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蘇厚

鎖定
陳蘇厚(1936年11月—2020年1月2日),男,漢族,海南臨高人,中央黨校大專學歷,1954年8月參加工作,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20年1月2日,陳蘇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海口逝世,享年83歲。 [1] 
中文名
陳蘇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6年11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月2日
籍    貫
海南臨高

陳蘇厚人物履歷

1954年8月至1961年5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臨高縣南寶鄉文書,加來區公所幹部、團委書記、組織委員、加來公社管區總支書。
1961年5月至1966年9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臨高縣南寶公社黨委副書記。
1966年9月至1969年9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臨高縣博厚公社黨委書記。
1969年9月至1979年10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臨高縣委常委、副書記、縣革委會副主任。
1979年10月至1982年6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臨高縣委書記。
1982年6月至1983年8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黨委常委、臨高縣委書記。
1983年8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黨校幹部大專文化進修班學習。
1985年7月至1988年4月任廣東省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負責人。
1988年4月至1988年6月任海南省環境資源廳廳長。
1988年6月至1990年1月任海南省農墾總局(總公司)局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1990年1月至1997年1月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03年12月退休。 [1-2] 

陳蘇厚人物逝世

2020年1月2日,陳蘇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海口逝世,享年83歲。 [1] 

陳蘇厚相關事件

陳蘇厚在自家菜園澆菜 陳蘇厚在自家菜園澆菜
陳蘇厚的家鄉海南省臨高縣南寶鎮是出了名的貧困鄉鎮。無論官當多大,陳蘇厚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農民”身份。陳蘇厚寫了一本書《我與農民》,書的開篇第一節寫的就是“我也是農民”。

陳蘇厚冬修水利

陳蘇厚對農民的感情源於自己苦難的童年經歷。在他幼年時,因生活所迫,全家人背井離鄉,擠住在鄰縣儋州一户農民的牛欄裏,3年時間裏全家6口人與牛為鄰。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學會了犁田、耕田、收割、插秧等農活,真正嚐到了當一名農民的苦與樂。
回到家鄉後,雖然年近7旬,陳蘇厚仍堅持體力勞動。陳蘇厚種花生、地瓜,在自家的菜園裏種下了10幾種蔬菜,還和老伴一起養雞、養鴨。他笑説,自己種自己吃,基本上不用買菜。
1985年後,他堅持每年回家過春節,與家鄉人同樂。有一次在與鄉親們暢談中,老鄉説:你是全省管農業的領導,聽説全省的水利搞得很好,農業連年增長,農民增收,而我們家鄉水利失管失修,灌溉面積鋭減,農民生活貧困,鄉親們怨聲不斷,怎麼辦?鄉親的這番話令陳蘇厚愧疚不已,補過之心切。
2003年冬天,縣政府動員羣眾會戰臨高重點水利工程——波蓮兩分乾渠,鎮裏通知每家每户出一個勞動力,陳蘇厚也拿着鐵鍬出來參加會戰。見他這麼大年紀了還出來幹活,有人問他:你怎麼也出來了?陳蘇厚説,你們不是説一户出一個勞動力嗎!老副省長陳蘇厚帶頭勞動的消息傳出去後,許多偷懶不願出工的農民也紛紛走出了家門,冬修水利得以順利進行。
回到農村來幹些什麼是陳蘇厚常常思考的問題。陳蘇厚説,有人在背後説他,這個人真傻,幹了一輩子的農業,退下來也不在海口享清福,不知回農村來幹什麼。

陳蘇厚文明建設

陳蘇厚回鄉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幫助家鄉松梅村建設文明生態村,徹底改變過去髒、亂、差的面貌。村裏以前沒有廁所,養豬也是放養,遍地豬糞便,垃圾隨處丟。加上貧窮,沒有哪位姑娘願意嫁到松梅村,松梅成為“光棍村”。
然而,松梅村建設文明生態村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農民觀念的轉變非常不易,陳蘇厚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陳蘇厚説,過去村民都是到山上方便,村民陳鳳章對建廁所不太理解,認為花這個錢沒必要,後來全村都建了廁所,唯有他家沒廁所。等到兒子結婚時卻不得不到鄰居家借廁所用,痛定思痛,陳鳳章最後建了2個廁所。
過去村民的垃圾亂丟亂放,不僅不衞生,而且影響村容村貌。村裏的垃圾如何處理?陳蘇厚想到了城裏的垃圾運輸車。陳蘇厚到鎮裏協調,讓鎮裏的環衞部門下到村裏來收垃圾,村裏統一支付垃圾處理費。這樣,每户每年花15元錢,就請來了專門的垃圾運輸車,村民每天晚上只需把垃圾放在門口就可以了。
要致富先修路,陳蘇厚認為造成家鄉貧困落後的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有好東西運不出去。於是他接着做的工作是幫助村裏修路、修橋。修路沒有錢不行,他就通過自己的老關係找路子,向縣政府要一點,鎮政府籌一點,公司老闆支持一點,農民自己再出一點也就差不多了。陳蘇厚説:説是為農民辦點實事,其實就是起一個協調的作用。我當了一輩子的官,認識的人多,協調能力強,找人幫忙,別人都會賣個情面。現在,松梅村四通八達,5米寬的一環路通往每家每户,而村外的“二環路”則通往每個田間地頭。
搞農業沒有水不行,陳蘇厚自稱是個水利愛好者,他把自己當副省長主持全省水利工作時的好經驗帶回了鄉里。現在,南寶鎮水利設施是全縣最好的,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
針對農民對生產技術的需求,陳蘇厚積極協調縣農業科技部門以及省裏的農業科研單位,組織科技下鄉並定期組織技術培訓班,給農民帶來實用的技術,解決農業生產難題。
陳蘇厚參加工作時只有初中一年級文化,他深知農民沒有文化的痛苦,於是他決定幫村裏開辦一家幼兒園,不要讓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2003年,由村裏給土地,當了12年民辦小學教師的王華芳在陳蘇厚的幫助下向信用社貸款1萬元開辦了村裏第一家幼兒園。現在幼兒園開設2個班共有56名孩子。
為了讓農民在勞動之餘,也能放鬆放鬆,陳蘇厚協調“連手扶貧”的海口市龍華區提供資金和樹木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和鄉村公園。村民可以在文化活動中心喝茶、唱歌、看書、學電腦,還可以在鄉村公園散步、健身。這樣,農民在鄉下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再羨慕城裏人。
文明生態村建成後,松梅村不再是“光棍村”。陳蘇厚説,“過去村裏的小夥子找不到媳婦,而現在是要考慮該娶誰的問題了。”

陳蘇厚幫助摘貧

環境美化了,村民觀念轉變了,幫助家鄉摘掉貧困帽子成為陳蘇厚的最大心願。陳蘇厚説,雖然由於環境、觀念,以及歷史等原因家鄉多年來一直貧困,但是這裏資源豐富,是個發展生產的好地方。經過認真調查和思考,陳蘇厚決定在家鄉創辦“農民香蕉合作社”,幫助農户種植香蕉致富。
陳蘇厚認為,家鄉長期貧困落後,與農民的思想觀念舊、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有關。以前,農民等、靠、要的思想占主導地位,搞農業生產也不積極主動,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陳蘇厚説,自己以前也通過革命老區扶貧的方式,給家鄉弄點錢,但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1996年,海南省扶貧辦提供種苗和化肥,幫助松梅村種植58畝香蕉,可農民認為這是政府讓種的,不僅不積極不主動搞生產,反而把香蕉的化肥施給了水稻,結果有種無收。
因為以前種香蕉失敗,許多村民談香蕉色變,不敢再種香蕉。“農民香蕉合作社”最初只有7名會員,陳蘇厚當顧問,共種植54畝香蕉。在陳蘇厚協調下,7户村民相互聯保,2003年向南寶鎮農村信用社貸款6.2萬元。第二年時他們便獲得成功,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清理了以前的欠款。這一年香蕉總收入約40萬元,僅村支書林茂青一家就收入10萬元,獲利8萬元。2004年,松梅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800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現在,松梅村幾乎家家户户種香蕉,種香蕉致富的消息傳出後,帶動周邊村莊掀起了種植香蕉的高潮。南寶鎮目前共種植香蕉6000多畝,光成片的香蕉地就連綿9公里。由於農民種植的香蕉適銷對路,農民不僅及時還清了信用社貸款,而且還增加了在信用社的存款金額,使雪球越滾越大,這樣信用社的日子也好過了。松梅村現在有兩個美譽:一個是“香蕉村”,另外一個就是“信用村”。
陳蘇厚創辦的“農民香蕉合作社”是農民的互助組織,在全省是獨一無二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處於主導地位。它的產生改變了農民在農業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用農民的話説是自己當老闆。林茂青説,松梅村香蕉生產實現五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以及統一還貸。
為官時,“敢言陳蘇厚”是大多數人的印象,但在新華社海南分社老社長鄧全施的眼中卻是“難得陳蘇厚”,因為在時代大潮中陳蘇厚不忘本,沒有忘記自己也是一名“農民”,更沒有忘記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農民喜愛他,幹部服他,一般的羣眾也記得他。海南汽車修理廠職員曾耀雲寫道:有一種官是守一方土,官為民生,官為民用,用盡黨的政策,為民説話,為民服務。自信當官不為民,不如回家種番薯。陳蘇厚就是屬於這種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