省就被拘押,一起押送給廷尉。皇帝下詔於獄中賜死。 [16] 

陳頊篡位自立

光大二年(568年)正月,因為侄子陳伯宗年幼,陳頊進一步攫取朝政權力。加封太傅,兼司徒。 [17]  而且給予特別禮遇,可不解劍不脱履上殿,增加邑户連同舊邑共三千户。 [18]  七月,陳伯宗封皇弟伯智為永陽王,伯謀為桂陽王。
被陳頊廢掉的陳伯宗 被陳頊廢掉的陳伯宗
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陳頊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擔當大任為由發動政變,用太皇太后章要兒(陳頊叔陳武帝陳霸先的皇后)的名義下詔廢黜陳伯宗,降封為臨海王,而後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 [19]  又下令,廢黜陳伯茂為温麻侯,安置在別館,陳頊派人在路上攔截,在車內殺害了他。 [20]  武帝陳霸先的近親宗室據記載僅有第六子陳昌,兄陳道談與兩個侄子陳蒨、陳頊。武帝在位時,陳昌、陳頊被扣押在關中,在國內的皇位繼承人竟然只有陳蒨一人。文帝陳蒨在位時,諸子年幼,所能依靠的宗室也只有陳頊一人。宗室成員的稀少這一客觀條件無形中抬高了宗室成員的地位,陳蒨、陳頊兄弟二人能先後在不符合法理的情況下即位,都得益於這一客觀條件。 [21]  改尊太皇太后章要兒為皇太后,立妃柳敬言為皇后,世子陳叔寶為皇太子。 [22]  封皇子陳叔陵為始興王,以尚書僕射沈欽為左僕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右僕射。封皇子陳叔英為豫章王、陳叔堅為長沙王。
太建二年(570年)正月,以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郢州刺史黃法抃為中權大將軍。 [23]  三月,皇太后章氏崩;四月,被廢為臨海王的陳伯宗去世,年僅十九歲。 [24] 
太建四年(572年)正月,陳宣帝以雲麾將軍、江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為湘州刺史,進號平南將軍;東中郎將、吳郡太守、長沙王陳叔堅為宣毅將軍、江州刺史;尚書僕射、領大著作徐陵為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尚書右僕射。 [25-26]  二月,封皇子陳叔卿為建安王。

陳頊太建北伐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陳宣帝計劃討伐北齊。眾大臣對此意見不一,只有吳明徹堅決支持。時陳宣帝意已決,又讓大臣們推選主帥。多數大臣認為中權將軍淳于量位高權重,應為主帥。但尚書左僕射徐陵卻認為:“吳明徹的家鄉在淮左,知道當地的風俗;而統軍、謀略的才能,當今也沒有超過他的人。”都官尚書裴忌也同意以吳明徹為帥。陳宣帝即命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並詔加侍中、賜女樂一部,與裴忌領兵十萬北擊北齊。吳明徹攻秦郡(治今南京六合),都督黃法氍攻歷陽(今安徽和縣)。四月,黃法氍部將復廣達於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擊破北齊軍,吳明徹部將程文季率敢死隊,拔掉州前水障木柵,進圍秦州。北齊遣軍援救歷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援救秦州。吳明徹使猛將蕭摩訶擊斬北齊軍前隊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餘人,北齊軍大敗,斬獲不可勝計,尉破胡逃走,長孫洪略戰死。北齊使王琳赴壽陽(今安徽壽縣)召興,以抵抗陳朝。五月,黃法氍攻克歷陽,盡殺守城士兵後進軍合肥,合肥望旗請降。秦州也投降了。因為秦郡是吳明徹的故鄉,所以宣帝下令讓他拜祠上墳,詔令準備牛、羊、豬三牲,下令拜祠上墳,文武羽儀很盛大,鄉里都以此為榮。陳宣帝詔令派謁者蕭淳風,去壽陽冊封吳明徹,在城南設壇,二十萬將士列旗擊鼓操戈披甲,吳明徹登壇接受冊封,禮儀完畢後退下,將士們無不歡呼雀躍。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陳宣帝聽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於是詔令吳明徹進軍北伐,命令他的大兒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兼理州中事務。吳明徹的部隊抵達呂梁,北周的徐州總管梁士彥率軍抵抗交戰,不久吳明徹走投無路,於是被擒。不久因為憂憤加重病情,死於長安,時年六十七歲。

陳頊患病去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初五日(582年2月12日),陳頊病重。太子陳叔寶與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一併在宣帝身邊侍疾。始興王陳叔陵暗地裏懷有異志,命掌管煎藥的官吏磨刀準備刺殺陳叔寶。正月初十日(2月17日),陳頊在宣福殿去世,終年五十三歲 [27]  ,遺詔讓皇太子陳叔寶繼位。
太建十四年(582年)二月十七日,上諡號為孝宣皇帝,廟號高宗。二月十九日,安葬於顯寧陵 [28]  (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郊區)。

陳頊為政舉措

陳頊政治

  • 誅鋤異己
安成王陳頊獨攬大權後,開始了進一步打擊異己的行動。首先是剷除朝中反對其的文帝舊臣和反叛勢力。子高是文帝最信任的軍事將領,“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於左右”。陳頊掌權後,韓子高因“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為衡、廣諸鎮”,但不為陳頊允許。韓子高於是與到仲舉及到仲舉之子到鬱密謀造反,始興王陳伯茂也秘密參與。
光大元年(567年) ,韓子高、到仲舉、到鬱被人告發而全部被下獄賜死。沈皇后在陳頊掌權後才意識到大權旁落,與始興王陳伯茂秘密策劃建安人張安國造反,希望以此奪權。但被陳頊發覺,張安國被誅殺。 [21] 
  • 鎮壓叛亂
華皎與文帝早在侯景之亂時就私交甚好,文帝時期華皎擔任湘州刺史、都督湘巴等四州諸軍事,成為鎮守長江中游的重要將領。“韓子高誅後,皎內不自安,繕甲聚徒,厚禮所部守宰。”
光大元年(567年) ,華皎聯絡北周與傀儡政權後梁的軍隊起兵造反,被大將吳明徹、淳于量等鎮壓,華皎只得孤身逃往江陵,所部大多被誅殺。 [21] 

陳頊經濟

陳頊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

陳頊軍事

陳宣帝繼位後,北周遣使聘陳,約陳共伐齊。
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將吳明徹北齊大亂之機北伐,攻佔了呂梁(今江蘇徐州附近)和壽陽 [29]  ,一度佔有淮、泗之地。這時候,北齊衰亂已極,倘若陳軍能夠乘勢前進,可能消滅北齊。可是陳宣帝的進圖淮南,其目的還在於劃淮而守,苟安江南,因此停兵淮南,坐失滅齊的良機。北周滅齊後,陳宣帝卻想爭奪徐、兗,出兵北伐。
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進攻彭城被周軍擊敗。此後北周就把兵鋒指向了淮南,到翌年冬,江北、淮南盡被北周奪走,陳氏的江東政權搖搖欲墜了。 [30] 

陳頊文化

周武帝滅佛使中原大德名僧紛紛南渡,如僧靖嵩“遂與同學法貴、靈偘等三百餘僧,自北徂南,達於江左”。由於當時佛教已深入民間,大規模滅佛必然引起民情恐慌、社會震盪。故陳宣帝反其道而崇佛,以達到收攬人心、爭取輿論之目的。對來投眾僧,“陳宣帝遠揖德音,承風迎引,令侍中袁憲至京口城禮接登岸。……所司供給,務令周治”。佛教至陳時已成了維繫社會安定的重要道德支柱。 [45]  在陳宣帝看來,”如來付囑必俟仁王,般若興隆期於聖運。弟子纂承洪緒思弘大業,願此法門遍諸幽顯。” [47]  他還禮敬慧思智顗等高僧,為天台宗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46] 

陳頊歷史評價

  • 陳朝大臣江總評價:“媯水樞宿,姚墟大虹,謳歌承歷,揖讓受終,重規帝緒,踵武王風,名山紀變,清廟傳功,我後丕承,思弘祖業,蒞政恭己,臨朝凝默,煥爛九功,葳蕤七德,憲章昭著,威靈允塞。” [31] 
  • 唐初史學家姚思廉陳書》:①“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傳於寶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鹹委焉。至於纂業,萬機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享國十餘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嗚呼!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雖得失自我,無禦敵之略焉。” [25]  ②“少寬大,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善騎射。” [25] 
  • 唐初大臣虞世南評價:“宣帝度量宏廣,推心待物,可謂寬仁之主焉。” [32] 
  • 李延壽南史》評價:“陳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文帝知冢嗣仁弱,早存太伯之心,及乎弗悆,鹹已委託矣。至於纘業之後,拓土開疆,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志大不已,晚致呂梁之敗,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 [33] 

陳頊軼事典故

陳頊真龍之身

陳頊在擔任直閣將軍、中書侍郎時,有馬軍統領李總與陳頊為舊交,常常一道遊玩共處。陳頊曾在夜裏喝醉了酒,未滅燈而入睡,李總正好出去了,不一會回來,便見到陳頊之身體乃是一條大龍,李總當下驚恐無比,拔腿就跑,躲到別屋去了。 [34] 

陳頊太伯之事

陳文帝陳蒨在病重時,太子陳伯宗年幼,陳文帝怕陳頊會在他死後篡奪皇位,對陳頊説:"我想要像當年吳太伯傳位季歷一樣傳位給你。"陳頊在地上痛哭流涕,並説:“如果皇兄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寧可去死。” [35]  雖然陳頊表面上推辭了陳文帝的要求,但是在陳文帝死後卻篡奪了皇位。

陳頊人際關係

陳頊家世

陳頊兄弟

陳頊后妃

  • 皇后柳敬言,生陳後主陳叔寶。 [36] 
  • 錢貴妃,生河東王陳叔獻。
  • 彭貴人,生始興王陳叔陵。
  • 曹淑華,生豫章王陳叔英。
  • 何淑儀,生長沙王陳叔堅、宜都王陳叔明。
  • 魏昭容,生建安王陳叔卿。
  • 袁昭容,生晉熙王陳叔文、義陽王陳叔達、新會王陳叔坦。
  • 劉昭儀,生新蔡王陳叔齊。
  • 王修華,生武昌王陳叔虞。
  • 韋修容,生湘東王陳叔平。
  • 申婕妤,生南安王陳叔儉、南郡王陳叔澄、嶽山王陳叔韶、太原王陳叔匡。
  • 王姬,生淮南王陳叔彪、巴山王陳叔雄。
  • 吳姬,生始興王陳叔重。
  • 徐姬,生尋陽王陳叔儼。
  • 淳于姬,生岳陽王陳叔慎。
  • 施姬,生臨賀王陳叔敖、沅陵王陳叔興。
  • 曾姬,生陽山王陳叔宣。
  • 楊姬,生西陽王陳叔穆。
  • 袁姬,生新興王陳叔純。
  • 吳姬,生巴東王陳叔謨。
  • 劉姬,生臨江王陳叔顯。
  • 秦姬,生新寧王陳叔隆、新昌王陳叔榮。

陳頊兒子

七子,八子,十子早卒無名。
兒子
序列
爵位
人物
生卒年
母親
長子
陳後主
553年 - 604年
柳敬言
次子
始興王
554年 - 582年
彭貴人
三子
豫章王
生卒年不詳
曹淑華
四子
長沙王
生卒年不詳
何淑儀
五子
建安王
生卒年不詳
魏昭容
六子
宜都王
562年 - 615年
何淑儀
七子


生卒年不詳

八子


生卒年不詳

九子
河東王
564年 - 580年
錢貴妃
十子


生卒年不詳

十一子
新蔡王
569年-608年
劉昭儀
十二子
晉熙王
生卒年不詳
袁昭容
十三子
淮南王
生卒年不詳
王姬
十四子
始興王
生卒年不詳
吳姬
十五子
尋陽王
生卒年不詳
徐姬
十六子
岳陽王
572年-589年
淳于姬
十七子
義陽王
?- 635年
袁昭容
十八子
巴山王
生卒年不詳
王姬
十九子
武昌王
生卒年不詳
王修華
二十子
湘東王
生卒年不詳
韋修容
二十一子
臨賀王
生卒年不詳
施姬
二十二子
陽山王
生卒年不詳
曾姬
二十三子
西陽王
生卒年不詳
楊姬
二十四子
南安王
生卒年不詳
申婕妤
二十五子
南郡王
生卒年不詳
申婕妤
二十六子
沅陵王
573年-607年
施姬
二十七子
嶽山王
生卒年不詳
申婕妤
二十八子
新興王
生卒年不詳
袁姬
二十九子
巴東王
生卒年不詳
吳姬
三十子
臨江王
生卒年不詳
劉姬
三十一子
新會王
生卒年不詳
袁昭容
三十二子
新寧王
生卒年不詳
秦姬
三十三子
新昌王
577年-612年
秦姬
三十四子
太原王
生卒年不詳
申婕妤
三十五子

生卒年不詳

三十六子
永城王
582年-611年

三十七子

生卒年不詳

三十八子

生卒年不詳

三十九子

生卒年不詳

四十子

生卒年不詳

四十一子

生卒年不詳

四十二子

生卒年不詳

陳頊女兒

序列
爵位
母親
簡介
十三女
齊熙公主陳淨玲

沈叔安 [37] 

寧遠公主

隋文帝宣華夫人


二十四女
臨川長公主
曾美人
隋文帝弘政夫人

武成公主
吳妃
《嘉泰吳興志》

樂昌公主

《本事詩》和《兩京新記》,嫁徐德言破鏡重圓故事的主人翁

陳頊後世紀念

陳宣帝顯寧陵位於今南京市西善橋油坊村罐子山北麓。顯寧陵依山建築,先鑿墓室,後堆土成冢。顯寧陵地宮由墓室、墓道、封門牆、甬道、墓門、排水溝構成。花紋磚砌成的墓室長10米,寬6.7米,高6.7米。墓室呈橢圓穹窿頂建築結構。墓室和甬道相連,甬道頂部是用磚砌成的券形。甬道中有兩道石門,甬道的終點用磚砌成了一道封門牆。封門牆外是用條磚砌成的長37.5米的墓道。顯寧陵地上建築僅存一座封土堆,高10米,周長141米。陵前神道石刻已經無存。陵中出土有陶俑、青瓷小碗、鎏金銅泡。其中有一件陶女俑,白衣施彩,頭梳雙髻,身穿寬袖對襟長袍。 [38] 

陳頊史料索引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25] 
  • 《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 [33] 
  •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 [39] 
  • 《資治通鑑·陳紀五·卷一百七十一》 [40] 
  • 《資治通鑑·陳紀六·卷一百七十二》 [41] 
  • 《資治通鑑·陳紀七·卷一百七十三》 [42] 
  • 《資治通鑑·陳紀八·卷一百七十四》 [43] 
  • 《資治通鑑·陳紀九·卷一百七十五》 [44] 

陳頊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替嫁醫女》:鄭國霖飾演陳頊。
參考資料
  • 1.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始興昭烈王第二子也。
  • 2.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401頁
  • 3.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 4.    張志哲主編.《中華佛教人物大辭典》.合肥:黃山書社,2006:第39頁
  • 5.    許煥玉主編.《中國歷史人物大辭典》.濟南:黃河出版社,1992:第202頁
  • 6.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滿堂室。少寬大,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善騎射。高祖平侯景,鎮京口,梁元帝徵高祖子侄入侍,高祖遣高宗赴江陵,累官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
  • 7.    《資治通鑑·陳紀三·卷一百六十九》:頊以帝弟之重,勢傾朝野。直兵鮑僧睿,恃頊勢為不法,御史中丞徐陵為奏彈之,從南台官屬引奏案而入。上見陵章服嚴肅,為斂容正坐。陵進讀奏版,時頊在殿上侍立,仰視上,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頊下殿。上為之免頊侍中、中書監,朝廷肅然。
  • 8.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及江陵陷,高宗遷於關右。永定元年,遙襲封始興郡王,邑二千户。三年,世祖嗣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自周還,授侍中、中書監、中衞將軍,置佐史。尋授使持節、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將軍,餘如故。四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六年,遷司空。天康元年,授尚書令,餘並如故。
  • 9.    《資治通鑑·陳紀三·卷一百六十九》:上不豫,台閣眾事,並令尚書僕射到仲舉、五兵尚書孔奐共決之。奐,琇之之曾孫也。疾篤,奐、仲舉與司空、尚書令、揚州刺史安成王頊、吏部尚書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入侍醫藥。樞,君正之子也。太子伯宗柔弱,上憂其不能守位,謂頊曰:"吾欲遵太伯之事。"頊拜伏泣涕,固辭。上又謂仲舉、奐等曰:"今三方鼎峙,四海事重,宜須長居。騰欲近則晉成,遠隆殷法,卿等宜遵此意。"孔奐流涕對曰:"陛下御膳違和,痊復非久。皇太子為鼎盛,聖德日躋。安成王介弟之尊,足為周旦。若有廢立之心,臣等愚,誠不敢聞詔。"上曰:"古之遺直,復見於卿。"乃以奐為太子詹事。
  • 10.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廢帝即位,拜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給班劍三十人。
  • 11.    《資治通鑑·陳紀三·卷一百六十九》:庚寅,以安成王頊為驃騎大將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
  • 12.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初,高祖為梁州,用劉師知為中書舍人。師知涉學工文,練習儀體,歷世祖朝,雖位宦不遷,而委任甚重,與揚州刺史安成王頊、尚書僕射到仲舉同受遺詔輔政。師知、仲舉恆居禁中,參決眾事,頊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師知見頊地望權勢為朝野所屬,心忌之,與尚書左丞王暹等謀出頊於外。眾猶豫,未敢先發。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素以名節自任,又受委東宮,乃馳詣相府,矯敕謂頊曰:"今四方無事,王可還東府經理州務。"
  • 13.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頊將出,中記室毛喜馳入見頊曰:"陳有天下日淺,國禍繼臻,中外危懼。太后深惟至計,令王入省共康庶績。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之重,願王三思,須更聞奏,無使奸人得肆其謀。今出外即受制於人,譬如曹爽,願作富家翁,其可得邪!"
  • 14.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頊遣喜與領軍將軍吳明徹籌之,明徹曰:"嗣君諒暗,萬機多闕。殿下親實周、邵,當輔安社稷,願留中勿疑。"頊乃稱疾,召劉師知,留之與語,使毛喜先入言於太后。太后曰:"今伯宗幼弱,政事並委二郎。此非我意。"喜又言於帝。帝曰:"此自師知等所為,朕不知也。"喜出,以報頊。頊囚師知,自入見太后及帝,極陳師知之罪,仍自草敕請畫,以師知付廷尉。其夜,於獄中賜死。以到仲舉為金紫光祿大夫。王暹、殷不佞並付治。不佞,不豁之弟也,少有孝行,頊雅重之,故獨得不死,免官而已。王暹伏誅。自是國政盡歸於頊。
  • 15.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右衞將軍會稽韓子高鎮領軍府,在建康諸將中士馬最盛,與仲舉通謀。事未發。毛喜請簡人馬配子高,並賜鐵、炭,使修器甲。頊驚曰:"子高謀反,方欲收執,何為更如是邪?"喜曰:"山陵始畢,邊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為杖順。若收之,恐不時受首,或能為人患。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伺間圖之,一壯士之力耳。"頊深然之。
  • 16.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仲舉既廢歸私第,心不自安。子鬱,尚世祖妹信義長公主,除南康內史,未之官。子高亦自危,求出為衡、廣諸鎮;鬱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會前上虞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其謀反。頊在尚書省,因召文武在位議立皇太子。平旦,仲舉、子高入省,皆執之,並鬱送廷尉,下詔,於獄賜死,餘黨一無所問。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正月,己亥,安成王頊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
  • 18.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光大二年正月,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劍履上殿,增邑並前三千户,餘並如故。
  • 19.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十一月甲寅,慈訓太后令廢帝為臨海王,以高宗入纂。
  • 20.    《資治通鑑·陳紀四·卷一百七十》:又下令,黜伯茂為温麻侯,置諸別館,安成王使盜邀之於道,殺之車中。
  • 21.    朱時宇; 王嘉川 .從陳宣帝的廢侄自立看陳朝的政治特徵[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
  • 22.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復太皇太后尊號曰皇太后。立妃柳氏為皇后,世子叔寶為皇太子………
  • 23.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二年春正月乙酉,以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郢州刺史黃法抃為中權大將軍。
  • 24.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夏四月乙卯,臨海王伯宗薨。戊寅,皇太后祔葬萬安陵。
  • 25.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0]
  • 26.    《資治通鑑·陳紀五·卷一百七十一》:春,正月,丙午,以尚書僕射徐陵為左僕射牂,中書監王勱為右僕射。
  • 27.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十四年春正月己酉,高宗弗豫。甲寅,崩於宣福殿,時年五十三。
  • 28.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二月辛卯,上諡孝宣皇帝,廟號高宗。癸巳,葬顯寧陵。
  • 29.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乙巳,吳明徹克壽陽城,斬王琳………
  • 30.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第435頁
  • 31.    《藝文類聚》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08]
  • 32.    《論略》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6-08]
  • 33.    《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27]
  • 34.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時有馬軍主李總與高宗有舊,每同遊處。高宗嘗夜被酒,張燈而寐,總適出,尋返,乃見高宗身是大龍,總便驚駭,走避他室。
  • 35.    一代美男韓子高 傳説是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黃河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1-25]
  • 36.    《陳書·卷七·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06]
  • 37.    夫人諱淨玲,吳興長城縣人也。......夫人即陳宣皇帝第十三女也。至德三年封齊熙長公主。
  • 38.    顯寧陵  .陳氏網[引用日期2018-06-06]
  • 39.    《資治通鑑·陳紀·卷一百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1]
  • 40.    《資治通鑑·陳紀·卷一百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9]
  • 41.    《資治通鑑·陳紀·卷一百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1]
  • 42.    《資治通鑑·陳紀·卷一百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1]
  • 43.    《資治通鑑·陳紀八·卷一百七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1]
  • 44.    《資治通鑑·陳紀九·卷一百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21]
  • 45.    陳朝崇佛與般若三論的復興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46.    潘桂明:評議天台佛學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47.    《廣弘明集》  .CBETA[引用日期2021-03-31]
  • 48.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1-04]
  • 49.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1113頁
  • 50.    吳德厚主編.江寧歷史文化大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2.第161頁
  • 51.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豈頁  .台州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6-27]
  • 52.    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1[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190頁
  • 53.    《陳書》: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詔曰:"夫聖人受命,王者中興,並由懿德,方作元后。高祖武皇帝揖拜堯圖,經綸禹跡,配天之業,光辰象而利貞,格地之功,侔川嶽而長遠。世祖文皇帝體上聖之姿,當下武之運,築宮示儉,所務唯德,定鼎初基,厥謀斯在。朕以寡薄,才非聖賢,夙荷前規,方傳景祚。雖復親承訓誨,志守藩維,詠季子之高風,思城陽之遠託,自元儲紹國,正位君臨,無道非幾,佇聞刑措。豈圖王室不造,頻謀亂階,天步艱難,將傾寶曆,仰惟嘉命,爰集朕躬。我心貞確,堅誓蒼昊,而羣辟啓請,相喧渭橋,文母尊嚴,懸心長樂,對揚璽紱,非止殷湯之三辭,履涉春冬,何但代王之五讓。今便肅奉天策,欽承介圭。若據滄溟,逾增兢業。思所以雲行雨施,品物咸亨,當與黔黎,普同斯慶。可改光大三年為太建元年。大赦天下。在位文武賜位一階,孝悌力田及為父後者賜爵一級,異等殊才,並加策序。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復太皇太后尊號曰皇太后。立妃柳氏為皇后,世子叔寶為皇太子,皇子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康樂侯叔陵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
  • 54.    《陳書》:(太建)十四年春正月己酉,高宗弗豫。甲寅,崩於宣福殿,時年五十三。
  • 55.    《陳書》:(太建十四年)二月辛卯,上諡孝宣皇帝,廟號高宗。癸巳,葬顯寧陵。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