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岁时,陈璧君受加入革命党的母亲影响,开始阅读家中收藏的中外名著和各种杂志。1907年对汪精卫一见倾心,并跟随其到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9年独自回到南洋为汪精卫筹措活动经费。1912年4月与汪精卫结婚,后到法国留学。1913年辞学归国,讨袁战役失败后再赴法国求学。1917年停止学业回国。1922年被蒋介石派到美洲募捐,她筹集了30万元回国,被作为创办黄埔军校的经费。 [1]1924年, [3]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年末,随汪精卫去了法国,参与谋划“改组派”的各种反蒋活动。 [1]在抗日战争中,力挺汪精卫走“和平路线”,脱离抗战阵营;助汪精卫成立伪南京国民政府,成为最大的汉奸。 [5]抗战胜利后,陈璧君在广州被捕,后押往南京及苏州。 [4]1946年,陈璧君被判无期徒刑。1949年后继续收监,1959年病死狱中,时年67岁。 [1]
生平经历
播报编辑
早年岁月
1891年11月5日,陈璧君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其父陈耕基,原籍广东江门新会,与梁启超同乡;其母卫月朗,原籍广东广州番禺。年轻时,陈耕基携妻闯荡南洋,成为当地富有的橡胶商和体面的绅士。陈璧君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的中英文教育都很完备。
陈璧君15岁时在当地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
陈璧君进入璧如女校的这一年,孙中山由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在槟城建立了同盟会分会,陈璧君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爱国热忱。
同盟会将她发展为会员,陈璧君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会员。
1912年初,与汪精卫在上海举行了婚礼,陈璧君深爱汪精卫,也为其所误。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汪精卫及其支持者协商善后对策。此时,陈璧君力主对日本和平。同年12月起,汪精卫夫妇等人经河内逃往上海。1939年(民国28年)8月,汪精卫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璧君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民国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成立。
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陈璧君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第一夫人”。在汪伪政府中,陈璧君任中央监察委员,后又兼任“广东政治指导员”。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汪精卫的尸体被抬回南京,很快举行了葬礼。办完丧事,陈璧君带着一群亲信,回到了广东。伪广东省省长此时已换了她的妹夫褚民谊,陈还想凭借这层关系继续维持在广东的统治。
大约过了半个月,军统人员把陈璧君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全部收缴,用一架军用飞机将陈、褚押往南京,关进了宁海路25号看守所。陈璧君开始了她的囚徒生活。
1945年12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了《惩治汉奸条例》,明令由各省区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审理汉奸案件。条例规定,凡犯了通谋敌国十二项罪行中的一项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陈璧君自认必死,听候死期。1946年2月16日,徐文祺对陈璧君说:“汪夫人,请您预作准备,明天上午9时离开南京去苏州。”第二天上午,陈璧君及褚民谊、陈公博乘囚车去火车站转乘火车到苏州,被押入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
江苏高等法院检察官经多次侦查,以汉奸罪对陈璧君提出检控,列举她五大罪状。
审判长孙鸿霖、检察官韦维清、推事石美瑜与陆家瑞、书记官秦道立等入庭开座。
陈璧君拒不认罪,与检察官展开针锋相对的舌战,矛头不时指向蒋介石。
4月22日下午,审判长在法庭上宣读对陈璧君的判决书。
1959年5月2日,陈璧君再次入院,医生诊断是心脏病、支气管炎、高血压并发,虽全力治疗,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又并发了大叶性肺炎。
次年秋,陈璧君的骨灰由其子女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里。
家庭成员
播报编辑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父 | 陈耕基 | —— |
母 | 卫月朗 | —— |
弟 | 汪精卫政权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 | |
汪精卫政权空军中将。历任航空署署长、中央大学校长、中政会军事专门委员会委员 | ||
丈夫 | 汪精卫 | 夫妻二人共育有六位子女(其中之一夭折) |
长子 | 汪文婴 | |
长女 | 汪文惺 | |
次女 | 汪文彬 | |
三女 | 汪文恂 | |
次子 | 汪文悌 |
影视形象
播报编辑
年份 | 影视类型 | 剧名 | 饰演者 |
---|---|---|---|
2016年 | 电视剧 | 姜宏波 |