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銘德

鎖定
陳銘德(1897年3月20日—1989年2月11日),男,出生於四川省長壽縣(今屬重慶市),畢業於北京法政大學,中國報業發行人,被譽為“中國報業鉅子”,是《新民報》的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擔任過上海《新民報晚刊》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989 年2月11日,陳銘德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 [1] 
中文名
陳銘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7年3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9年2月11日
畢業院校
北京法政大學
職    業
中國報業發行人
主要成就
上海《新民晚報》創始人之一
出生地
四川省長壽縣(今屬重慶市)
妻    子
範瑤賓、鄧季惺

陳銘德人物生平

陳銘德,1897年3月20日出生於四川長壽,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小學畢業後獨自離家到重慶上學,中學畢業又考入北京政法大學。上大學期間,正值五四運動,受新聞界前輩林白水、邵飄萍等影響,他選擇了走新聞工作的道路,於 1923 年兼任北京《國民日報》編輯。1924 年,陳銘德大學畢業回到四川,先後擔任成都《新川報》總編輯和重慶《新中華日報》主筆。1928 年,陳銘德來到南京任中央通訊社編輯,認識了同事也是同鄉的吳竹似、劉正華等人。幾個年輕人為了發揚自由之聲,打破社會沉悶,醖釀着自己辦一張報紙。
1929 年 9 月,《新民報》在南京誕生,陳銘德任社長,吳竹似任總編輯。之所以定名《新民報》,意在繼承孫中山先生創辦的《民報》精神“作育新民”。初創的《新民報》日出四開一張,發行僅 2000 多份,其中相當部分是贈閲的,每月廣告收入不足 200 元,日子十分艱難。偏偏吳竹似又患了肺病,由其夫人鄧季惺陪送去北平治病,報紙就靠陳銘德在南京苦苦支撐。後來他還請張友鸞擔任總編輯。1931 年,吳竹似在北平病逝,鄧季惺在北平朝陽大學攻讀法律。陳銘德趕去北平,幫同料理後事。陳鄧兩人接觸日多,萌生感情,於 1933 年在北平結婚,以後攜手共同經營《新民報》。
陳銘德與鄧季惺 陳銘德與鄧季惺 [4]
《新民報》以青年為主要讀者對象,團結了一批進步作家如田漢、陽翰笙等為基本撰稿隊伍,有的直接參加編務,報社業務蒸蒸日上。到 1936 年,《新民報》發行量增至 1.6 萬份,成為南京報業中的佼佼者。
抗日戰爭爆發,《新民報》內遷重慶,堅持團結抗戰的方針。陳銘德抓住文化界人士彙集重慶的有利時機,廣交朋友,網羅人才,著名的“三張一趙”均為《新民報》所用。“三張”者,張恨水、張慧劍、張友鸞,“一趙”為趙超構。他們均是辦報能手,或寫評論、或寫雜文、或寫小説連載,都擁有大量讀者。陳銘德、鄧季惺還和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等加強了聯繫,不時邀請周恩來到家做客,請周恩來分析當前形勢。這一時期,《新民報》迅速發展,在重慶出版了日刊和晚刊以後,1943 年又在成都出版晚刊,1945 年又出版日刊。
抗戰勝利後,陳銘德、鄧季惺迅速在南京復刊《新民報》日晚刊,並在北平創辦《新民報》日刊,在上海創辦《新民報》晚刊。到 1946 年 5 月,《新民報》擁有 5 社 8 版,報紙覆蓋面幾乎達半個中國,在中國報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新民報》是一張民間報紙。當時定下的辦報方針是“居中偏左,遇礁即避”。一方面要表現進步,又要爭取能生存下去。在險要的政治環境中,既有國共之間的鬥爭,又有國民黨內部派系之間之爭,這就難為了陳銘德。他委曲求全,周旋於上下左右,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1946 年到 1949 年間,《新民報》的編輯記者多次被國民黨當局拘捕,報紙被處罰停刊。這時候,陳銘德八方奔走,四面作揖找關係求情,謀求出路擺脱困境。有時,他在外面碰了釘子,回到報社唉聲嘆氣,報社內年輕人還不諒解他,説他是“磕頭主義”,主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新民報》的處境,周恩來倒是很理解。他説:《新民報》和《新華日報》不一樣,《新華日報》即使停刊,要復刊很容易。《新民報》要是停了,再要湊齊一套班子就不那麼容易。陳銘德以他全部心血澆灌《新民報》。他深知報紙要辦好,關鍵在於人,他求賢若渴招攬人才。除了“三張一趙”之外,還請到一批優秀作家如謝冰瑩、陳白塵、吳祖光、袁水拍、馬彥祥、柯靈、鬱風……為各版副刊主編,他又彙集了許多名作家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夏衍、田漢、洪深、陽翰笙、聶紺弩、孟超、黃苗子、丁聰、馮亦代、鳳子等為長期撰稿人。報紙經常刊載他們的作品,加上獨有的版面和標題,形成了《新民報》的獨特風格,受到讀者喜愛。郭沫若在 1947 年陳銘德 50 歲生日之際,特贈詩祝賀:
昨夜三斤酒,今朝醉未休。
高歌懷遠志,屹立挽狂流。
知命須澄澈,新民貴自由。
魔高庸一丈,更上一層樓。
《新民報》總管理處設在南京,陳銘德任總經理,雖定下了辦報方針,但具體的實施在各分社。陳在用人方面採兼容幷蓄和放手的政策。五個分社總編輯的政治傾向不完全一致,有偏左的也有偏右的,甚至同一張報紙的各版也因人而異。以南京《新民報》日刊為例,新民副刊主編鬱風,通訊版主編蔣文傑進步傾向十分明顯;另一副刊《大觀園》卻滿紙都是風花雪月。陳銘德的態度是隻要不太出格,不給報紙帶來麻煩,也就相安無事。陳銘德喜交友好客,熱情待人,1945 年夏青年記者錢辛波初到《新民報》,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陳銘德。錢辛波時年才 20 多歲,剛出校門,而陳銘德已年近半百,身為社長,可仍熱情接待,這情景令錢辛波終生難忘。“文革”以後,錢帶着孩子錢江去見陳銘德。耄耋之年的他,行動已不便,還顫巍巍地起身給倒茶,臨別又送出門外。陳銘德不抽煙,但口袋常備有打火機,每每主動為客人點煙;他不打牌,常親自擺牌桌迎客入座;他不善飲,總讓客人之杯常滿;他待客總忙着為客人夾菜,自己卻吃得很少。到他晚年,逢年過節,他總要在電話中,以略帶嘶啞的川音逐個向熟悉的人問好。他以朋友之樂為樂,以能給人温暖為最大的快慰。而可貴的是能數十年如一日。
儘管陳銘德迂迴曲折躲避風險,仍難逃厄運。1948 年 6 月,鄧季惺在國民黨立法院指責國民黨空軍飛機轟炸開封平民,《新民報》刊登了鄧的發言,國民黨當局惱羞成怒,於 7 月 8 日下令南京《新民報》“永久停刊”。陳、鄧知南京不可留,相繼出走香港。國民黨當局於逃離大陸前,曾遊説《新民報》遷往台灣,被陳銘德斷然拒絕。
建國之初,由於經濟上的困難,成都、重慶、南京三地的《新民報》相繼停刊。北京《新民報》併入《北京日報》,上海《新民報》公私合營為《新民晚報》。政府對陳銘德、鄧季惺都作了安排:鄧季惺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陳銘德為北京市福利局副局長。陳、鄧夫婦雖然離開了新聞界,他們仍念念不忘新聞工作。1957 年 5 月,首都新聞界舉行整風座談會,他們欣然參加。在會上,陳銘德介紹了《新民報》的成長過程,談了一點對當時新聞工作的看法,建議在北京也出一張晚報。他説:報紙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新聞工作者是廚師,廚師要是光注意營養價值,不注意色、香、味不行。趣味性和思想性不矛盾,正像色、香、味和營養不矛盾一樣;律師出身的鄧季惺也對司法獨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不到厄運來臨,他們都被劃為“右派分子”,蒙冤受屈 20 年。
1978 年以後,他們重新回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分別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和民建的重要職務,並都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他們仍關心新聞工作,每有新聞界的集會,他們都會出席。1989 年 2 月 11 日傍晚,陳銘德在北京協和醫院與世長辭。 [1]  [2] 

陳銘德主要作品

《<新民報>春秋》
《我國的新聞事業》
《本報十七週年紀念》
《我們的回顧和前瞻》
《陳銘德1957年在新聞界座談會上的發言》
《深切的懷念》
《徐悲鴻大師與<新民報>》 [1] 

陳銘德後世紀念

陳銘德舊居
陳銘德舊居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北京西路42號。
1934年,陳銘德以其妻鄧季惺之名購地1029.2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4幢,建築面積461.4平方米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紅磚外牆,人字頂,青瓦,東西壁爐及老虎窗各2個,除南側正門外,東側、西側兩邊均設門廊出人,為典型的西式風格庭院別墅。
陳銘德舊居 陳銘德舊居 [3]
陳銘德舊居 陳銘德舊居

陳銘德相關研究

《民間的回聲——新民報創始人陳銘德鄧季惺伉儷傳》
作 者 :蔣麗萍,林偉平著
出版發行 :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2004.08
ISBN號 :7-80187-089-1
《報人時代—— 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
作 者 :楊雪梅著
出版發行 : 北京:中華書局 , 2008.08
ISBN號 :978-7-101-05712-6
參考資料
  • 1.    程曼麗,喬雲霞主編.中國新聞傳媒人物誌 第5輯:長城出版社,2014:1-15
  • 2.    王小梅.一代報人陳銘德與《新民報》:《檔案天地》,2019.7
  • 3.    楊新華主編;吳會澤,林勁副主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南京出版社,2009:226
  • 4.    李劍閣:千禧年為吳敬璉經濟研究50年而作  .中國社會科學網—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2021-03-10
  • 5.    陳銘德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