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籙

鎖定
陳籙(1877年5月5日—1939年2月19日),字任先,號止室,福建閩侯人。家居光祿坊。先入福建船政學堂、鐵路總局附設礦化學堂。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於武昌自強學堂,留校任法文班教習。
1903年以官費留學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1907年獲法學學士回國,1908年中法科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外務部主事及考工司郎中、法部制勘司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等職。民國成立後,1912年任外交部政務司司長。1914年任中俄恰克圖會議中國首席代表,簽訂《恰克圖條約》。1915年6月任蒙古都護使駐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辦事大臣。1918年5月4日任外交部次長,同年11月12日代理外交總長,兼任督辦邊防事務處處長。1921年至1927年任北京政府駐法國全權公使,曾兩次任國際聯盟中國代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部長。1939年2月19日在上海被軍統局人員刺殺殞命。” [1] 
全    名
陳籙
任先
止室
出生地
福建閩侯
出生日期
1877年5月5日
逝世日期
1939年2月19日
本    名
陳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陳籙人物生平

陳籙早期經歷

陳籙,字任先,號止室,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77年5月5日)出生於福建閩侯一望族之家。十五歲時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前學堂學習法語。十七歲考入武昌自強方言學堂學習,於二十三歲畢業後,留校任法文教習。1901年湖北創設譯書局,陳籙為譯員,後奉派留學法國,入巴黎法律大學。1903年畢業,清政府派五大臣赴歐洲考察憲政時,調充譯員,遊歷各國。1906年,獲巴黎大學法律學士學位,是第一位在法國獲得法律學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之後曾在海牙萬國保和會和荷蘭使館任職。回國後,陳籙在外務部、法部、北京大學等機構任職,並參加清政府學部舉行的留學生考試,被授予法政科進士,後又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曾歷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外務部考工司掌印郎中等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陳籙被任命為外交部政務司司長。1913年12月,陳籙被任命為中國駐墨西哥全權公使。1914年,中俄決定就外蒙問題進行交涉,鑑於陳籙任政務司長期間曾經手外蒙古問題的中俄交涉,對此較為熟悉,北京政府任命他為“會議全權專使”。但由於會議延期,此期間陳籙又赴澳門處理水陸界務,當年9月回京後,才赴恰克圖談判。

陳籙處理外蒙

辛亥革命後,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並於1913年11月與外蒙古當局簽訂《俄蒙協約》,規定了沙俄在外蒙古的廣泛權利。《俄蒙協約》的簽訂,激起了中國各界的強烈反對。袁世凱政府迫於俄國的壓力,於1913年12月與俄國簽署了《中俄聲明文件》,實際上追認了《俄蒙協約》的內容,俄國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但仍留下一些遺留問題待決。
自1914年9月8日始,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圖開議談判,至1915年6月7日,費時達9個月,會談四十餘次,才最終簽訂了《中俄蒙協約》22條。恰克圖《協約》重申了前“聲明”的內容,使中國保持了名義上的宗主權,卻失去了在外蒙的實際統治權。不過,陳籙也使得外蒙古放棄“國號”與“皇帝”稱號,由中央政府冊封,宣佈撤銷“獨立”,並獲得由中央政府派遣大員駐守庫倫等權利。
恰克圖《協約》簽訂後,1915年陳籙被任命為駐紮庫倫都護使加陸軍中將銜,次年又兼外蒙冊封使之命。自1915年10月赴任,1917年5月回京,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在任期間,陳籙努力促成中央政府對哲布尊丹巴的冊封儀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徵了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並促進了中央政府與外蒙古的關係。陳籙還積極維護在外蒙古的內地商人與居民的權益,顯示了其才略。在庫倫期間,陳籙堅持寫日記,記錄每日的公私活動以及外蒙古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狀況,留下了《矇事隨筆》、漢譯《蒙古逸史》等著作,成為研究該時期外蒙古地區歷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陳籙留法漩渦

1917年陳籙回京,任戰時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次年,在和議籌備處、參戰事務處任職,7月出任外交部次長。12月,外交總長陸徵祥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陳籙遂以外交部次長代行外交總長職位。巴黎和會期間,中國正當權益遭到踐踏,激起國內民眾空前的愛國熱情。擔任代行總長的陳籙無能為力,可謂備受煎熬。終於1920年2月中旬,陳籙辭去外交部次長一職,9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駐法國全權公使。
然而,陳籙在駐法公使任上,正值中國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生存權益和國家利益而鬥爭的運動。但是,由於其性格的軟弱,陳籙未能鼎力維護為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權益,並陷入學生鬥爭的漩渦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經濟受到重創,加上隨之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得越來越多的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此時來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大多失去了工作,面臨着退學和生計無法保障的絕境。而此刻的留學組織者法華教育會中的一些人員中飽私囊,侵吞給予學生的生活費用。這引起了學生的強烈不滿。學生請願不成,陳籙又接到北京政府訓令,將經濟無法自給的學生遣送回國,這無疑是對廣大勤工儉學學生下了最後通牒。被逼迫到最後境地的學生終於發起運動,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等人的領導下,四百多名勤工儉學學生來到使館前進行請願,讓陳籙向北京政府轉達求學權的要求。陳籙一方面召來法國警察將學生驅散,另一方面又向學生妥協,部分答應學生們的要求,每人給三個月生活費,儘量幫助學生向學校交涉,允許他們暫時留校學習。但陳籙仍然動員學生回國。此時的學生運動引起各界的同情,法國政府亦想拉攏討好這些留法學生,隨之法國政府出面暫時解決無工、無學學生們的生活費用問題。然而隨之而來的一起事件,卻讓法國政府很快翻臉。
1921年6月,法國報紙傳出法國將向中國政府貸款三億法郎,以中國的印花税、驗契税作抵押,以滇渝鐵路建築權、全國實業購料權作交換。此舉引起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與旅法各界華人的拒款鬥爭,陳籙被要求説明真相,但其卻不敢出席反對借款的集會。其秘書在代其出席集會時被憤怒的旅法華人痛打一通,在學生與旅法華人的鬥爭下,最終由秘書代表陳籙簽字反對借款。留法學生此舉使得法國政府迅速變臉,法國外交部很快通知中國駐法使館,稱法國政府已訂好1400個船位,要使館分兩批將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遣送回國。陳籙怕這一計劃引起更大的反抗,沒敢執行。但接下來勤工儉學學生又掀起了返回中法里昂大學的運動。中法里昂大學本為勤工儉學學生設立,但此刻該學校卻拋棄勤工儉學學生,另從中國招收一批官費生和自費生來入學就讀。此舉引起學生們的抗議,陳籙開始表示贊同學生運動,但當學生到達里昂大學時,卻遭到了法國警察的逮捕,隨後法國分批將一些學生押送回國。此事件使陳籙受到了批評,成為合謀遣返學生的“公敵”。
1922年3月20日,一名留法學生槍擊陳籙座車,所幸沒有擊中。陳籙做駐法大使一直到1928年7月,在此期間還曾充任北京政府的國聯代表。這位素有“法國通”美稱的公使,在駐法8年的時間中並沒有留下多少光輝的篇章。

陳籙淪為漢奸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不久便解除了陳籙駐法公使職位。回國後,陳籙先住在北京,1929年曾受華洋義賑會委託赴南洋募捐。1934年移居上海,11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聘其擔任顧問。1936年,改聘為條約委員會副委員長。1937年上海、南京淪陷後,陳籙留在了上海。此時,已經年逾六十歲而不甘寂寞的陳籙,成為日偽拉攏的對象,並很快下水,出任193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外交部長一職,同時,他的兒子陳友濤也擔任了偽外交部的總務司司長。陳籙還憑藉以前在北方任職時的關係,斡旋於“南京偽維新政府”和北京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間,極力説服南、北合流,以擴大偽政權的力量。 [2] 

陳籙遇刺身亡

1939年2月更8日農曆大年除夕,已淪為孤島的上海全失去了以往過春節的熱鬧氣氛,紛紛揚揚的大雪似乎也在為這座淪陷的城市悲哀。然而在滬西愚園新村25號花園內卻鞭炮聲不斷,張燈結綵,賓朋滿座,熱鬧非凡。這是漢奸梁鴻志維新政府的外交部長、北平王克敏偽政權與上海梁鴻志政權的南北總長、大漢奸陳籙的住宅。這個年過花甲的大漢奸喪盡民族氣節,居然以當漢奸為榮。這一天是除夕,按照慣例,陳籙在吃年夜飯前要帶全家祭祖,並邀請了一批漢奸走狗到家中“歡度除夕”
陳家花園的一邊是意大利兵營,另一邊是日本人的保密機關,斜對面則是公共租界的巡捕房。這陳家可謂居於“安全籠”中了。陳家大院門口的三個門衞正躲在崗樓裏聊天,他們哪裏會想到居然有人敢來闖這虎穴。
一輛出租車開到弄堂口停住,四條人影迅捷地躍到弄堂牆根的黑影裏,借紛揚的大雪作掩護,快速地摸進了崗樓。三支生了鏽的手槍逼住了門衞,三個門衞被五花大綁地捆起來。三個來客換上了門衞的服裝直奔院內。花園內不少小孩在燃放爆竹,洋樓內賓客們笑語陣陣。三個來客向洋樓靠近,先閃進陳家的廚房,兩個胖廚娘當即被一個人看住,另兩個來客迅速從過道撞入了洋房的前廳。
陳籙此時穿着黑色長袍,正與親朋們談笑,一見兩個着門衞制服的年輕人闖進來,知道不妙,隨着一聲槍響,子彈擦着他的耳邊飛過。陳籙一個骨碌滾到沙發的一邊,還待再滾,一個年輕刺客飛步近前,照着他的頭又是兩槍,陳籙當場顱漿進裂。刺客對縮成一團的人們説:“別害怕,我們是殺漢奸!”説着,丟下一張標語就奪路而逃。標語上赫然寫着:“抗戰必勝,建國必成,共除奸偽,永保華夏”。
陳籙的兒子帶兩個保鏢在樓上望見兩刺客欲逃,急忙開槍封鎖弄堂出口,想驚動洋人來援。可惜他家放的鞭炮太多,憲兵、警察聽到槍聲還只以為陳家又放大爆竹了。四個刺客會合後,貼着牆根溜出弄堂口,登上出租車飛逸於茫茫的大雪之中。
第二天上海各報紙均大標題報道:陳籙夜登鬼錄。上海的中國老百姓拍手稱快。日本特務機關和敵偽特工總部連忙佈下天羅地網搜捕刺客,然而刺客已安然登船赴香港避險了。 [3]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團結出版社,2015:1311
  • 2.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 第一卷:中華書局,2011
  • 3.    經盛鴻主編.民國大案紀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