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碹

鎖定
陳碹(1365一1433年),字彥純,今安徽合肥人。明太祖時替其父為成都右衞指揮同知,曾修理過都江堰。
彥純
出生日期
1365年
本    名
陳碹
機    構
安徽合肥

陳碹人物生平

宣德七年(1432年)在前人基礎 莎 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後又擢右軍都督府都督僉 事。成祖即位封平江伯,食祿1000石。成祖遷都北京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北移,但每年仍需從南方運上大築寶應、汜光、白馬諸湖長堤,陳碹在堤上修纖道,並在高郵湖堤堤內鑿渠40裏,以避風濤之險。幾次 大的增筑後,過湖運輸條件大為改善,運輸能力大為增強。 輸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到北京,以維持中央龐大的 官僚機構和軍隊,這樣,修建南北運輸通道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保持運河水位,保證漕運暢通,陳碹還在淮揚運河東岸置平水閘數十座,如高郵境內的五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陳逭為總 兵官,總督海運。當年陳碹從海上運糧49萬石到北 京及遼東,並築天津衞城,建百萬倉於直沽。永樂九年(1411年)因海嘯沖壞海門至鹽城的130咀防 裏閘、車邏港閘等。蓄水三尺五寸,俟其水漲,聽其 自泄,使“上河之水蓄泄有常,下河之水漲落以漸,水年不至於淹漫,旱年不至於乾涸。”“並沿淮揚運 河分設淺鋪,額造淺船,編設淺夫,責令淺夫常年撈淺。”自是“塘岸益堅,河底益深,便遇乾旱,(漕 船)並不壅塞。” 波堤,他率領40萬兵上修築坍毀的海堤18000餘 丈.保住了海門、鹽域一線數十萬民眾的生命財 產。永樂十年春,陳碹見青浦海濱是長江和東海的交匯之處,航道上淺灘多,無標識可辨,稍有不慎, 淮河段工程竣工後,他叉主持了一系列治運 工程,如疏浚徐州至濟寧河道,又因徐州、呂梁二洪險惡,乃鑿二洪巨石,於洪口建閘,以平水勢。築舟師就會出事,便上奏成祖,請於青浦築土山,方 圓100丈,高30餘丈,立烽堠作標識(實為我國沿海的一座雛形燈塔)。烽堠建成之後,被明成祖賜名 沛縣昭陽湖、濟寧南旺湖長堤,開泰州白塔河通長江,為運河過江的另一水道;開浚儀真、瓜洲二港。 為“寶山“,並親自撰文為記。 由於海上風大浪湧,船隻經常沉沒。永樂九年,明成祖採納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建}義,重建了今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使京杭運河全線貫通,遂罷 自淮河北至臨清依水勢高下,增建節制閘47座,以時啓閉。於運河轉運樞紐如淮安、徐州、臨清、通州等地建立糧倉50處,稱為常盈倉,以便漕糧存儲轉運。白淮河至通州建鋪舍568處,每處設淺夫引導 船隻,以免擱淺。江南漕糧原為民運至北京,他建 海運用河運。陳埴又負責運河漕運,於湖廣、江西造淺底船2000餘艘,每年運糧200萬石北七,後又 增至500萬石。當時的京杭運河雖已全線貫通,但兩岸殘破不堪,還有大量的治理工程要做。當時漕 船北上經過淮安時,要轉陸運過五座水壩,再逆水西行20裏到清河口,花費很大。永樂三十年(1415 議改為就近人淮、徐等倉,由官軍接運至京,這種 做法被叫做“兑運”。
陳碹管理運河漕運達30年之久,其間治河,督 運,建立運河維修、漕運管理等各項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奠定了以後運河漕運制度的基礎,受 年)陳碹開沙河故道,鑿渠20裏,自淮安城西的管 家湖引水至鴨陳口人淮,與北岸的清河口相對,名清江浦,並設新莊、福興、清江、移風四閘以宣泄水量,又沿湖10裏築堤行舟,從此漕船直達於河,節省了很多費用。 受到人們高度讚譽。《明史·陳造傳》讚揚他:“凡所規劃,精密宏遠,身理漕河者三十年,舉無遺策。”是我國曆史上值得紀念的運河工程和管理專家之一。

陳碹簡要介紹

建文四年(1402年)因徵西南有功,遷四 明代時,淮揚運河以西計有24個小湖,自宋代便開始在湖上行船,但湖面寬闊,風濤險惡,威脅漕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