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節

(革命烈士)

鎖定
陳節(1895~1937),原名藕塘,廣東省梅縣丙村羣鋒村人。在丙村三堡學堂就讀,後考入東山中學,是東山中學第二屆畢業生。後任福建省永定縣教育科長。1924年任粵軍第二師參謀長葉劍英奉令組建的獨立營軍需。後任新編團軍需主任,旋入黃埔軍官學校政治軍事高級軍官班學習,畢業後任少校營長。1926年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軍事特派員。1932年,晉升為廣東省教導團中校團副,後該團擴編為159師,被任命為159師上校參謀長。1937年隨軍開赴上海抗擊日軍,12月轉守南京,參加南京保衞戰中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少將。 [1] 
中文名
陳節
籍    貫
廣東省梅縣丙村羣鋒村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目錄

陳節人物生平

陳節,原名藕墉,廣東梅縣(現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黃溪村人,1895年出生,其父陳敬齋是個儒生,受清末維新思想影響,思想趨向改革,曾與村人陳達三秀才等興辦新學,創立詒谷學堂,後改為大同小學,並出任大同小學第一任校長。陳節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思想比較進步。
陳節天資聰額,在大同小學啓蒙後轉入丙村三堡學堂肄業,與葉劍英同班。在進步校長謝魯倩和進步教師林修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教導下,曾跟隨葉劍英,參與反滿的剪辮子和打“潮勇”。三堡學堂畢業後,陳節與葉劍英、丘羨尹一道考入梅州中學校。
後為由於廣東省政府把梅州中學校改為省立官辦,由五華人黃道純擔任校長。原校長葉則愚,教師葉菊年、鄧少樓等醖釀籌辦新的私立中學,葉劍英代表學生自治會表示支持,並串聯了陳節、丘羨尹等100多名同學反對官派校長,在教育界人士、學生家長、鄉紳及海外華僑的鼓勵、支持下,創建了私立東山中學校,陳節成為東中第一屆學生。他的學業成績優異,每試輒列前茅,與葉劍英、丘羨尹被譽為“東中三傑”。
陳節在東山中學畢業後,曾任汕頭市正始小學教員及福建省永定縣教育科科長(陳達三任縣長)。感於孫中山先生的號召,棄文從武,1924年冬,葉劍英奉命在香洲創設獨立營,陳節被任命為軍需主任。1925年4月,潛藏在營內的反動分子發動兵變,進步官兵罹難達25人,陳節機智得脱,倖免於難。
廣州國民政府在第一次東征後,把原來的黨軍、建國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葉劍英創設的獨立營與駐前山的二師緝私營合併,擴大為新編團。葉劍英任團長,陳節任該團軍需主任,參加第二次東征。隨後,陳節進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政治軍事高級軍官班學習,畢業後回部隊任少校營長。
1926年,李濟琛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東省主席時,任命陳節為總部軍事特派員。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陳節利用其特殊身份,掩護了不少進步人士,如李伯球、郭翹然、秦元邦、廖安祥及他們的家屬。1932年,陳節被提升為廣東省教導團中校團附(團長繆培南)。後來,該團擴編為159師(師長譚邃),陳節被任命為該師上校參謀處長。隸屬六十六軍(軍長葉肇)。
陳節青年時期,思想進步。“九・一八”事變後,他常常發表言論,認為當時的中國如果不抗日,便不能亡圖存。“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他和全國人民一樣,同仇敵汽,請纓抗日。為全力投入抗日,他毅然把住在廣州的家屬遣送回鄉。“八一三”淞滬戰事驟起,159師奉命赴前線。當時正在醫院調養的陳節,霍然而起,正氣凜然,隨軍北上。出發前夕,他在家信中寫道,“當國家民族遭此浩劫之際,吾早已置生死於度外矣”其抗敵情緒,於此可見。
1937年9月4日,陳節隨隊從廣東梅縣出發,9月16日到達上海前線,行裝甫卸,即和日本侵略軍大戰了十多天,痛殲日軍精鋭部隊久留米兵團。後因大場友軍陣地被日軍攻破,影響了整個戰局,159師奉令後撤,在湯山,崑山一戰再戰,勇挫頑敵。12月10日轉守南京。12月12日,陳節在南京堯化門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二歲。國民政府為表彰其抗日功績,追贈陳節為陸軍少將、烈士,入祀東較場附近的梅縣忠烈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