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西瀅

鎖定
陳西瀅(1896—1970),江蘇無錫人。1912年去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適支持下,與徐志摩等人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文藝部主編,在該刊開闢‘閒話”專欄,發表許多雜文。另外還翻譯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説.1929年到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1966年退休僑居倫敦,1970年因病去世。 [1] 
中文名
陳源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70年
筆    名
西瀅

陳西瀅人物經歷

陳西瀅,原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 [2] 
1912年赴英國學習,中學畢業後入愛丁堡大學,後轉入倫敦大學,專攻政治經濟學,於1922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1923年,與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與王世傑、胡適徐志摩等人一同創辦《現代評論》雜誌。著有《西瀅閒話》《西瀅後話》等,並由此被譽為中國現代散文十大家之一。 [2] 
陳源(陳西瀅)1928-1943年任教於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1930-1939年任文學院院長,1930-1932年兼任外文系主任,還曾兼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編輯委員會主任、第一外國語委員會委員長以及中文圖書審查、東省事件、公共經濟、圖書、出版、考試等委員會委員等職,講授"翻譯"、"歐洲小説"、"十八世紀文學"、"戲劇入門"、"英美小説"等課程。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陳源(陳西瀅)在嚴復"信、達、雅"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似論",即"形似、意似、神似","形似"即"直譯","意似"即"超過形似的直譯","神似"即"獨能抓住原文的神韻",一時被翻譯界奉為圭臬,影響深遠。
193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5年11月,被國民政府派為出席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會議第一屆大會代表,後任常駐代表。1966年辭職,去英國倫敦休養,並於1970年去世。 [2] 

陳西瀅人物評價

著名散文家梁實秋曾説,西瀅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蘇雪林則贊其文筆晶瑩透剔,更無半點塵滓繞其筆端。 [2] 

陳西瀅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西瀅閒話》《西瀅後話》等。 [2] 
主要譯著有《父與子》《少年維特之創造》等。 [2] 
參考資料
  • 1.    陳西瀅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引用日期2023-02-01]
  • 2.    陳源  .武漢大學招生宣傳在線[引用日期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